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從藝術史角度談收藏文化

黃猷欽 作者簡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前嘉義市桃城集郵學會理事長。 談到收藏,我們總是同時面對正向和負向的評價,其中不乏些刻板印象的說詞,什麼錢太多、人太閒、物沒用又占空間,更有甚者批評玩物喪志或小人役於物,可換個角度來看,這不也正是豐衣足食下的精神生活提升,而既然人類是萬物之靈,懂得研究和創造知識,那當然得格物窮理然後才能言之有物。 其實,藏家們倒也不必憂心,因為自有人類以來,即有收藏行為之發生。早在封建社會時期,官方掌控了收藏的資源以滿足其權力的展示,設置了圖書館、動植物園或書畫院等機構,這些收藏同時也是研究和建構知識的基礎;隨著西方神權瓦解,復以商業資本興起和地理大發現,收藏有逐漸向民間流動的現象,而另一方面官方因國族主義的高漲,西方各國開始設置博物館並對外開放,以凝聚民族性與宣揚國力。如今資本主義發達,收藏早已不是特定族群的特權,人人皆可收藏,收藏種類繁多,普世皆然。 收藏文化自身也是被研究的對象,它涉及了博物館史、藝術史、考古學史、檔案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多種領域之研究,這些學門彼此相關,提供了跨域研究的可能性。收藏行為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沒有收藏,就沒有研究,欠缺了收藏保留下來的物件,我們將無法了解自身與他人的過去,以文化資產角度來看,這些被我們保存、維護和分析論述的物件,都具有身分認同的政治功能,用以維繫不同群體之間相互尊重的平等和諧狀態,讓我們可以在當下安身立命,創造良善的美好未來。 既然筆者是個喜愛研究郵票的藝術史學者,想藉此機會以我國所發行的郵票圖像,談談藝術史角度下的收藏文化議題。和大多數人一樣,我最早收集郵票是從國小時期和別人交換開始的,起初只因為郵票圖案好看有趣,加上寄送過的郵票已失去實用價值,便從信封或包裹上將之取下,和同學們互通有無,後來買了本集郵冊,把一張張郵票放了進去,但隨著數量的增加,就開始面對分類整理的問題,而這時就需要正式出版的郵票圖錄,按圖索驥地依發行時間重新排序,逐漸將原本隨意收集的郵票,放進了更完整的結構中來理解,於此同時也發現需要更多的文獻資料,像是郵政機關或集郵團體所發行的刊物,前者如中華郵政的《今日郵政》,後者如我曾主編的《嘉桃郵刊》和《嘉桃郵訊》等,透過這些文章才能夠更全面地理解一張或一套郵票發行背後的歷史,包括了選題、設計、雕刻、印刷、宣傳、收藏、交換、評述和拍賣等面向,從事對郵政史、設計史、印刷史、經濟史、社會史和政治與國際政治的專題研究。 中華民國郵票的發行和國際局勢脫離不了關係,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陣營的結構下,我國郵票的選題和圖像設計都為了證成自身是中國的合法繼承者而開展,其中關乎收藏議題者,絕對是所謂郵學家口中的「故宮票」,這種展示明清故宮典藏精品的複製圖像,傳遞無遠弗屆,是以圖象證史的方式,為中華文化意識形態而服務。前教育部長杭立武(1903-1991)在1980所出版的《中華文化播遷記》提到,如果不將故宮文物遷臺,它們將會毀於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而萬劫不復。而早在1966年配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而開館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之前,故宮所具有的中華文化道統形象早已藉由郵票的發行而傳播至國內外,像是這套最早發行的《故宮古畫郵票》(1960)【圖1】,或是被郵學家暱稱為「前十八寶」的《古物郵票》(1961),著名的唐代韓幹《牧馬圖》和西周《毛公鼎》等故宮藏品都在其中,可以說同時滿足了兩種收藏的樂趣:郵票和郵票中的故宮文物。 【圖1】中華民國,《故宮古畫郵票(49年版)》,1960   「故宮票」可以說是2000年之前關乎收藏文物主題的主流郵票,此外稍早提供官方機構典藏文物的郵票還有來自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中央圖書館等單位,儘管1980年代中華郵政開始關注並將臺灣事物設計在郵票圖案上,但一直要到執政輪替後的2002年才迎來了臺北市立美術館所典藏的《臺灣近代畫作郵票》【圖2】,其中以李梅樹的《白衣小姐》(1952)、陳澄波的《夏日街景》(1927)、廖繼春的《有香蕉樹的院子》(1928)和郭柏川的《日出》(1954)等四位日治時期畫家的二戰前後作品,揭示了以臺灣為主體性的視覺認同建構。直迄今日,我國所發行的郵票一方面仍持續發行故宮典藏文物的主題郵票,另一方面則增添更多臺灣在地無形文化資產而不僅是有形文化資產主題的圖象【圖3】,以動態多元的方式呈現21世紀後的臺灣意象。 【圖2】 中華民國,《臺灣近代畫作郵票》,2002 【圖3】 中華民國,《臺灣民俗活動郵票(上輯)》,2002   著名的藝術史學者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曾比較鑑賞家與藝術史學者之間的差別,他在1955年所出版的《視覺藝術的意義》(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一書中說到「鑑賞家是話少的藝術史學者,而藝術史學者是話多的鑑賞家」,這句有趣的評述其實說明了兩者的異同,相同之處在於收藏活動不僅是蒐與收、集與藏,更重要的是具有歷史與文化意識的認知與分析,而相異之處恐怕更多是在於藝術史學受到知識系統建構下的科學方法要求,從視覺觀察與描述、圖像風格的分類與解析,再到方法論的理解與運用,乃至於質性與量性的田野訪談踏查、問卷、實驗和儀器檢測等,都讓我們人人都有的收藏行為,可以提升到理解個人暨社群的認知、認同與記憶的研究層次,從收藏走向收藏文化的深度探索,這是玩物見志也見智、睹物思人亦思仁的大學問,就讓我們一起在收藏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吧。

