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破解致病蛋白結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陽明交大研究團隊運用冷凍電子顯微技術,解析囊性纖維化致病蛋白的結構,為藥理作用提出解答,將有助於未來推動囊性纖維化、分泌性腹瀉、多囊腎病等新一代藥物開發。 陽明交大表示,CFTR蛋白在細胞中扮演氯離子傳輸的角色,協助水分通過細胞膜,保持身體系統的正常運作。當CFTR發生缺陷突變時,細胞膜中負責電解質與水分傳輸的通道會被阻塞,導致囊性纖維化,影響呼吸和消化系統功能。而當CFTR活性過高時,水分傳輸過多則會引發分泌性腹瀉等病症。 陽明交大藥理學研究所教授黃自強運用冷凍電子顯微技術,成功解析CFTR蛋白的完整結構,並發現一些抑制劑可以結合CFTR蛋白的特定區域,引發結構改變,進而降低其活性。 這個機制為過去不知道的藥理作用提出解答,也替治療囊性纖維化針對CFTR蛋白的藥物研發提供新方向,有望推動針對囊性纖維化、分泌性腹瀉及多囊腎病的下一代藥物開發,帶來更多治療希望。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期刊。 研究團隊發現,豬也有CFTR,但同樣的抑制劑在豬身上的效果就不明顯。為解答這個疑惑,團隊將人與豬的CFTR蛋白結構上的片段互換,結果豬的CFTR蛋白對抑制劑的反應變得與人的CFTR幾乎一致,解釋這些微小結構差異如何影響藥物的效果。 黃自強說,能夠縮小至分子或原子的尺度,觀察細胞運作,是他從事科學工作的夢想。過去醫學研究,大多從器官或細胞層面探討疾病,但往往難以揭示病理機制和藥物作用原理,也限制新一代藥物的開發。 他表示,大部分藥物的標的物都是蛋白質,但過去難以精確了解藥物如何與蛋白結合,以及結合後如何影響其功能。透過冷凍電子顯微技術,讓科學家更輕鬆地解析蛋白質的結構,同時開啟基於這些結構的精準藥物設計新大門。

Read More

童誤吞水晶寶寶 險腸阻塞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一名1歲半女童因誤食「水晶寶寶」急診就醫,經住院禁食、接受靜脈輸液,並定時給予瀉劑後,沒有出現腹痛、腹脹、嘔吐等腸阻塞症狀。水晶寶寶順利排除,5天後出院。 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醫師楊德亮表示,水晶寶寶在腸胃道吸收水分後,會膨脹至原本體積的20~30倍,造成腸道嚴重阻塞,此情況需要緊急開刀移除。過去就曾有未緊急醫療處置死亡個案。 楊德亮說明,家屬時常於幼兒異物吞入後,緊急給予大量飲水;但如水晶寶寶這類物品,主要成分為丙烯酸樹脂,是一種吸水性很強的高分子化合物,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水分,體積會迅速膨脹數十倍,甚至還會分裂成數小個,可能反致嚴重後果。 水晶寶寶對幼兒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腸道阻塞風險、窒息風險及化學成分危害。幼兒腸道較小,水晶寶寶迅速吸收腸液後會引起腹痛、腹脹、嘔吐等腸道急性阻塞症狀;水晶寶寶也可能卡在呼吸道中,導致窒息缺氧。異物哽塞導致兒童窒息死亡風險極高,當兒童出現異物哽塞症狀,應立即施行「兒童哈姆立克法」。 另,某些水晶寶寶產品成分標示不清,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之化學物質。醫師提醒,3歲以下幼兒應避免接觸水晶寶寶等細小物,家長也應隨時注意孩子遊戲安全,避免發生異物吞食、哽塞憾事。

