〈中華副刊〉 水丰尚書 臺南鼓聲:訪十鼓文創園區

■秀實 十鼓文創園區在臺南仁德區文華路二段326號。可以在高鐵站下車打計程車過去,但更便捷的是乘臺鐵於保安站下車。附近有聞名的「奇美博物館」,一座純白色的堡壘。進園後,沿著圍繞老榕樹而建的鋼鐵樓梯往上爬,便抵達了這個文創園區的最高點,即看到這間仿如白宮般的建築物:「奇美博物館在那裡,陽光下∕一座白色城堡收押了∕許多審判完後的聖物∕沉默於廣拓無際的大地,∕也沉默於一個黝暗而狹窄的房間裡」。這些安靜於詩冊裡的句子,流傳於極少數的民間,卻把一個在地的名勝寫得「入髓」,猶勝於單反照像機拍攝出來的效果。 樓梯盡處有一座鋼鐵鞦韆,叫「天堂上的鞦韆」。非假日時,鐵鏈綑綁了搖曳於天上的自由,我們未能嘗到伴隨浮雲盪鞦韆的滋味。但這裡風光優美,南臺灣的風物在陽光底下,顯出了富饒而乾淨的面目。大片的綠,大片的甜,大片的溫暖陽光。 園內保留了一截當日糖廠的五分車路軌,讓古老的火車往復運行,取名「魔法列車」。兩旁改裝為電影〈哈利波特〉的商品店,以招攬旅客。另一邊,有利用昔日仁德糖廠的二號冷卻池改裝的「撐篙划船」與糖廠煙囪改裝的「煙囪滑梯」等設施。這些舊設施的改裝,時髦的說法叫「活化」。這種活化是時代前進中讓舊時的事物再生,很值得參觀。然我們是為「十鼓擊樂團」而來。那是此行的目的。 十鼓擊樂團曾獲「葛萊美獎」、「美國獨立獎」、「海內外金曲獎」等三個國際大獎提名,殊不簡單。表演的場地是糖廠的五重壓榨機改建而成。多處利用強化玻璃讓旅客仍可窺見當日這些古老機械的面貌。宣傳單張上有這樣一句:「帶著觀眾進入歷史、工業、人文與藝術交織的璀璨旅程。」極具誘惑力。那天前來參觀的還有高雄前金國小、臺南崇學國小等三間學校,氣氛十分熱鬧。記得愛爾蘭詩人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與臺灣詩人楊牧都寫過〈在學童當中〉的詩。葉慈留下了「How can we know the dancer from the dance?」楊牧譯作「我們怎能自舞辨識舞者?」這是一個很藝術的問題,既平常也深奧。楊牧的詩起首並不沉重:   樹影向東移動 那是時間的行逕 我們挪向七里香下 衣上沾滿秋天 脫落的草子。蓮花在 水池裡,白火雞 棲息枯木上,我們 在學童當中   詩的後續,葉慈和學童終於出現,和詩人融合為一:「如同那白髮的愛爾蘭人∕在學童當中,我也∕分辨。他們在拍手∕長大成人,那掌聲破碎∕可能遺失在今早的∕草地上,他們也可能回來∕尋覓。啊尋覓」在十鼓表演現場,學童們魚貫進場,氣氛熱鬧。這種課堂外的學習較之課堂中所得必更多。表演開始後,學童們便安靜的投入,全神貫注地欣賞。我只能審慎地說:台灣國小教育這個環節絕對成功,學童無不笑靨迎人、活力飽滿,然都追隨集體,按指示而行,而老師從沒高聲呼喝。這個場景,讓我萌生也寫一首〈在學童當中〉來。這是孩子帶給我們的感動。 十鼓的表演極為精彩。擊鼓有別於其他樂器,帶有一種原始的氣息。鼓手們的臂膊都雄渾有勁,鼓聲為主,集以其他敲擊樂聲,讓單調的大氣波出現無窮變化。表演檯中間的大鼓在燈光的強烈照射底下,皎潔發亮。當有鼓手立在前面擊鼓時,便即高潮之所在。約一小時的表演瞬間結束,混在學童中我也魚貫離開。外邊春光仍舊明媚,南台灣的天空仍舊澄藍,樹影仍舊搖曳多姿。在園區漫步一匝,我們便打車到高鐵站的三井outlet午膳。