Read More

〈中華副刊〉和暮色一樣坦然

詩‧攝影/葉莎 晚風一路推送 將我推送到鮮少人跡的竹林之前 這時節,農夫早早收割了搖曳的圖畫 讓豐盛的田野成為大片荒涼   在最接近神靈居住的天空 恍忽有帝王露出明黃色的衣衫 祂低頭觀看世間,並無一絲垂憐   雲朵漸漸飄移潰散 白日碧綠爽朗的風聲 此刻已轉換為悲涼的音階 它吹奏的曲子 讓我懷疑這是人間   在天地間卑微的行走 學習揮手和昨日憂鬱的分離 書寫的詩句難免充滿病態的呼吸   黑夜,你可以推送我 到更黑夜的地方 擁著病態的酣眠 在濃墨一般的純色中 和暮色一樣坦然 和夢土一樣綿長

Read More

生活型態論壇 全球專家抗糖作伙來

奇美醫院「生活型態國際論壇」,邀請美國UCLA、新加坡等專家,探討球各地在糖尿病預防與管理方面的最新進展與實踐經驗。(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全球抗糖作伙來!奇美醫院舉辦「生活型態國際論壇」,邀請來自美國UCLA3位專家、新加坡知名醫師及奇美醫院預防醫學科兼健康檢查中心主任蔡孟修,共同探討全球各地在糖尿病預防與管理方面的最新進展與實踐經驗。 來自美國UCLA的3位專家帶來一系列關於美國UCLA糖尿病預防做法的演講。UCLA在糖尿病預防方面有著豐富的研究和實踐經驗,他們分享透過生活型態改變來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並介紹UCLA在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應用。這些內容也提供大家寶貴的參考,幫助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生活型態醫學於糖尿病的預防。 新加坡的知名醫師以「War on Diabetes」為題,介紹新加坡在糖尿病預防方面的策略和成就。新加坡政府在糖尿病預防方面投入量資源,並採取一系列創新的措施來應對這一公共健康挑戰。演講涵蓋新加坡如何通過政策、社區活動和醫療服務來推動糖尿病預防,並分享他們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和挑戰。 奇美醫院蔡孟修,則以「奇美醫院如何執行生活型態門診」為題,介紹奇美醫在生活型態醫學方面的實踐經驗,說明如何透過設立專門的生活型態門診,為病人提供個性化的生活型態改變建議,並結合飲食、運動、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介入措施,幫助病人預防和管理糖尿病。這些實踐經驗可為其他的醫療機構提供有效參考,更能促進生活型態醫學在臨床中的應用。 奇美醫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洪晧彰表示,希望藉由此次論壇,能夠加強各國在糖尿病預防與管理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生活型態醫學的發展,最終改善病人的健康狀況。