Read More

10年同期最高 流感死亡+11 30多歲男發病7週不治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3日公布,上週流感新增36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11例死亡個案,累計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10年同期最高,預估可能在12月中旬正式進入流行期。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流感門急就診7萬1419人次,與前一週7萬1525人次持平,另新增11例死亡,均為A型H1N1,年齡介於30多~80多歲,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本流感季自10月1日起截至12月2日累計286例併發重症病例;死亡病例累積52例,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10年同期最高。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死亡個案當中,最年輕為北部30多歲男子,有氣胸、慢性肺病病史,10月上旬出現發燒、咳嗽有痰、呼吸困難等症狀就醫,發現肺部已有異常,快篩確診A型流感H1N1,臨床研判已急性呼吸衰竭,馬上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收治於加護病房後肺炎仍持續惡化,11月底過世,距發病住院有7週,死因為流感併發肺炎及呼吸衰竭。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預估今年流感可能在12月中旬正式進入流行期,而目前急診的流感占比還在10%多左右,尚未達到流行閾值。有關公費抗流感病毒藥物的擴大使用時機,疾管署會再討論什麼時候開放。 此外,國內持續新增COVID-19重症病例,自10月1日JN.1疫苗開打以來,新增本土病例未接種疫苗達98%以上。

Read More

北部本土麻疹群聚+1 匡列328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3日公布新增1例本土麻疹病例,為北部20多歲男性,也是指標個案的同住室友,初步研判為群聚事件,目前已匡列接觸者328人,將持續健康監測與追蹤至12月21日。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新增麻疹本土病例為11月29日已公布之本土個案(北部30多歲男性,指標個案)同住接觸者,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個案於11月26日出現咳嗽、鼻炎、發燒、喉嚨痛等症狀,隔天至診所就醫,11月29日後續出現出疹症狀,且因指標個案被匡列為接觸者,當天下午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經醫院通報後檢驗確診。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針對該群聚事件,目前已匡列個案接觸者328人,包括同住者2人、醫院及活動地接觸者326人,將持續健康監測與追蹤至12月21日。 郭宏偉說明,今年累計14例麻疹病例,7例為本土病例(含3起群聚),另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5年同期最高。

Read More

夫罕見染色體異常 妻反覆流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5歲N小姐初次到診時,提及夫妻努力做人多年,雖然能自然懷孕,卻多次流產,夫妻倆傷心不已,因而求助生殖醫學中心。經基因檢查發現,丈夫帶有罕見的染色體異常——羅伯遜轉位。這樣的染色體結構重排,每千人僅發生1例,會使胚胎無法正常發育,造成反覆流產,成為阻擋生育夢的最大挑戰。 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朱伯威解釋,雖然羅伯遜轉位對攜帶者本人健康影響不大,但在形成胚胎時會導致染色體配對異常。這對夫妻胚胎染色體正常的機率僅為1/6,也會有1/6機率會與攜帶者相同,其餘的2/3則因染色體多1條或少1條而無法正常發育,最終以流產告終。 羅伯遜轉位的發生率雖低僅0.1%,但在反覆流產的族群中高達1.1%。吳兆昀建議有過多次流產經歷的夫妻應及早接受染色體檢查。且基因異常並非絕望的代名詞,藉由試管嬰兒療程搭配胚胎著床前遺傳基因檢查,檢測胚胎是否帶有染色體結構異常的問題,能夠大幅提升懷孕成功的機率,減少這段反覆失敗的辛苦過程。 對於染色體異常的情況,試管嬰兒配合染色體檢查(PGS)成為重要解決方案。朱伯威解釋,透過試管技術,胚胎培養到囊胚期後進行染色體篩查,能先篩選掉染色體數量有改變、植入會以流產告終的胚胎,促使有效選擇染色體正常的胚胎植入,減少流產風險並提高懷孕成功率。

Read More

公費家庭科護師甄試 20人將投入偏鄉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2日公告114學年度家庭科專科護理師甄試,計畫招募35名公費生取得家庭科專科護理師證書,未來投入原鄉、離島及偏鄉等地服務,服務3至6年提升在地醫療照護服務品質,讓社區全人照護落地。 衛福部表示,自110年起試辦家庭專科護理師碩士公費生培育,共培育106名公費生,今年首次辦理家庭科專科護理師甄試,共有20名公費生取得家庭科專科護理師證書,114年度度將擴大招生至35名,培育學校也從5所增加至7所,包括慈濟大學、台灣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弘光科技大學、台中科技大學、成功大學、國立中興大學等等。 衛福部表示,專科護理師碩士公費生修業年限約2-4年,畢業後履約服務年限為在校修業年限1.5倍,必須在偏鄉服務3-6年,因故無法履約需歸還在學期間補助款,雖護理師執照不受影響,但不可領回公費專科護理師資格證書。

