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物種多樣性基因體發展學會成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為加強落實物種保育及應用,學界、產業界23日合作成立台灣物種多樣性基因體發展學會(TBGDS),將建置多樣性基因體資料庫、嫁接產學研資源整合。 國內首個以落實保護台灣物種多樣性基因體特色、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的非營利性民間組織「台灣物種多樣性基因體發展學會」,23日在中研院舉行成立大會,標誌台灣物種多樣性研究將向前再躍進。 學會首屆理事長、國內遺傳及演化學權威、中研院士李文雄表示,基因體是物種演化根本,物種多樣性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台灣不但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更有高比例特有種及亞種。 他指出,自2000年人類基因序列解碼工作初步完成後,透過基因體解碼成為獲取物種特性進行各項研究的主要方式。但迄今科學家們對物種基因體序列資訊的了解仍然不足,須持續投入研究。 李文雄說,TBGDS將專注物種與基因多樣性的解碼研究,成為嫁接產學研資源整合與串接平台,並確保特有物種DNA及基因資訊不外流,鞏固台灣在國際生物研究領域的競爭優勢。 學會未來將著手建置物種多樣性資料庫,盼資料庫可協助學者研究培育抗熱、抗寒等物種。

Read More

〈中華副刊〉跟我來看滿天星斗

■黃素華 童年的天空宛如一面鍋蓋,蓋在綠色的鍋子上。鍋子裡常年燃放煤炊的煙裊,以及灶前苦為「無」斗米可炊的夫妻天天開演的吵鬧劇。童騃的天真唆使我跳呀跳、臆想能撥開鍋蓋,幻想著也許「多拉ㄟ夢」正在等我,他手一拉,我就通過任意門,去到想像的年代。 印象中天空鍋蓋一如手機桌面,變化多樣,只是無法任君選擇。晴空飛雲如絮,細雨灰階透點藍紫,午後雷陣雨的烏雲低壓,雨後水藍浮現彩虹……而我最容易撈到的記憶,是高中通勤夜歸,跳下車往夜空一望,那滿天星斗皎潔,親暱黠笑暇閃,瞬間射進遊子泛淚的眸裡。在我內心,這是家鄉最浪漫的標誌。 滿天星斗的浪漫包覆家鄉貧困的悲愁。我也一直以偽裝的姿態在台北都會營生,那遙遠的星漢是我永遠的行囊。 再次打開行囊的星空,已是多年以後在瓦拉米山屋。 「malavi……」布農朋友總不忘在每年的開始呼喚著我「一起來,跟我來」,我終於在那年的歲末踏上了「瓦拉米」。 夾藏在綠意蓊鬱的拉庫拉庫溪(又稱樂樂溪)畔,有一條台三十線忽遠忽近相隨,在離玉里鎮約十二公里處,「南安遊客中心」就矗立在路旁,不僅提供解說、旅遊資訊,還解決了遊客如廁和飲水的燃眉之需。離開遊客中心續行兩公里,萬馬奔竄的聲音襲耳而來,來自路旁左側高約五十公尺的南安瀑布,終於在這段落差肆放迂迴山裡的長程孤寂。 一段路的終點往往是另一條路的起點,人生不也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銜接完成的嗎? 台三十的終點,瓦拉米步道的起點,要真正開始「安步當車」了。 瓦拉米步道是八通關越嶺古道東段的一部分,日據時代開鑿的古道全長約十四公里。