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拉警報 週破1.9萬人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時序已進入冬天,惟依據疾管署監視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仍持續上升,疾管署8日發出致醫界通函,籲請臨床醫師保持警覺,以掌握治療黃金時機。 疾管署表示,國內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1萬9460人次,較前一週(1萬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 疾官署表示,腸病毒重症病程變化迅速,籲請臨床醫師對腸病毒患者提高警覺,詳細問診,並協助照護者熟悉重症前兆症狀的辨識。若病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發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疑似重症前兆病徵,請務必妥善處置,並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必要時盡速轉診至腸病毒責任醫院。

Read More

7成民眾有菸味困擾 6成認自力難解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菸味問題無所不在!台灣健康聯盟7日公布調查結果,近7成民眾有生活菸味困擾,且女性自認難避免,建議政府調漲菸捐、菸稅,並定期召開評估會議,希望讓吸菸率在2025年降至12.7%。 根據國健署最新數據顯示,107年至111年成年人吸菸率整體提升1%,對此,台灣健康聯盟籌備會7日舉辦記者會,公布調查發現,民眾日常經歷菸味困擾的比例高達68.5%,甚至有超過6成的民眾認為不太能透過自己的力量解決。 台灣健康聯盟籌備會呼籲政府加強控菸政策,並在即將召開的菸品健康福利捐評估會議上,採取具體行動提高吸菸門檻、降低吸菸率,減輕社會弱勢的困擾。 台灣健康聯盟籌備會召集人吳玉琴指出,儘管台灣吸菸率約15%,但菸味卻遍及社會的每個角落,且30-39歲的年輕人是最容易感到困擾的族群,有菸味困擾比例高達91.6%。 立委林月琴表示,政策有必要加大引導民眾戒菸或提高吸菸的門檻,而菸捐每年編列超過4億元用於戒菸服務、2.6億用於私菸查緝,應持續提升相關預算,強化醫療院所服務的量能、杜絕私菸,對全民才有長期的助益。 醫師郭斐然指出,菸害防制法的目的,是要降低吸菸率,收取菸捐或菸稅是要抑制菸品的消費,希望政府應設定具體政策目標,呼籲國健署參考國際經驗,將國人吸菸率調查頻率從每兩年一次改為每年進行,以更準確掌握吸菸趨勢。

Read More

陸祭銀彈搶護理員 醫團籲政府加薪

記者陳柏翰、傅希堯∕台北報導 近來大陸祭出優惠加薪方式延攬台灣護理人員。對此,國內8大醫事團體7日發出聲明,盼健保點值保障訴求能夠獲得政府及社會的支持,有助醫護加薪提升競爭力,避免人才流失,提供民眾良好就醫環境。 中國福建省10月底公布最新政策措施,拋出漳州市5年內面向台灣護理人員每年提供240個崗位,且入職的台灣護理人員可根據在台灣獲得學歷情況,享人民幣3000至4000元(約新台幣1萬3500至1萬8000元)的入職獎補;另,可依據在台灣養老服務機構工作年限、技能等級享受每年1000至1萬元的在職獎補等,大舉招手台灣護理人員。 台灣醫院協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台灣醫學中心協會、中華民國區域醫院協會、台灣社區醫院協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等8大醫事團體,於7日共同發布聯合聲明指出,未來恐致護理人員出走問題繼續擴大。 聲明表示,自去年以來,醫界呼籲政府應帶頭增加健康投資,保障健保點值合理性,短期目標至少0.95元、長期目標至每點1元,低於目標則由政府公務預算補足,協助醫界解決醫療經費;並在此前提下,承諾優先為醫事人員加薪,以盡快解決護理人力短缺問題。 聲明指出,全國急、重、難、罕病之病患皆湧入台北區醫院,造成台北區健保點值被稀釋;此外還有醫療從業人員長期低薪出走、新藥延遲進入台灣市場、醫學生不願意選擇急重難科等問題。 聲明提到,醫療院所經營者有萬物齊漲龐大經營成本壓力,還要面對外界質疑錢進醫院口袋,未對醫護加薪質疑。但依據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針對101家會員中抽樣22家醫院調查發現,在民國112年或113年,醫院會員至少有其中1年有調薪,抽樣22家醫院中更有17家連續2年調薪,整體有8成優於公務人員調薪比例4%;在目前健保點值尚未被保障之情況下,許多醫院已經陸續拿出誠意,為醫護人員加薪,積極留才。