Read More

代理孕母脫鉤人工生殖修法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人工生殖法》修法政策大轉彎!面對立法院5日排定要審查《人工生殖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國健署署長吳昭軍2日上午才對媒體強調,衛福部目前推出的版本仍維持開放「代理孕母」大方向不變,不料下午就發出新聞稿宣布「把爭議很大的代理孕母部分脫鉤處理」。 國健署日前公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在對象中由現行條文中的不孕夫妻、人工生殖子女與捐贈人權益,擴大為人工生殖子女、代理孕母、受術配偶、受術未婚女性及捐贈人權益;也就是包括同性配偶、單身女性等對象。但開放代理孕母一事,仍爭議不斷。 不過,因應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5日排定要審查朝野多達16個版本的《人工生殖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吳昭軍上午才強調,預告的修法版本目前正在最後一關,預定12月底前送出到行政院,版本仍維持開放「代理孕母」大方向不變。 沒想到在民進黨團召開記者會要求「人工生殖與代理孕母要脫鉤」之後,國健署政策大轉彎,才短短5小時,就在下午就發出新聞稿表示「把爭議很大的代理孕母部分脫鉤處理」。 國健署在新聞稿強調2點,1.衛福部於預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期間所蒐集600餘則意見,約有8成反對代孕,近期民間團體及民眾持續表達反對代孕,又代孕生殖涉及代孕子女、代理孕母及委託代孕者3方之權利保障與衝突,以及檢視國際禁止代孕之理由,係因難以衡酌委託代孕過程所涉各利害關係人之權益。 2.衛福部就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透過多元方式廣徵各界意見,國健署已將近期各界意見,納入修法研議,並考量部分內容社會爭議太大,尚待更多溝通,因此經過多次會議的討論後,目前呈報規劃之內容將研議先處理有共識部分,而把爭議很大的代理孕母部分脫鉤處理。

Read More

反覆蕁麻疹 竟是B12不足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0歲葉小姐因長期工作壓力過大,已經有1年以上的失眠問題,並且經常有消化不良的困擾。近2、3個月,她更發現反覆出現蕁麻疹症狀,苦惱不已,就醫發現B12嚴重缺乏,是一連串健康問題的主因。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缺乏B12會引起甲基化代謝機制失衡,體內的組織胺無法有效代謝清除,導致組織胺濃度過高,進而引發蕁麻疹;不僅如此,甲基化失衡也影響血清素的轉化,使其無法有效轉化為有助眠效益的褪黑激素,干擾睡眠。 經過評估,發現葉小姐食量較小,且偏好精緻加工食品,加上她長期消化不良,也間斷服用制酸劑藥物,這些因素都使她對B12的吸收率低於一般人。 此外,高壓的工作環境是現代人的常態,但高度壓力會讓體內的B群消耗量大幅增加;因此,即便有補充B群營養品,然而市面上標榜天然的B群產品劑量未必符合個人需求量,且不一定包含所有8種被歸類為B群的維生素,難以完整補充人體所需,這使得葉小姐的補充和吸收速度遠遠追不上身體對B12的消耗與需求。 根據聯欣診所「B群代謝分析」的統計,有25.8%民眾都有B群缺乏的問題,這也意味著攝取量足夠不代表就能充分吸收。國際研究更指出,在所有B群維生素以B12最容易缺乏。缺乏B12不僅可能引發如同葉小姐一連串的健康問題,還可能影響大腦記憶、神經系統及自律神經的平衡,甚至可能導致貧血,或影響同半胱胺酸的代謝,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雖然B12相較於其他易流失的B群營養素而言,是可以被人體儲存應用的,但由於B12主要來自未經加工的動物性食物,如肉類和乳製品,而現代人普遍偏好精緻飲食,茹素或偏植物性飲食的人口也日益增加,這使得B12不足的情況特別值得留意。 顏佐樺建議,在補充B群維生素時,根據個人需求選擇適當的方式,並在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調整,訂製個人化的營養計畫,才能達到最佳的健康效果。