西段「八通關古道」可從信義鄉東埔進入,目前兩端尚無法暢通,大部分的路段都消失在莽林中,或滑坡或路基流失。東段「瓦拉米古道」可分成前段「步道口─山風瀑布」、中段「山風瀑布─佳心」及後段「佳心─瓦拉米山屋」;一般遊客可健走至前段或中段;為安全管理,若要深入佳心後段就得事先辦理入山證。 步道大部分寬敞平緩,可別被入口映入眼簾那墨綠色的山風一號吊橋,長一二0公尺、高約三十層樓,彷如懸盪在半空的細線,嚇阻往前的勇氣。待走近竣工不久的橋面,會被新橋寬且穩的結構欣喜不已,一霎間如吞下定心丸。過了吊橋不到五百公尺,越發感受從峻谷滾來的山風強勁,布農的朋友笑著說:「不然你以為為什麼叫山風啊?」他指著眼前一塊水泥平台,一兩段青苔密布的殘存駁坎。我愣了一下後,才意會到他的意思——喔,這就是步道上的第一個駐在所——「山風」啦! 相較於山風一號橋,二號橋就顯得秀巧許多,長度僅二十五公尺,是古道上保存最好的舊鐵線鋼索吊橋,橋頭的石墩走過了日據時期至今的歲月,那斑駁糙面的老態,透石穿隙的苔綠,頻生悠古的發想。山壁飛湍臨下,瀑下長柯含雨。有人呼喊:「走,看瀑布!」循著橋前往下的石梯,叢簇密林蔽空,不消幾百公尺,即臨近青綠山壁上拉長的一道白練旁了,這座源自大里仙山的山風瀑布,長約十層樓高,飄下的水霧縹緲,若有仙人騰空而降。 步道沿途會經過五座吊橋和多處駐在所遺址,走到至高點「佳心」,可遠眺玉里山、卓溪山及拉庫拉庫溪谷,果真展望極佳,遂有佳心kashin「風景絕佳」美名。這個駐在所設有氣象台、涼亭、廁所、露營平台和簡單的炊事處。過了佳心後,來到黃麻駐在所遺址,同理可推,應是早期種植黃麻而得名,但現在換紫花霍香薊和蕨類當道。續行約八百公尺,有座「喀西帕南紀念碑」,細看碑文才知是為一名在當年布農族發動抗日事件時,殉職的日警設立的紀念碑。 再往雲深樹茂處行走,盡是翠綠的鳥巢蕨、臺灣梭羅、筆筒樹、觀音座蓮,彷似走進侏儸紀時代。喔!終於揭開日人用「walabi蕨」稱呼這條步道的原因了,蕨類絕對是後半段步道的霸主。 通過瓦拉米吊橋,轉過一彎翠壁,鮮黃色的瓦拉米山屋赫然現在眼前,兩面聳夾的屋脊,是雪呀雨啊的滑梯。自然生態工法的山屋是太陽能供電、集落雨供水,可供約24人住宿,旁另有營地可供24人過夜,山屋外設有木製桌椅以及簡易廁所。在海拔一0六八公尺的深山,有這樣一處遮風避雨的山屋,是山友多大的福氣! 布農朋友已事先準備豐盛的晚餐,能在徒步十四公里後的山屋前廣場享用熱騰騰的佳餚,心裡也流淌從碗傳遞出菜餚的溫度。飯後布農朋友教我們唱八部和音,雖然大家音律不通,臨時配組也沒啥默契,迴盪在山谷裡也宛如天籟叫人迷醉。我跟八部合音也有了難得的初次接觸。更難得的是,學長記得我的生日,特別請布農朋友從山下揹上來蛋糕,竟然完整無缺,團友國台英三語的生日快樂祝賀聲中,扭開了我的淚龍頭,心弦拉出如夜空的深情。 為節省電,以及考量山中精靈白面鼯鼠、黃鼠狼等等的夜行需求,實施十點夜間宵禁。就寢前有人開玩笑:「晚上出去上廁所,如果是黑熊幫你開門,可不要驚嚇喔!」 山屋採通鋪,各式各樣的鼾聲不絕於耳,整夜有如身在動物園;加上寒風從木板縫擠進來,即使穿了兩件羽絨衣,像繭緊緊裹在羽絨睡袋裡,仍瑟縮難眠。寤寐之間突然聽見喊叫:「哇!好大的星星喔!」稀稀簌簌起床聲,騷動了山屋,我也跟著推開門……星垂樹梢、滿天亮晶晶的眼睛正俏皮對我眨眼:「嗨,我剛好也在這裡。」 多少歲月已消逝,我在庸庸碌碌中拋之腦後的——故鄉美麗標誌,並沒有遠離我。