Read More

增強膜蛋白質 可改善脂肪肝 抑制體重

中央社∕東京8日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研究團隊在老鼠動物實驗中發現,如增強存在於肝臟細胞表面的特定「膜蛋白質」作用,在改善脂肪肝同時還能抑制體重增加。這項發現可能有助研發預防脂肪肝或肥胖藥物。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東北大學教授井上飛鳥等人透過動物實驗,發現有關改善脂肪肝的新生物反應。 脂肪肝會造成肝臟功能逐漸降低,最終有可能演變為肝硬化或肝癌等情況。目前醫學並沒有針對脂肪肝的有效藥物,主要治療方法為飲食控制及運動等生活習慣改善。日本研究團隊著眼存在於肝臟細胞表面的特定「膜蛋白質」,並製造了一個能透過人為控制這種「膜蛋白質」作用的蛋白質。研究團隊讓其在老鼠肝臟內作用並調查具有什麼功能時,發現能促進囤積在肝臟內的中性脂肪分泌,改善脂肪肝。 實驗為了讓老鼠變胖,讓老鼠食用富含脂肪的食物並分成兩組進行觀察,兩組老鼠的食物量相同。結果顯示一般的老鼠開始變胖時,體內有「膜蛋白質」作用的老鼠體重並未增加。 研究團隊詳細調查能量代謝時發現,體內有「膜蛋白質」作用的老鼠能量消耗量有所增加,同時其體質也發生變化,能加強脂肪燃燒。 不過,研究團隊也發現臨床應用的課題。只要增強「膜蛋白質」的作用,血液中存在的中性脂肪數量也會增加,提高動脈硬化或心肌梗塞的發病風險。 井上說,「因為目前有減少血液裡中性脂肪數量的藥物,只要同時使用的話就能降低風險」。研究團隊未來將進一步查明肝臟細胞如何分泌中性脂肪的詳細機制,希望有助研發預防脂肪肝與肥胖的藥物。由於人體內存在跟老鼠一樣的「膜蛋白質」,也將驗證動物實驗發現的現象是否同樣出現在人體上。

Read More

代理孕母爭議 陳時中:須深入討論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健署日前宣布人工生殖法與代理孕母脫鉤處理。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8日指出,侵害女權與「天生我才必有用」兩種觀念之間立場衝突互異,須深入討論才能有共識,政府應研究代理孕母之權益保障,並應避免商業化代孕。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2日討論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民進黨卻臨時大轉彎,要求人工生殖與代理孕母要脫鉤處理。身為醫師的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指出,從醫學角度出發,人工生殖不應該與代理孕母脫鉤,過去民進黨立委推動修法時也都是一起討論,不明白為何民進黨會改變立場。 陳時中8日回答外界詢問時指出,若有適當討論、適當立法當然是好事情,但若有一部分的需求相對迫切,另一部分則相對沒有共識,也許可以一部分先往前做,另一部分則應該有更多的討論。 尤其,人工生殖法中關於單身婦女及女同婚者之適用部分,社會各界已有共識,代理孕母各方則意見分歧,認為婦女之子宮不應該被利用,且可能造成侵害婦女權益的情況,陳時中認為,比起一直禁止,應該要多花時間討論如何避免可能發生的問題,各方心平氣和好好談,看能否滿足更多人的需要。 陳時中指出,政府應該把代理孕母可能運到的情況與面臨的問題逐條列出,仔細研議並與各方討論,希望將副作用減到最低甚至沒有。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私念頭,讓朱元璋被滅了種