Read More

〈中華副刊〉墜

■扈嘉仁 一隻鳥掉落在 牠自己的影子裡 看著太陽緩慢在沉降 看大片大片的影子 黑夜的草蓆冰冷 逐漸蓋上身軀 風聲吹響下 摩挲牠 仔細摩挲大地 盯住山頭用力 定格的瞳孔牠甚至 甚至已剩下了死 閉上雙眼以前 黑 是不是那種沒有結束的靜候 還來不及去懷念天空 已弄丟僅存的 一小片影子

Read More

三陰性乳癌病友等不及新藥病逝 醫界盼加速給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位30多歲的三陰性乳癌病友,用完健保可用藥物後,治療效果還是不好,病友的先生透過小額募款,申請國外藥物專案進口,2021年5月終於等到新藥來,但患者只來得及打第1劑就過世了。而這個新藥一直到2024年初才盼到健保給付。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協會有6千位乳癌病友,年輕病友善長使用網路,對新藥及治療新知接收速度快,但是明知有新藥卻用不上,病友心理壓力更大。令人難過的是,經常是愈需要新藥的病友,愈沒有時間等。 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最新發表的研究,40年來因治療藥物的進步,乳癌病友降低了29%-47%的死亡風險。 台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指出,此項研究比較自1975至2019年乳癌病人的治療成效並發現,相較於1975年,2019年乳癌病人死亡率大幅降低58%,其中主要受惠於乳癌新藥的進步,1至3期乳癌死亡風險降低47%、第4期乳癌病患死亡風險下降了29%;另外,研究也發現,接受乳癌篩檢亦能降低25%死亡風險。 曾令民表示,這項研究再次證實,提早診斷期別及使用乳癌新藥是影響治療成效的重要因素。但是,受限於台灣健保財務,乳癌病友在治療上仍面臨新藥給付慢及療程打折的困境。 以惡性較高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為例,曾令民指出,最新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把新一代創新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列在第2線建議用藥,可有效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至2年以上,可能伴隨相關副作用,如惡心、嘔吐等;但目前健保給付的項目還停留在前一代的藥物,經臨床證明療效顯著的新藥卻受限於健保財務,目前患者仍需自費使用。 曾令民指出,國際大廠新藥臨床試驗收案十分嚴謹,患者必須完成標準治療才能加入,但台灣患者因健保給付條件,有可能因未完成標準治療療程而不符合試驗收案資格。 曾令民提醒,健保財務考量不但影響治療,甚至進而造成臨床試驗收案困難,長期下去恐嚴重影響台灣的醫療水準。 潘怡伶說,病友團體對健保的期待是能在病情需要時盡早使用合適藥物,提升新藥可近性。尤其是已完成3期臨床證實有效、且納入國際治療指引的藥物,是病友最迫切需求的新藥,期待健保可以及早納入新藥,讓病友得到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新藥,年輕病友在治療後仍可重返職場。