Read More

長者護眼 掌握30/10/120口訣

醫師陳怡成建議護眼攻略,為高齡長者打造健康新視界。(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65歲以上長者退休後,看電視及滑手機時間增多,容易造成眼睛疲勞。醫師呼籲長輩記住護眼口訣「30、10、120」,設定鬧鐘用眼30分鐘就休息10分鐘,且盡量投影大螢幕,避免長期緊盯小視窗,每天戶外運動120分鐘以上,增加接觸自然光線的機會,也讓眼睛能夠接觸廣闊的空間放鬆睫狀肌。 良好的視力對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社交互動及減緩退化,有密不可分關係。嘉榮家醫部部主任陳怡成分享飲食及日常護眼細節,幫助爺爺奶奶保有銀髮生活品質。 他提醒,在戶外行走乘車建議都戴上帽子及合格的太陽眼鏡預防黃斑部病變,在冷氣房內擺放水盆保持濕度,避免眼睛乾澀;休息時可適度熱敷眼睛,提升血液循環,促進淚腺分泌,放鬆肌肉。 飲食方面,多元化飲食也有助視力保健,動物肝臟、魚油、乳製品、雞蛋裡的維生素A可幫助視紫質形成;瘦肉、糙米當中的維生素B群可維護視神經及角膜健康;深綠色蔬菜、芭樂、柑橘類及奇異果、堅果富含維生素C、E,不但抗氧化也能預防青光眼。要注意堅果每天約2湯匙,不要吃過量。 陳怡成提醒,65歲以上長者要控制3高及血壓,避免視網膜血管阻塞導致眼中風;也可以多打乒乓球,促進睫狀肌調節,防止老花眼更嚴重。使用3C產品最好搭配柔和明亮自然光,否則若長期暴露在藍光下,容易增加黃斑部病變風險。

Read More

〈中華副刊〉埋霧日記 五號早晨的寓言

詩/圖 劉梅玉 雨聲在手機的屏幕裡 不斷敲擊流動的人 被淋溼的花瓣 掉落在五號的海面 微弱的藍色波紋 是寫給這個世界的寓言 練習畫出邊線的時候 無法塗改舊日的路線圖 那裡有些粗糙的地標 是我們集體錯置的邊界 讓人致幻的座標 熟悉的路徑被預言覆蓋 分岔多義的線條 密佈增生在過去和未來 輕度波動的早晨 占卜的墜石在搖晃 一半的預言被濃霧遮蔽 剩下的部分 是逐日穩定下來的晴空

Read More

針灸治療 失智婦認知功能改善

中醫師李俞生說明治療失智症病人的各種方法。(柳營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翁聖權∕台南報導 67歲李姓婦人右大腦血管梗塞型中風4個月,門診時面部呆滯,左嘴角流涎,詢問問題回答緩慢,言語不甚流暢,屬於輕度失智症。經過1週3次針灸治療,1個月後言語流暢度提升,左側無力肢體活動度增加。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預估會快速攀升。衛福部在去年的全國社區失智症調查報告中顯示,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越高,65歲以上盛行率為7.99%,85歲以上則達20.04%。此外,將失智個案與全民健保資料庫串聯,發現失智者相比無失智者有較高的就醫次數、急診與住院風險,以及醫療費用支出。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師李俞生表示,腦中風或罹患失智症經中醫輔助治療,可改善認知功能。中醫依循病人不同體質與病理條件而處方用藥及針灸外,尚有按摩、導引(八段錦)、吐納、氣功、太極拳等治療方法,都是治療失智症病人的利器。失智症若能早期診斷及治療,有助於延緩病程。 他也分享另一名78歲病例。洪吳婦人為失智症重度患者,生活日常無法自理,需人照顧。她手上掛有姓名住址鍊牌,門診時家人代述其吞嚥異常、下肢無力,平常會重複詢問問題,說話邏輯異常,表情淡漠,日夜顛倒,曾有輕微攻擊性。經1週針灸3次,吞嚥狀況改善,目前搭配失智日間課程,失智症狀維持無退化。 李俞生呼籲,家中長輩有出現失智症狀應盡速就醫,以利後續病情的控制。