Read More

女星罹甲狀腺癌 家族遺傳靠健檢篩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女星徐若瑄日前驚爆罹患甲狀腺癌零期,坦言有家族遺傳基因風險。健診醫師提醒,甲狀腺癌的病因不明,透過定期健檢,才得以在早期發現病灶,及時接受治療。 高雄美兆診所院長陸教義分享,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甲狀腺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10大癌症之一,且病例逐年增加。甲狀腺癌的病因不明,但家族病史、輻射暴露和一些遺傳性疾病會增加罹患風險。尤其有家族病史的人,罹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3倍。罹癌者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有些人可能會在頸部觸摸到小腫塊,但不會感到疼痛。因此,許多患者無法在早期察覺異常,進而拖延治療進程。 國外癌症研究報告指出,若甲狀腺癌能在早期發現並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尤其當癌細胞局限於甲狀腺內時,患者的預後相當良好,特別是乳突狀甲狀腺癌(即最常見的甲狀腺癌類型)。對此,陸教義提醒,透過定期健檢,潛在病變可以在無症狀階段就被發現,建議高風險族群將甲狀腺相關檢測項目納入定期檢查中,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徵兆。 甲狀腺超音波篩查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檢查,能幫助醫師檢視甲狀腺結構與潛在腫瘤。醫師陸教義指出,超音波影像可以清晰地顯示甲狀腺結節的大小和特性,幫助更精準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治療,也能減少病灶擴散的風險。此檢查特別適合有家族病史、免疫疾病或甲狀腺疾病高風險的患者。 陸教義強調,身體可能不會在疾病早期明顯「示警」,但健檢是唯一能預測、早期發現潛在疾病的工具,也呼應徐若瑄所分享,鼓勵民眾主動定期健檢,建立維持身體長久健康的良好習慣。

Read More

中風後僅2成採肉毒桿菌素治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風是導致國人失能主因,每年台灣至少新增3萬名中風患者,對家庭照護與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負擔。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在中風後1個月內的失能比例達61.2%、3個月是55.58%、半年仍高達51.72%,且6成照護者工作與收入受影響,顯示「一人中風,全家發瘋」。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7日公布最新「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結果,調查124名中風患者、與221名中風照護者發現,僅有37%患者可獨立進食、25%能獨立洗澡及更衣、僅17%可獨立搭大眾運輸或開車、也僅有28%可獨立行走3到5公尺的距離,多數患者中風後的食衣住行皆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的協助;同時,6成照護者工作與收入受影響。 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蔡欣熹表示,約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半年出現肢體痙攣,是導致失能的主因之一。此次調查發現,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半年以上。近年新興的肉毒桿菌素治療,為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建議優先選擇的治療方式,不過此次調查也發現,僅有2成的患者使用。 蔡欣熹表示,注射肉毒桿菌素除了幫助患者減緩疼痛、改善痙攣和增加行動能力之外,也能讓肢體外觀較恢復正常,有助於伸展痙攣的肌肉並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中風後6個月至1年內是治療關鍵期,此時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中風半年內可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待亞急性期結束後,將復健重點回歸職場適應或生活自理上,以免過度依賴照護者或家屬。