徐望雲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是漢朝唐朝宋朝皇家的後裔,他不一定是吹牛。但一個姓朱的告訴你,他是明朝皇室的後裔,基本上就是扯淡。因為,明朝皇室到清初,基本都被殺光了。 最後一個被殺的皇室宗親是崇禎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煥,明亡後化名王士元,靠教書為生,很幸運活到了康熙47年,那時他已經75歲,有一妻一妾,育有6子3女一個孫子,但因被人舉報,遭到清廷逮捕,慘遭凌遲,其餘家人,無須罪名,一律斬首。 明朝朱家皇室成了史上最慘的皇家。 明末三大流寇(李自成、高迎祥和張獻忠)起事後,屠殺的對象主要針對仕紳人士與富貴階層,對朱家皇室成員,更是千刀萬里追,絕不放過。 因為朱家皇室在明朝近300年歷史的強取豪奪,被老百姓恨到骨子裡,待農民軍一起,大家望之景從,只有一個目標:幹掉朱家皇室。 可以這麼說,崇禎不是因李自成攻入紫禁城而死,卻是因明朝開國第一人,他的老祖宗朱元璋而被逼上吊。 這得話說從頭。   大封藩王,吃穿不愁 朱元璋開國時,為了讓大明永續存在,來了個騷操作,就是給每個朱家子孫封地,成為藩王,封地可以世襲,藩王生的孩子,都由國家供養。 我們知道,趕走了建文帝的明成祖朱棣,本身就是藩王(燕王)出身,為了防止有其他藩王學他搞政變,但「祖制」又不好隨意廢除,因此改規定讓藩王及其家人不再享有參政議政的權利和兵權,只專門享有高福利。 做為明朝的藩王,待遇有多好呢? 舉例說,藩王子女年滿10歲就可以受封並領取俸祿,最低爵位的年收入都有大米200石,比縣令年收入90石還要高一倍有餘。也就是說,一個10歲兒童,只要你是皇室宗親,你的年收入就比那些數十年苦讀才當上縣太爺的薪水還高一倍有餘。 不僅如此,國家還管分房,婚喪嫁娶也都由朝廷埋單。 不少藩王,在不能參政的情況下,就想辦法揩國家的油,最誇張的是山西有個慶成王,就琢磨出了個發財之道──瘋狂生育。 據《明史》記載,第一代慶成王朱濟炫生子70人,已經很厲害了,但第三代的朱鍾鎰更猛。 他於1492年8月生下了他的第94個兒子,消息傳到北京,讓明孝宗朱佑樘驚掉下巴。因為當時已58歲的他,光孫子輩人數已達163人,曾孫輩更是達到了510人。 也就是說,僅僅這一年,朱鍾鎰一個人所傳下的嫡系子孫,就已經達到了767人之多。而加上其他妻妾女眷,整個慶成王府的成員就達到了1000多人。 等到朱鍾鎰兒子朱奇湞即位後,更是生下超過100位子女,每當王府舉行新年慶典時,還得請專人列名冊一一介紹,否則大家彼此都不認識,就連朱奇湞也認不全自己的兒女。 可以想像得到,這批藩王,是如何鯨吞蠶食大明的財政。 到明朝中期,被這些皇族吃得差不多了,開始出現很嚴重的財政赤字。但對這些宗室來講,他們不管,為了能源源不斷吃皇糧,有的宗室去世以後,家人還不上報,甚至找人頂替。 據明末徐光啟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數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當代人口史學家推算的結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長率是全國平均人口增長率的10倍。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到百萬人之多。 據《明代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徐英凱、萬明合著)統計,萬曆初年,全國財政支出為1850餘萬兩白銀,而其中藩王宗親的俸祿開支就高達550多萬兩,比例接近三分之一。 