Read More

本土M痘+4 估下月中達高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3日公布,上週新增4例M痘個案,均為本國籍男性且未曾接種疫苗;7月已新增13例,創10個月新高。因夏季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高峰可能會落在8月中下旬。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公布,國內上週新增個案年齡介於30多~40歲,居住縣市為北部3例、中部1例,發病日介於6~16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確診。 郭宏偉表示,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7月22日累計確診388例病例(366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29例(26例本土及3例境外)。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7月累計13例M痘病例,相較於5月新增2例、6月新增6例,為去年10月以來單月新高,本土M痘疫情持續升溫。且今年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M痘傳播風險仍存在。 羅一鈞預估,國際M痘疫情持續,暑假國際旅遊頻繁,以及七夕情人節將至,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社交活動頻率大增,疫情高峰可能會落在8月中下旬,暑假結束後疫情下降與否是關鍵,若沒有反轉恐「看不到高峰」。提醒民眾需留意自身健康狀況,臉部或四肢有皮疹水泡即不宜前往,避免造成疾病傳播。 經統計,確診個案中有8成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羅一鈞提醒,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提升防護力。

Read More

〈中華副刊〉堅強如斯 溫暖前行

■孫婷婷 工作間歇,我喜歡泡一杯竹葉青小憩。片片茶葉在熱水的衝擊下,像突然捲入大海的孤舟,順著水的流線,奮力地翻滾,一圈又一圈,只為能在水面上穩穩地漂浮。水倒滿後,它們在水面上擠作一團,那些沒有擠上去的,浮浮沉沉,翩翩起舞。那一刻,舒展的青葉,會連帶茶湯的溫熱傳到了我的心底。 一次泡好茶後,我不經意望向窗外,發現樓下光禿禿的小土坡上竟然冒出了零零星星的綠意,似乎要覆蓋整片山坡,是野草!料峭春風中,山坡頓時有了生機和活力。這些野草毫不嬌氣,隨風擺動,像無數小手在召喚著不遠處的春意融融。 這讓我想到上週末陪孩子在家看紀錄片,一部《大麻哈魚洄遊》吸引了我。畫面中,成群的大麻哈魚為了回到故鄉繁衍生息,以極快的速度沿著清淺的河流逆流而上,時而跳出水面,時而在河底潛行。魚群仿若繁星般閃耀在粼粼的波光中,迎著溫暖的陽光奮力前進,形成了一道道優美的弧線,彷彿在訴說著生命的韻律。這一條條軌跡蘊含的生命奇跡孕育了它們,也感染了螢幕前的我們。 梅花,被譽為「歲寒三友」之一。去年冬天,我和家人到蘇州遊玩,無意中逛到了一個小梅園。梅園中蜿蜒的小路兩旁,站滿了一人多高的梅花樹。那細細的枝條上,落滿了厚厚的積雪,一朵朵粉紅色的梅花衝破了雪的束縛,傲然開放,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那小小的花瓣映在白雪中,顯得分外妖嬈,溫暖了整個冬天。 這樣的溫暖似曾相識。在大唐不夜城熙熙攘攘的廣場上,一個女孩站在巨大的不倒翁底座上。她畫著精緻妝容,戴著唐朝發飾的頭套,穿著紅色襦裙,手裡拿著芙蓉扇搖曳生姿。只見她不停地來回擺動,向周圍的人們展示著婀娜的舞姿。然而,當我看到後臺採訪,才知道這些演員們是多麼不容易。腰腿上的固定件是鐵制的,一不小心就把皮膚硌出淤青;精美的頭套其實非常笨重,每一次在風中快速旋轉飛躍,便拉扯得頭皮生疼。即便如此,他們的臉上依然掛著波瀾不驚的微笑,不停伸出手,把溫暖送到每位遊客的心裡。 這些美好背後蘊藏的堅強,就像一盞明燈,於逆境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更為周圍的人帶來了無盡的鼓舞與力量。仔細體味,也能帶著美好與希望,繼續溫暖前行。