Read More

〈中華副刊〉懷念的搗臼故事

文‧攝影/Ali  這種過去日常用來手動搗碎研磨藥材或蒜頭的缽形狀,和一根搗杵所形成的木製搗臼,在今日的現代家庭中幾乎已被電動攪拌器所取代了。 那一天去逛跳蚤市場時,在一個擺滿滿各種舊物的跳蚤小攤上不期而遇這懷舊木製搗臼,如果讓家裡的孩子用它來搗蒜,讓孩子體會一下舊時代手動自足的意義也不錯,所以不禁央求老闆讓我拍一張照片,真是令人眷念的老物件啊。 這讓我想起曾旅居在北京的那些日子。在那些日子裡,由於我習慣自己擀皮包餃子,所以每次在擀皮時,就會用我買來的一個圓桶型的瓷製搗臼,不是自己搗蒜末,就是請老公動手來倒,反正他也不會擀皮包餃子,所以往往要老公幫忙拿這瓷製搗臼來搗碎蒜頭。他問我,為什麼找來這瓷製搗臼,而不用一般傳統的木製搗臼? 我給的理由是,一,在北京似乎已經找不到傳統木製搗臼了,即便在中藥店裡,他們也使用不鏽鋼製的搗臼,因為怕木製的會使用久後會產生木屑等等雜質,二,傳統的木製搗臼雖然輕便,但恐怕要找到硬木做成的木製搗臼也很難了,除非到鄉下去找找,三,我用它來搗蒜也很輕便啊,不容易產生木屑等等雜質等雜質,打出的蒜末也夠細啊,只要費點力氣和時間罷了。 老公懂了,但我看他倒起瓷製搗臼還真是有點笨手笨腳的樣子,搗半天就是沒辦法搗細,為此我經常揶揄他,他也藉此發發牢騷說,瓷製搗臼就是不好用嘛,用力輕一點怕搗不細蒜頭,用力重一點又怕搗裂了瓷製搗臼。我說,那就要知道如何拿捏適當的力氣和角度啦。為此,他損我一句,我也回他一句,這也不禁增加了許多生活中夫妻之間一起做美食的情趣,和歡樂時光。 其實,那所謂的瓷製搗臼,也不過是一時找不到傳統木製搗臼,和不鏽鋼製搗臼的權宜之計,因為有一回逛賣場時,總在鍋碗瓢盆的陶瓷用品區,無意見看到這常常圓筒形的瓷杯,它約有二十公分高,厚的瓷壁,寬口,嗯,它原來的設計應該是作為一個瓷杯子來使用的吧,但我靈機一轉,用它來搗蒜末,既不會噴濺出來,更不會產生其他汙垢,清洗也很方便,重要的是絕對比不鏽鋼的搗臼輕便許多,擱在腿上來搗蒜頭,更是剛剛好。所以那瓷製搗臼就成為我們旅居北京時,用來搗碎蒜末的最佳利器了,同時還有一個小優點,不用時擺放起來就像個漂漂亮亮的高桶杯子。 後來,有一回,不知是瓷製搗臼使用久了,該壞了,還是老公使力不慎,那我極為滿意的瓷製搗臼竟然在他搗蒜時,應聲開裂。從此,我再也找不到相同的瓷製搗臼,為此,老公也被我埋怨了好幾句,但事後想想,物品哪有用不壞的。這樣想後,也就釋懷了,老公也沒事了,從此,我只能恢復用刀子將蒜頭切細的習慣了。 但我聽老公說過,他老家在南部,小時候他家使用的不是木製搗臼,而是石製搗臼,我想那應該更為笨重吧,但也應該更好用,因為連搗蒜的手把也是石製的,那種石頭碰撞石頭的力道,對搗蒜這工作來說,簡直是輕而易舉的啦。 根據老公的說法,台灣那時候很多東西在今日看來,都可成為骨董了,他老家的透天院子一角,就擺放著一個石製的石磨,那是用來磨豆漿等等的,那石磨下就擺著一個石製搗臼,那石製搗臼也不知使用過多久了,我老公說從他出生後就見到它了。我老公還說他記得很清楚,那石製搗臼的外表還是粗糙的,只是簡單地打磨過罷了,所以摸起來相當粗糙不光滑,但老公也說,這就可能是先人的智慧吧,想想,一整塊石頭經過切割等等工序製作的石製搗臼,其重量也是很重的,如果要拿起來就得雙手去搬運它,而雙手接觸的石製搗臼外圍表面,如果為了好看而打磨得又亮又光滑,那麼有可能一失手就從雙手墬落地上,甚至可能因此砸傷人了,那麼就讓它外表上保持一定的粗糙感,增加磨擦力,就能在拿取搬運時安全許多了,同時也有了一些石頭原貌的質感,誰說這不是先人在製作傳統石製搗臼的智慧表現呢? 而那老家的傳統石製搗臼,圓圓光滑的內壁,也不知使用多久歲月了,我老公說,在他小時候,如果要用那石製搗臼來搗碎蒜頭,或搗碎其他如辣椒等等的東西,它是老公小時候一定搶著去做的的一件老家物件,因為他覺得很好玩,而且任他如何用力去搗去研磨,都不會會損壞或開裂的疑慮與危險,頂多搬動它時他不行,只能讓大人幫忙了,而且就算搗蒜搗得一頭汗,搗得一眼睛辣得睜不開,他也很高興。只是他的祖母有點心疼他這大孫,總在一旁提醒我老公,要小心要小心啊,別搗到手啦。 但越是提醒,事情也似乎總越會發生,我老公那時的小指頭,就曾被搗傷了幾次,痛得他跳起來哇哇大叫。我笑著問他,後來還繼續找這搗東搗西的工作做嗎?我老公大笑說,還是找著做啊,那時年紀小就是覺得很好玩嘛。 我老公又說,後來他讀高中時就離開老家了,從此一路流浪,回老家的機會也少了,他曾感嘆說,真是少小離家老大也難回啊。但我好奇的卻是,那老家的那傳統石製搗臼呢? 對我來說,那傳統石製搗臼可是好東西啊,先不論那石製搗臼是否為骨董了,如果留下來了,那搗起蒜來可是一把好物件好利器啊,就算我老公使出再大的力氣,也不可能將那石製搗臼搗出開裂吧。 但那個我一聽就很喜歡石製搗臼,就如同我老公回憶的,老家的那個家,後來大家都搬離開了,老家租出去了,誰也再沒回去過。我老公更是沒機緣再走進那老家了,所以包括那石磨的石製搗臼,以及其他傳統的老物件,也就不知去向了,就像被歲月的洪流帶走一樣,誰也不知它們所蹤,誰也無從查起,誰也不再關心它們了。 我和我老公為此,都嘆了一口氣,但瓷製搗臼壞了,我還可以用刀子切細蒜末,石製搗臼沒了,也就沒處找了,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幫我老公將他和他的童年,與石製搗臼的小故事寫下來,也算是一種紀念吧。 這世界上,在生活中,能值得紀念下來的故事已經不多了,搗臼,這傳統的老物件也已在我們現實社會中逐漸消逝了,新科技電動打磨機在興起,傳統的搗臼固然還有人在販賣,但它們的外觀似乎都上了漆,好看,但僅僅只能當成擺飾,而不能當成動人的回憶的懷念故事了。