Read More

自行滴精 有染疫與卵巢過度刺激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少子化嚴重,2024年龍年效應沒發威,且受孕偏方滿天飛,像是主動尋求捐精者後自行滴精法,不僅產後親權歸屬的法律風險高,醫療上也有健康風險。 TFC台北生殖中心院長、醫師胡玉銘7日表示,台灣今年1至9月新生兒僅9萬7733人,相較去年同期的9萬9652人,已減少了1919位新生兒的出生。若沒有重大政策改變,今年龍年恐將成為未來台灣出生率的天花板。 台灣出生率連年降低,問題並非單純的「年輕人不想生」,TFC主任醫師黃馨慧表示,從TFC近3年的就診統計數據觀察,未婚族求診量其實連年增加,自111年至113年10月中旬,已成長近6成,且持續加速增長中。 面對臨床上未婚族的大幅成長,黃馨慧說,諮詢「單身生育」的民眾,出現在診間的比率也越來越高。不過,在台灣《人工生殖法》尚未修法符合社會現況前,坊間流傳許多受孕,像是主動尋求捐精者後,自行滴精的生育方式,其實不僅產後親權歸屬的法律風險高,醫療上也有健康風險。 TFC主治醫師張翊恩提醒,在生殖中心等醫療院所進行的人工授精(IUI)過程,男性的精液會經過「傳染疾病的分析檢驗」,確保性病、B型肝炎等病毒不會透過精液傳染給受術女性;若是自行尋找精子提供者進行自行滴精時,可能疾病仍在潛伏期,提供者自己也尚未掌握,因此暴露在染疫風險之中。 張翊恩提醒,人工授精屬於專業醫療技術,在療程中為了提高成功率,同時會開立「排卵針」、「口服排卵藥」等處方,以少量的藥劑促進卵巢排卵,若自行在醫療院所外,以滴精的方式進行,是無法取得相關藥劑,若透過非法方式取得,劑量控制稍有不慎,恐致卵巢過度刺激等健康風險。

Read More

〈 台南市中醫師公會專欄 〉中醫針灸有效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最近有些朋友來到診間,苦惱地說自己每天起床都感到足底疼痛,尤其是剛下床腳底觸地瞬間的那種痛感,有如針扎劍絞,非常惱人。 足底筋膜疼痛是個難纏的問題,以前被認為是腳底的筋膜與腱膜發炎而產生疼痛;在較近代的研究當中,則認為是因長期的過度負荷而導致膠原蛋白退化使得足底筋膜增厚的結果,也難怪有些病人的疼痛會反反覆覆、纏綿難癒(器質性的病變往往需要長時間的與醫師配合診療)。 足底疼痛的病程演進,大致為小腿肌肉長期過度負荷,導致小腿激痛點產生。足底肌筋膜張力變大產生疼痛、長期未處理引發膠原蛋白退化,使足底筋膜增厚。建議有小腿或足底緊繃、足底或足跟疼痛等症狀,一定要及早注意並處理這些問題。多數人以為的「足底筋膜炎」很可能只在小腿激痛點剛出現的階段,此時及早進行治療將筋膜張力復原,較能預防後續發展成真正的足底筋膜炎(筋膜增厚)。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在足部進行針刺治療後,很容易會「感覺怪怪的」,包含膝蓋的激痛點治療、小腿的激痛點治療等,這是因為身體長時間處於肌筋膜張力不平衡的狀態,突然幾針下去將激痛點解除掉、張力還原回去的瞬間身體反而會不適應;尤其腿部肌肉又一定需要出力來承重,這種怪怪的感覺會特別明顯,都屬於正常現象。建議前來治療的民眾給身體一段休息與適應的時間,通常也建議治療後24小時再開始進行運動與訓練。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陳柏瑋)