Read More

藍綠白不同調 陳菁徽反對:醫學上不該脫鉤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2日討論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民進黨卻臨時大轉彎,要求人工生殖與代理孕母要脫鉤處理。身為醫師的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指出,從醫學角度出發,人工生殖不應該與代理孕母脫鉤,過去民進黨立委推動修法時也都是一起討論,不明白為何民進黨會改變立場。 身為藥師的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表示,已經舉辦了3次全國性民調以及2次公民會議,當各方都有共識時,民進黨卻在此踐踏民意,國健署也跟著轉彎,用不公正客觀方法的網路意見,質疑難道「現在是網軍治國嗎?」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表示,現在女性大多晚婚且社會上單身扶養小孩比例逐漸提高,不應用法律去限制單身女性生育小孩的權利,「代理孕母」是使用其他女性的子宮,除了女性身體自主權的爭議外,也將懷孕生產的風險轉嫁代理孕母身上;林淑芬表示,代孕不僅是出借子宮,也是健康風險的轉嫁,代孕生產下的孩子,委託者不滿意、後續許多風險及配套,都應該完善保障再推動。 陳菁徽指出,從醫學角度出發,人工生殖本就不應該與代理孕母脫鉤。尤其台灣女性生育年齡已往後延了10年,導致子宮肌瘤等會影響胚胎著床的子宮疾病更為常見,若脫鉤立法,當單身女性或女同婚家庭計畫生育時,不幸發現子宮不適合或無法生產時,代理孕母將也無法成為選項之一。

Read More

乾咳少痰/皮膚乾燥 陰雨天寒氣濕氣影響 潤肺增強免疫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氣候逐漸轉涼,但濕氣仍然存在,伴隨著連綿的陰雨天氣,常令人感到身體沉重與疲憊。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宜津表示,秋季氣候特徵為乾燥、涼爽,並伴隨寒氣與濕氣影響,養生著重滋潤肺腑,是增強免疫的秘訣。 李宜津表示,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肺主皮毛,與人體的呼吸及津液代謝息息相關,秋燥特別容易影響肺臟、皮膚及呼吸道系統,導致皮膚乾燥、喉嚨乾癢、乾咳少痰、口乾舌燥等一系列不適症狀。中醫觀點認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養生法則,秋主養生特別是重視滋陰潤肺、斂氣,同時兼固護脾胃,以防止「秋燥」的侵襲。 她說,在飲食方面,建議應多食用滋潤、酸味、甘味的食物,如梨、百合等,這些食材不僅富含水分,還具備潤肺的功效,能養陰生津。此外,可選擇紅棗、山藥、蜂蜜等溫和補氣食物,養肺兼補脾胃,增強免疫力,防止冬季寒邪入侵。烏梅、檸檬等酸味食物則具有收斂固攝作用,符合秋季「收藏陽氣」的觀點。為了避免加重身體乾燥,建議少食燥熱及重口味的食物,如辣椒和燒烤等,以防化燥傷陰,並保持適量飲水。 在生活作息方面,遵循「順天時」的原則,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有助於維持體內陰陽平衡。李宜津指出,秋季屬金,秋季「肅殺」,萬物進入凋零,這段期間易引發情緒低落,因此應注重情緒的調適,可透過參與社交互動、冥想或適當的呼吸訓練來舒緩壓力。 李宜津指出,中醫保健透過特定穴位的刺激來調節經絡氣血,亦可增強自我免疫力,常見的秋季穴位,包括百會穴、合谷穴、列缺穴、迎香穴。按壓穴道,建議以力道適中輕按揉約3-5分鐘,直到輕微痠脹感,可於每日早晚各一次。秋燥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可忽視,通過合理的飲食調理、環境控制和生活方式的調整,能有效減少對身體不適,保持健康與平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