這些皇族宗室不但吃國家俸祿,而且還享有不納稅特權,致使國家收入銳減。有的還經常勾結黑勢力,魚肉鄉里,這就是為什麼流寇起來,老百姓紛紛趕著加入流寇的部隊,因為他們真的受不了皇族欺壓百姓,火大了。 所以,張獻忠也好,李自成也罷,他們起來後,自然而然地,都有一共同目標,就是,只要看到姓朱的(特別是皇室),殺。 例如李自成吧,他揮軍進入朱明皇族增長最快的山西(就是慶成王的封地),每到一地,必先捕殺這些皇室宗親,據統計,僅在山西一地,李自成就殺了朱元璋一萬多名後代,倖存者則紛紛隱姓埋名。 除了殺皇室,李自成還沒收了慶成王府的財產,分給百姓後竟然還剩不少可充作軍費。 太原總兵姜瓖曾向崇禎匯報說,(李自成)農民軍「凡所攻陷,劫掠焚毀,備極慘毒,而宗藩罹禍尤甚」。   死道友,不死貧道 但有趣的是,在明朝逐漸崩解的時候,這批皇室成員竟沒有唇亡齒寒的危機感,反正「死是死道友,不是死貧道」。 當張獻忠的部隊攻陷武昌之前幾天,武昌告急,武昌的官員去求楚王朱華奎,「我們沒有錢買吃的,糧草不夠,可否撥點錢,幫我們去打仗。」 朱華奎鬍子一摸,登登登跑進房間搬出一張裹金椅子(朱元璋的傳家之物),給了官員,「你們拿去吧,就這麼多了。」 摳門摳到這地步也是沒誰了。 張獻忠攻下武昌,逮到朱華奎,搜括了他家的金山銀山後,越看越氣,把他丟到長江餵魚。 再如洛陽的福王朱常洵,終日觥籌交錯,對流寇的威脅毫不在意。 當時洛陽軍民怒罵:「洛陽王府富於皇宮,神宗耗天下之財以肥福王,卻讓我們空肚子去打仗,命死賊手,何其不公!」 這期間,有人勸朱常洵開府庫賑濟災民,但視財如命的他,根本不理睬。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陽府,抓到朱常洵,他嚇得跪地求饒。 據說看到朱常洵這副狼狽樣的李自成,只是冷笑一聲,令手下把他綁起來,脫光衣服洗凈,然後弄來幾頭梅花鹿宰殺,與赤裸的福王混在一口大鍋裡烹煮,名為「福祿(與『鹿』諧音)宴」。 在朱華奎和朱常洵這樣的朱家子孫潛意識裡面多半認為:我姓朱,生下來就是享受的,打仗是大明軍隊的事,干我屁事! 明末的百姓還有誰會同情這樣的朱家子孫,真的是見鬼! 可以這麼說,明朝的滅亡,以及朱家皇室最後幾乎被殺光,原因早在明太祖,最遲也是明成祖就已種下。 清朝建立時,朱家皇族就已被殺得差不多了,從順治三年到順治八年5年間,又陸續誅殺明代郡王以上的宗室與家室,再有一萬多朱家血脈被根除。 開頭提到的朱慈煥算是相對幸運的,他隱姓埋名,活到康熙47年,但還是沒能逃過被滅門的噩運。 所以,朱元璋的明朝被消滅之後,基本上連他的皇族子孫也被殺絕了,只因為他當初一個極端自私的念頭──想用偌大的江山,養他朱家一個大姓。 現在也有一些朱姓人士自稱自己是朱元璋後代,但要嘛只是動動嘴巴,拿不出證據,要嘛就說家譜在動亂時候被燒了……把大家忽悠了一大圈。 所以相信我,如果有人還自稱他的祖先是明朝皇室,笑笑就算了,「看破不說破」,也是一種智慧嘛。   後記 我也曾懷疑過,在風聲鶴唳的時候,有沒有改名換姓後朱家皇室後裔逃過一劫的。可能有。 但這些逃過劫難的朱家皇室,勢必連族譜都得燒掉,不能留下哪怕一點點與朱家皇室有關的蛛絲馬跡。想想,康熙47年,清朝建立都超過半世紀了,看到漏網的朱家皇室(永王朱慈煥),尚且還要殺無赦,就算有倖存的朱家皇室,誰還敢留族譜。 時間一久,族譜上沒有朱家皇室的線索了,就算你的血緣真有可能是朱元璋一脈,但證據早已湮滅,連你自己都不確定是不是朱元璋的血脈,這跟朱元璋斷子絕孫也沒什麼差別了。 以史為鏡吧!相信當年朱家皇室的悲催遭遇,能給當政者一些啟示!