Read More

患者年輕化 全球白內障手術 1/4與紫外線曝曬有關

振興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許粹剛指出,白內障患者有年輕化趨勢,長期使用3C產品者是高危險族群之一。(振興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振興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許粹剛18日指出,白內障患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而長期依賴3C、高度近視患者、眼睛受過傷、曾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及糖尿病患者都是高危險群,呼籲民眾如發現視力退化時,應立即就醫檢查。 許粹剛表示,一名年輕健康且熱愛爬高山和衝浪的男性,一次百岳登頂後於回程下坡時,突然之間眼前一片黑,差點跌落碎石陡坡釀成山難,所以下山後趕緊到眼科檢查,經診斷發現罹患了所謂的光害性角膜炎,是長期戶外運動使紫外線嚴重傷害了眼角膜,如再不好好防護則白內障將會提早來報到。 許粹剛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球每年約有2000萬例白內障手術,其中就有500萬例與紫外線曝露有關。白內障並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紫外線對水晶體的傷害是長期累積的過程,因此,長時間的紫外線曝曬,光線透過水晶體及視網膜中心黃斑部來吸收,眼睛的晶狀體和角膜將受到損害,若未採取適當防護措施,久了將導致白內障的產生。 近年白內障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許粹剛指出,由國人長期依賴3C,造成用眼過度並曝露於紫外線下,導致白內障患者逐漸年輕化。另外,高度近視患者、眼睛受傷過的患者、曾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的患者、糖尿病患等,也容易提早出現白內障。 白內障主要症狀為視力模糊,若病患的視力模糊造成上下樓梯行走困難,或是開車時視線不清晰,則眼科醫師會採用裂隙燈檢查,並評估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目前健保給付矯正後視力低於0.5者進行白內障手術,如果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建議及早就醫治療。 許粹剛指出,目前白內障手術方式,多採用超音波水晶體乳化囊外摘除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術,將原本混濁之水晶體以超音波乳化儀在小切口下進行摘除,並置換一個人工水晶體進入眼球,另可自費要求使用飛秒雷射輔助切割水晶體儀器,可增加手術的精準度及安全性。 許粹剛指出,白內障病友可與醫師討論日常生活視距需求差異、夜間炫光和散光等因素,讓醫師進行專業考量,選擇最適合病患的人工水晶體,找到最佳的治療方案。