Read More

麻油燉補 小心動物性油脂+高熱量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北榮新竹分院營養科主任徐佳郁表示,麻油富含對身體有益的單元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亞麻油酸),也富含維生素E,是進補常用的烹調用油,對人體有益;但因不耐高溫,大火爆炒後易變質帶苦味。薑母鴨、麻油雞這些經典補湯由老薑和麻油搭配肉類燉煮,富含蛋白質;但也伴隨大量動物性脂肪與高熱量,過度進補可能造成身體負擔。 徐佳郁指出,健康進補第1要選擇低脂主食材,以去皮雞腿肉、小里肌或生豆皮等替代排骨或帶皮肉類。第2、要多加高麗菜、菇類等蔬菜類食物,不僅能降低湯頭的濃度,還能提升纖維質攝取量,讓心血管更健康。第3、麻油不耐高溫,可用少量烹調用油煸薑,肉類燉煮過後先撈除多餘浮油,起鍋前再加入麻油即可。這樣就不會攝取過多動物性油脂,也可以保有麻油的營養。 此外,要慎選中藥材,人參、當歸、黃耆、紅棗、枸杞等各具藥理特性,能夠補氣補血,幫助強身健體,但要依照個人體質選擇。如果全家一起進補,可以選擇紅棗、枸杞、四神等溫和食材,建議一週一次為宜,並保持飲食均衡。 高血壓患者攝取湯品過多的鹽分不利血壓控制,可用適當的中藥調味減少鹽的使用,並選擇低脂食材烹煮補湯;高血脂患者需注意補湯中的動物脂肪及內臟類食材引發膽固醇上升,建議以豆製品或低脂肉類替代;糖尿病患者應避免含澱粉的四神湯或山藥,可選擇低熱量、高纖維的食材;痛風患者可能因肉類補湯中的普林含量高,引起痛風發作,可選擇以蔬菜為基底的湯品或吃料不喝湯;腎臟病患者需控制蛋白質與鉀離子攝取,適量使用麻油拌燙蔬菜、薑汁入菜,是簡單無負擔的進補方式。

Read More

問題咖哩粉之蘇丹一號 逐批檢驗一年 回驗2年來進口業者22家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新北市政府日前檢驗出濟生公司特調咖哩粉含有蘇丹色素1號,食藥署6日指出,經化驗確定是印度生產之薑黃粉有問題,將加強邊境輸入及管制印度生產之薑黃採逐批監視查驗1年,並將全面查驗近2年來自印度進口薑黃粉之22家業者的全部產品。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日前抽驗市售咖哩粉,發現濟生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有效日期至115年5月6日的「特調咖哩粉」發現不得檢出的蘇丹色素1號7ppb,緊急要求業者下架回收產品。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表示,同批問題產品共生產5253盒,已銷售至9縣市,至11月5日共計下架回收1958盒,回收率只有4成,民眾如購得該批產品千萬不要食用。 食藥署表示,新北市政府發現濟生公司特調咖哩粉含有蘇丹色素1號後,食藥署為釐清原物料污染狀況,赴雲林縣濟生公司斗六廠,經採檢現場留樣的1盒,並抽樣9件原物料等10件檢體,經檢驗確定特調咖哩粉之蘇丹色素1號,是來自其中之印度薑黃粉。 食藥署指出,即日起針對印度薑黃採逐批進口貨品100%監視查驗1年,倘經檢出蘇丹色素不符規定,產品一律銷毀不得退運。並全面清查自111年起至今年11月3日曾輸入印度薑黃粉之22家業者,查核其產品為尚在效期內印度薑黃原料是否含有蘇丹色素1號,以維護民眾健康。  

Read More

腸病毒重症 女嬰心肝腦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疫情今年反常燒過冬,上週也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未足月女嬰,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B4併發重症。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5日預估,這一波疫情極可能在11月下旬才會達到最高峰,屆時單週就診人次上看2萬人次,最快12月底才有望脫離流行期。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過往腸病毒疫情在每年的3、4月開始流行,5、6月達到高峰,然後在暑假過後就會慢慢下降,不過,今年疫情走向反常,罕見秋冬流行,直到現在疫情都明顯呈現上升趨勢,原因可能是今年流行的腸病毒主要是克沙奇A型,各型別眾多;其次,仍是新冠疫情的免疫負債後續影響。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萬9460人次,較前一週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再度寫下同期新高。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週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未滿1個月女嬰,於今年10月上旬開始陸續出現發燒、活力下降、呼吸急促及血小板下降等症狀,即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B4併發心肌炎、肝炎、無菌性腦膜炎與凝血功能異常重症,治療後症狀已改善,目前住院治療中,為今年全國第6例腸病毒重症病例。 林詠青表示,根據疫調,女嬰出生前2週母親和同住家人都沒有感冒症狀,且出生後持續在醫院接受照顧,沒有返家,沒有社區接觸者,醫院接觸者也沒有腸病毒症狀,感染源仍待釐清,推測是無症狀帶原者感染。 郭宏偉表示,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以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