Read More

〈中華副刊〉馬纓花情思

石顥 一夜微雨過後的涼爽清晨。我在的一條幽靜蜿蜒的鵝暖石甬道上信步。道邊馬纓花樹的花們正在使勁妍放。那一叢叢,一簇簇,像蝴蝶,似絨線球的緋紅花朵朵們,冠如嫩絲,色澤鮮豔。我貪婪地狠吸一口它們飄蕩的香氣,任思緒在那馥鬱香裡縹緲。 十歲那年春裡,臉攤歡喜的父親,在我們家地坑院裡長一棵身子鐵鏈把粗,個兒半竹竿高,皮膚灰褐的我和弟弟妹妹都不認識的樹。我問父親,這樹叫啥名字?粗通中醫,又愛好文學的父親,微微笑笑,說,叫馬纓花樹,也叫合歡樹、絨花樹、夜合樹、烏絨樹,咱們家鄉人叫它馬纓花樹。 翌年七月初的一個炎熱上午,我和弟弟妹妹在院裡玩捉迷藏。無意間,我發現了前一日滿冠綠葉的馬纓花樹的葉間,坐上了密匝匝的花朵朵。那花朵朵酷似我常見的倒轉過來的馬鈴吊的紅纓子,這才明白它為啥叫馬纓花了。弟弟妹妹跟父親討那花,父親只摘五朵,遞我們每人一朵。我們舉鼻端嗅嗅,都說,真香! 遇心愛東西都貪的兩個妹妹,又跟父親要。父親不再摘,說,這花和這樹的皮,都是中藥材,金貴得很呢,不可糟蹋!為讓她倆打消還要的念想,父親說,人得了煩悶憋屈、心浮氣躁、夜裡睡不著覺、記性變差的病;眼睛乾澀、紅腫、脹痛的熱病;乏力、疲勞、注意力集中不了的病,用鮮的或乾的馬纓花;鮮的或乾的馬纓花樹皮熬湯,喝兩三天,病自然就好了。記得父親還講了,馬纓花吉祥,人愛在宅第園池旁長它,因為它有夫妻和睦,家人團結,睦鄰友好相處的寓意。馬纓花樹的葉子朝展暮合,古時夫妻爭吵,言歸於好後,要同喝馬纓花泡的茶。人們也常常將馬纓花贈給關係不好的夫妻,祝願他們夫婦恩愛,生活美滿。朋友之間如發生誤會,互贈馬纓花,表示消怨和好。此外,馬纓花有黏毛,能吸附煙塵,對有毒有害氣體也有一定抗性。 馬纓花樹在我們家長到第五年,竟長得樹形開張,冠大蔭濃。模糊記得,熾熱的夏日,我和弟弟妹妹的秋來得較晚。暮秋的馬纓花樹,沒有「悲秋」表情,搖曳的模樣,摩挲的窸窣,都比盛夏的溫柔了好些,讓人有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的輕鬆之感。我十六歲暮秋的一個清晨,秋陽明亮似舞臺的聚光燈打在馬纓花樹上,它居然猶如一幅金燦油畫般的意境悠遠。此前,我從沒有因為一棵樹的景致感到驚歎!馬纓花樹美,在我看來它是酷颯的美:做事果敢,不拖泥帶水,花開得很攢勁。開花也好,謝葉也罷,它都在一夜之間,雷厲風行,簡單爽快! 我念高一上學期時,教國文的魏老師出作文題「我想成為一棵樹」,讓同學們去寫。現時,我依稀記得,我的作文裡有這麼的一段話:「……馬纓花樹喜歡風,卻沒法去追,癡愛知時好雨卻無力去求,但它會向每一個經過的生命學習,善待它的、傷害它的,都能讓它成長。我想成為一棵馬纓花樹,像它那樣果敢堅毅,無懼謝幕;像它那樣不去爭春,應時令節奏不懈茁壯。頂天立地是它最精神的姿態,根深葉茂是它最富有的模樣!」嗣後的數十年裡,我酷似一棵馬纓花樹,在慢慢人生征程上,勇敢堅強,無畏成長。 一樹馬纓花一樹詩,願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樹馬纓花,在素常生活中搖曳生香,活出屬於自己人生的精彩。