Read More

吃過期食品 婦肉毒桿菌中毒 插管加護中

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4年來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3日公布4年來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個案為南部50多歲女性,獨居且有食用過期食品習慣。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個案有糖尿病、慢性病史,13日陸續出現腹痛、腹瀉、眼瞼下垂、吞嚥及說話困難、全身無力等神經學症狀急診,14日醫師通報採檢送驗,19日確診肉毒桿菌中毒,目前於加護病房治療中。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個案當天疑似食用過期包子,但不像中毒嫌疑食品。因其肌無力需持續插管,無法詳細詢問飲食史。 林詠青表示,肉毒桿菌可造成嚴重神經性中毒,症狀通常於攝食後12~72小時出現,但亦可能於最短2小時、最長8天發生,多為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所致。 肉毒桿菌產生之毒素不耐熱,煮沸加熱10分鐘即可破壞。林詠青提醒,家庭自製醃漬食品食用前應徹底加熱,真空包裝製品應依標示於冰箱冷藏及保存;蓋子脹起的罐頭或罐頭開罐後聞到異味,切不可食用。 此外,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降低肉毒桿菌中毒危險。

Read More

週期電刺激 可干擾顫抖頻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科會23日公布,台大團隊發現顫抖症的核心機制及治療契機,直指顫抖的本質;透過週期電刺激術干擾顫抖的頻率,可緩解病患顫抖症狀。此一系列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 在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計畫及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計畫支持下,台大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潘明楷研究團隊發現顫抖症的核心機轉,首次將精確、定量的神經計算機制引入生物學領域,跨領域整合以物理學及數學的精度,將顫抖頻率等生命現象轉化成可以定量的數字,成功解釋疾病形成的核心機轉,並展現精準調節生物行為的潛力。 潘明楷表示,原發性顫抖症是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罹病的成人占比4%;在高齡族群盛行率,老年人則高達20%,為帕金森氏症的5倍,推估全台約有40萬名顫抖症患者。 由於基因和環境的複雜交互作用下,原發性顫抖症患者的致病成因不同,超過50%的病患對現行的藥物治療反應不佳。而新興的「深腦刺激術」、「磁振導引超音波燒灼術」等技術,雖然初始療效大於7成,但療程後期的效果逐漸遞減。 由於原發性顫抖症病患顫抖頻率每秒4~12次,為追蹤高速頻率變化,研究團隊開發一系列光電技術,運用所開發之小腦腦波技術,找出小腦內的共振迴路,證實小腦神經細胞利用群體效應形成平均放電頻率,如同幾千個神經元同時運算,藉由大數法則形成的平均值,產生精準且穩定的顫抖頻率控制。 團隊透過光學頻率刺激設計可調整顫抖症小鼠的顫抖頻率;並在臨床應用上,藉由非侵入性的穿顱交流電刺激,干擾小腦共振頻率的穩定度,有效緩解病患顫抖症狀。 國科會表示,潘明楷團隊從疾病形成的定性描述到定量計算,是生醫科學躍進的重要關鍵,期待醫學及光電科技的交匯,能由本質上改變生物學,為生醫產業發展與醫學領域帶來新一波革命。

Read More

居家量血壓 遵循722原則

別以為年輕就忽略量血壓 醫護提醒量血壓722原則。(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衛生局提醒18歲以上民眾,一年至少量1次血壓及居家量血壓722的原則,守護心血管健康。「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2」每次量2遍,取其平均值。健康的成人若7天血壓平均超過120/80mmHg,建議要積極進行飲食、運動和生活作息調整;持續觀察722血壓值,若仍未改善,可以再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 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7.3%,其中自知率為67.9%,仍有3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又依據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10大死因為第2、第4及第7位,且高血壓性疾病之死亡率及排行呈現上升趨勢。 衛生局提醒,量血壓要注意「3個重要(手臂、袖子、壓脈帶」、「2個不要(不要說話、不要移動)」及「居家家量血壓722原則」。 另外,量血壓前30分鐘勿進食、抽菸、喝酒、咖啡及茶,也勿沐浴及運動;先上廁所勿憋尿;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雙腳自然著地,靜坐休息5分鐘不說話;手臂放置與心臟同高平坦桌面;準備紀錄的紙筆;穿輕薄衣服勿捲袖子;壓脈帶綁在肘關節上兩指幅的高度的地方,鬆緊程度約可伸入2隻指頭;測量中勿說話、勿移動手臂;2次測量間隔1分鐘,紀錄2次的血壓及平均值;回診時攜帶血壓紀錄與醫師討論;家中的血壓機務必定期檢查校正,以確保數值準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