Read More

日新冠類似中暑 恐現免疫性肺炎

本報綜合報導 今年夏天異常炎熱,而日本感染COVID-19的人數也快速增加,由於初期的症狀疑似中暑,因此必須特別留意,也需要注意後續可能出現「免疫性肺炎」。 日本電視台報導,日本COVID-19確診人數連續9週增加,較6月急速倍增;根據厚生勞動省統計,7月1日至7日這一週,大約有4萬起新增病例。 至於為何現在確診人數不斷增加,東京一家診所的院長伊藤博道分析,第一個原因是新型變異株流行,第二則是今年異常炎熱的天氣。 伊藤說,日本目前流行的是KP.3變異株,具有高度傳染性,且由於是新型變異株,目前疫苗的效果較差,因此感染人數似乎正持續增加;而且由於今年夏天異常炎熱,身體還沒有習慣高溫之前,就已經歷很多個猛暑日(最高氣溫攝氏35度以上),導致自律神經被打亂、食慾下降,免疫力也受到影響。」 伊藤表示,在他的診所也遇過出現發燒症狀、以為自己感染COVID-19的患者,但其實是中暑。「COVID-19和中暑的初期症狀都是發燒和倦怠,兩者十分相似。」 他指出,中暑的時候,有些人會發燒,有些人不會,但與感染COVID-19的初期症狀相似。中暑後續症狀包括頭暈、四肢無力、意識障礙和嘔吐等,COVID-19則可能會有喉嚨痛、咳嗽、流鼻水和腹瀉。不過,光憑初期症狀,很難判斷是中暑還是感染COVID-19,因此不要輕易自我判斷,建議就醫。 伊藤也提醒確診COVID-19帶來的「時間差」攻擊。他表示,感染COVID-19初期會出現病毒性肺炎,然而,在發病的第1週之後,很多患者會在第2、第3週出現免疫性肺炎。這並非病毒仍在攻擊肺部,而是免疫系統太過努力攻擊體內殘留的病毒,因此引發炎症。免疫性肺炎的症狀很強,要痊癒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Read More

產前遺傳診斷補助 34歲以上占88.4%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適齡生育對媽媽寶寶健康最好,但國人晚婚晚孕,將伴隨孕程和生產的風險增加,國健署提供產前遺傳診斷檢查補助,最高8,500元,呼籲孕齡較高婦女,應透過定期產檢及產前遺傳診斷,及早了解寶寶狀況並採取必要的措施,守護母嬰健康。 依據內政部戶政司112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44歲,較10年前(民國102年31.36歲)延後1.08歲。 隨著現代社會及國人婚育觀念變遷,112年我國生育年齡達34歲以上之女性共有52540人,約占總體生育女性近4成(39.24%),而懷孕女性生育年齡高,將伴隨孕程和生產的風險增加。 依據美國婦產科學會資料顯示,隨著懷孕婦女年齡增長,卵子數量逐漸減少,而剩下的卵子有較高機率發生染色體異常狀況,可能導致遺傳疾病風險增加,如:唐氏症、巴陶氏症和愛德華氏症等;父母生育年齡越高,越可能導致孩童生理及心理行為健康上的問題,如其他先天缺陷、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 為鼓勵風險較高的懷孕媽咪接受產前遺傳診斷檢查,國健署提供高危險群(34歲以上孕婦、本人或配偶罹患或家族有遺傳性疾病、曾生育過異常兒、孕婦血清篩檢疑似染色體異常之危險機率大於1/270者、經超音波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胎兒疑似基因疾病等)孕婦產前遺傳診斷費用每案最高5000元補助;若為低收入戶、居住優生保健措施醫療資源不足地區,另額外補助採檢費3500元,每案補助最高可達8500元。 據國健署統計,112年政府補助孕婦利用產前遺傳診斷補助者共有3萬2474案,其中34歲以上占約88.4%(2萬8719案),約有3.3%(1085案)診斷後發現為異常個案。 國健署於全台14家醫學中心內設置遺傳諮詢中心,提供羊膜穿刺、羊水分析、孕婦海洋性貧血篩檢等服務,遺傳諮詢中心也設有臨床遺傳門診,提供相關遺傳諮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