Read More

〈點石成金-大豐環保(一) 〉零廢棄、全循環 創回收產業鏈最大價值

大豐環保總公司外觀有豐富植栽和綠化景觀,展現保護環境的承諾,也是推動綠色永續發展的象徵。 圓山貝塚是台灣最大的史前垃圾山,如果有時光機,大豐環保創辦人林盟洲或許會帶著他的團隊,飛奔過去。在他們眼裡,垃圾放對地方,就是資源;可以創造出更有價值的商品。靠著一般家庭和企業的廢棄物,以及回收平台、再生塑膠材料等循環服務。大豐環保變廢為寶,把垃圾變黃金,每年至少回收35萬噸資源、營業額近50億新台幣。 更重要的,大豐環保不只買賣物料,還垂直整合上下游,設立塑膠再生工廠和廢車拆解觀光工廠,致力降低廢棄比例,研發更多應用模式,讓回收物處理後可以真正循環再生,延長並擴大資源使用的效益。珍惜每一分資源,使之發揮最大價值,這是大豐環保掌握的綠色商機,也是地球逐漸資源耗竭的未來解方。 疼惜員工 打造五星級回收站   「有酒矸通賣無、有酒矸通賣無、歹銅仔舊錫簿仔紙通賣無」是一段台灣人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旋律與歌詞。從前貧苦人家撿拾破銅爛鐵與空瓶,再賣給回收站賺取微薄收入,「透早著出門,拚到日頭要黃昏,為著顧三餐,街頭巷尾四界鑽」,他們辛苦拾荒的身影出現在台語勵志歌曲,也成了電影「搭錯車」中賺人熱淚的情節。不過,誤打誤撞踏入這行的林盟洲,正在改變外界對資源回收的刻板印象。 1997年台灣推動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結合社區民眾、回收商、地方政府及回收基金,建立資源回收系統。1999年,28歲的林盟洲,剛從仲介買賣、二胎融資、汽車借款事業累積第一桶金,決定承接友人的廢紙回收公司。然而回收市場長期被大盤商壟斷,當配合的下游工廠突然倒閉,他身為一個半路殺出的外來者,沒有任何人脈連結與金援,只得賠錢讓利,咬牙苦撐,但資金缺口愈來愈大,虧損曾經達800萬元。等到2001年情況穩定,他便在彰化市金馬路創立大豐環保第一家資源回收站,除了廢紙,也收家用廢棄物,自己掌握進貨來源,同時分散風險。 傳統回收站髒、亂、臭在所難免,蚊蟲、老鼠更是稀鬆平常,支撐整個產業運作的是孤老病殘等弱勢族群,屈居社會底層。林盟洲不忍見同仁與長輩們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工作,從內到外展開五星級回收站改造行動,儲藏區分門別類井然有序、外牆彩繪明亮繽紛,「想盡辦法把一個理所當然髒亂的環境,變得不理所當然」。這份單純的「疼惜」,不僅給從業人員一份尊重、讓他們工作時更愉快,也使得大豐環保日後走向與同業迥然不同的道路,成了林盟洲自認創業以來最正確的第一步。 大豐創辦人林盟洲(左一)與市府團隊在新北資源循環教育基地合影。 全新挑戰 回收產業企業化   進入回收業後,林盟洲一次次讓人跌破眼鏡,「最具挑戰的就是決定把這個產業企業化」。他陸續導入CIS企業形象標誌和員工制服、自行開發營業系統、結合ERP、CRM及車輛司機環景監控設備,讓作業流程標準化,提供客戶更即時的數據及報告服務。 「在那個時間點,台灣的競爭對手,沒人這樣做。他們有兩個面向,一個就是沒人做,沒人敢做,另外一個面向就是沒人失敗過,所以光這個沒人失敗過,足以給我很大的信心,那就去試試看」。沒人敢做也就沒人失敗過,摒棄傳統思維與作法,林盟洲在別人看不見、沒做過的地方找到機會和可能。他跳tone的種種創舉被視做不按牌理出牌,甚至被笑「人傻錢多」,卻讓回收有了溫度與更多可能性,整個商業模式因此轉型升級。 為什麼敢於突破?不畫地自限?林盟洲說,「人貴自知」、「過去我意識到自己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懂,所以只能想盡辦法去探索所有的可能性」 。「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懂」是指林盟洲的家庭背景讓他極早在現實生活中認知到「匱乏」這件事,把一般人眼中的坎坷困窘,看做「福報」,直說自己運氣好,從小就知道要「什麼都看、什麼都試」。 林盟洲打造五星級的回收站,zero zero 彰化金馬城市環保站,提昇產業形象與尊嚴。 年少坎坷 把匱乏當福報   林盟洲1971年出生於彰化和美,國三時因故離家自力更生,與家人斷了聯繫。雖然畢業考上彰化師大附工,但為求生存日夜打工,甚至還短暫誤入歧途,然而林盟洲的媽媽不曾放棄過他,四處尋找,終於讓孩子重回正軌。「媽媽把我帶到世界上,又把我從懸崖裡拉出來」。林盟洲說媽媽等於生了他兩次。 林盟洲浪子回頭後為幫忙解決家中債務,在朋友間拚命找尋創業機會。從經營代書事務所開始,每天沿街綁廣告看板。他自認沒有任何專業,只得比別人更努力。 因為很早出社會,林盟洲沒有在正規教育裡沉浸太久,都靠自我學習,反而激發出強烈求知慾,不斷吸收「任何有興趣、或是必須要運用到,或是至少要能夠理解的一些基本知識」,年少闖盪江湖的膽識歷練,也讓他願意「在創業的過程裡,去嘗試很多同業都不願意去碰觸的領域」。資源回收貌似傳統產業,他卻有不同想像,對各種科技應用侃侃而談。前瞻性,成了大豐環保獨特的DNA,得以持續創新。 PCR消費後再生料的再生循環流程。 不斷創新 資源回收業先鋒   回顧大豐環保幾個重要的里程碑都是業界先驅: 2005年台灣實施垃圾強制分類,推動垃圾不落地。這一年,大豐環保決定自己生產「消費後塑膠再生料」,在彰化建立第一座再生處理廠。2006年發展「企業駐廠資源回收」及「客製化專屬服務」。2008年首創回收加盟體系,目前旗下已有17個直營與加盟據點(資源回收站、城市環保站),模組化的加盟場域、整潔便利的連鎖門市,成為全台最大回收通路。 國家企業環保獎-192758.jpg 接著2010年大豐環保通過TUV「德國雙軌回收體系(Duales System Deutschland GmbH,DSD)」驗證,適逢台灣也開始實施碳足跡標籤,隔年大豐環保就取得認證,結合配方技術與加工經驗,將PCR再生塑膠粒製成環保商品回到消費者手中,真正實現循環經濟的理念。 獲獎連連 榮膺創業楷模   軟硬體改善、服務創新,加上國內外認證,大豐環保腳步未曾停歇。2012年首創全台第一間都會型回收站、2013年首創「廢車回收線上預約服務、2014年大豐環保又以2號及5號再生塑膠取得德國環保標章「藍天使(Blauer Engel / Blue Angel)」再生材料供應商認證,這是該標章自1978年設置以來的亞洲首例,也是唯一一例。此時,林盟洲才43歲,當選中華民國第37屆創業楷模、新竹縣綠色產業聯盟理事長。 之後大豐環保仍然在永續的道路上不斷突破。2017年推出zero zero環保回收平台以及Zcar物流系統派車管理系統,2018年連續榮獲「德國iF設計大獎」、「韓國ASIA DESIGN PRIZE 設計獎」、「德國紅點設計大獎」、Shopping Design「TAIWAN DESIGN BEST 100」社會關懷/友善環境獎,2019年榮登「Apple App Store生活風格」推薦排行榜。 大豐環保董事長林盟洲和他的團隊,他充分授權和信任,凝聚企業內部向心力。 目前大豐環保服務的對象除了一般消費者,還包括兩岸上千家企業,如知名半導體企業、大型連鎖通路、製造業、以及縣市政府,協助其規劃、清運、管理廢棄物,並達到減量再利用。 (文:鄭佩雯∕圖:大豐環保提供)

Read More

醫美診所舒眠麻醉 婦人不治

本報綜合報導 一名婦人7日在某醫美診所手術麻醉後不治。醫師提醒,如果舒眠麻醉程度太深,恐影響呼吸頻率造成缺氧,呼吸中止症患者是高風險群;即便是先前醫美療程都沒事就掉以輕心,每次麻醉前務必注意是否有麻醉專科醫師操作。 這名約50歲婦人前天在台北市中山區某醫美診所進行療程時,突發異常,診所立即把她送往馬偕醫院搶救但仍不治。 警方獲報後到場處理,將報請檢方釐清死因。據媒體報導,婦人手術時施打俗稱「牛奶針」的舒眠麻醉後血氧濃度不穩。 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麻醉科醫師廖文進表示,「舒眠麻醉」其實也是麻醉的一種,唯一的差別是,全身麻醉會放鬆全身肌肉、另外插呼吸管幫患者呼吸,舒眠麻醉則是讓患者維持自己的呼吸。 廖文進說,要維持患者自己的呼吸,舒眠麻醉給藥必須拿捏得非常準確,因為有時候從輕度、中度到重度睡眠之間,界線其實不明顯;若不慎讓患者落入重度睡眠,可能導致呼吸變慢甚至停止,導致發生缺氧。 廖文進說,若有高血壓、糖尿病、氣喘等慢性病史,在麻醉前都要主動告知醫師,過敏性體質可能在給藥過程中發生過敏反應,若有過中風、心肌梗塞,麻醉過程中也有復發風險;此外有呼吸中止症候群的患者,在麻醉過程中可能發生呼吸問題,也是高風險群。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醫師溫永銳說,近年來醫美、牙科或大腸鏡等檢查,經常採用靜脈麻醉或舒眠麻醉,雖然聽起來很舒服,好像只是睡一下,但其實以麻醉來說,這仍是用藥物控制的「睡著」,因此民眾務必有所警覺。 「每次麻醉的狀況,都是一次風險」,溫永銳提醒,切勿因為過去麻醉沒事就掉以輕心,進行手術前,除了了解值刀醫師是誰之外,務必注意是否有專職的麻醉醫師,此外也要有麻醉專科護理師,並有生理監視器即時監控麻醉下的各項生命體徵,才能確保安全性。

Read More

應力型尿失禁 孫嫌她有異味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黃琦雯表示,婦女泌尿問題可以內關穴舒緩神經緊張與相關不適。(恩主公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65歲退休的莊姓婦人,她在停經後卻被更年期燥熱、頻尿和漏尿問題困擾多年;每當久站、提重物或咳嗽時,總會出現漏尿情況,讓她不得不每天使用衛生棉;在炎熱的夏季不僅感到不適,還導致反覆泌尿道感染。更令她難過的是,孫子一句無心話「奶奶身上有異味」讓她感到羞愧,莊婦到恩主公醫院「婦女友善整合門診」,經診斷為更年期症候群與應力型尿失禁。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黃琦雯強調,婦女泌尿問題透過及早診診斷與適當治療,大多數患者症狀都能獲得有效改善。 (恩主公醫院提供) 恩主公醫院中醫師黃琦雯施以低能量雷射應用,結合中醫傳統經絡理論與針灸療法,搭配1週3次非侵入電刺激,並開立中藥調理;3個月後莊婦漏尿、頻尿的問題大幅改善,治療半年後可以不用再使用衛生棉,也夠放心與友人前往歐洲旅行,展開她夢寐以求的退休生活。 黃琦雯表示,低能量雷射技術藉由光化學與光動能效應,達到「消炎、止痛、加速癒合」的效益,並具有促進血管新生、膠原蛋白生成及肌肉修復的功能。黃琦雯醫師指出,其可以運用幫助膀胱過動症患者,改善頻尿與急尿問題,舒緩有骨盆肌疼痛者的疼痛,及針對應力型尿失禁患者,強化膀胱與尿道控制功能。 黃琦雯強調,低能量雷射的應用,結合中醫傳統經絡理論與針灸療法,可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常用穴位包括:「八髎」緩解頻尿、骨盆疼痛及月經不調;「太谿」改善膀胱炎與泌尿系統功能;「氣海」 增強泌尿生殖系統活力;「三陰交」調節月經,改善大小便功能;「內關」 舒緩神經緊張與相關不適。 黃琦雯指出,中醫對尿失禁又稱作遺溺,主要因為腎氣虛與中氣不足,造成膀胱氣化失調 ,情緒壓力也會增加自律神經失調,引發膀胱過動的症狀,建議減少生冷飲食,多以溫熱的飲品或食物為主,充足睡眠,減少負重;另四神湯中的茯苓及薏苡仁具有利尿的功用,其他如冬瓜、玉米鬚茶、咖啡、茶葉都具有利尿功效,應減少食用。 黃琦雯表示,中藥中覆盆子、芡實、山茱萸、山藥、黃耆是膀胱過動症患者常使用的中藥,可以諮詢中醫師使用,另建議平時也可透過熱敷腰及下腹,保持腰腹溫暖,並搭配凱格爾運動都是減緩頻尿急尿的好對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