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神經壓迫 肌萎凹陷爪狀手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33歲的陳小姐是一位上班族,工作常常需要搬運沉重文件和書籍,1年多來,陳小姐左手前臂出現痠麻和手指頭無力症狀,手上的東西常常不小心掉落地上,診所醫師診斷是頸椎問題。5個月的復健依然沒有改善,手掌甚至有肌肉萎縮現象。後來,陳小姐來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部長黃贊文門診,檢查後發現左手肘尺神經受到壓迫,症狀相當嚴重,痠、麻、痛以外,出現手掌肌肉萎縮凹陷的「爪狀手」的情形,安排做尺神經的減壓治療。手術後積極復健,陳小姐萎縮的肌肉已經恢復,已經回到工作崗位。 黃贊文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是上肢常見的神經壓迫症狀。尺神經在手肘處的位置非常表淺,很容易受到傷害。手肘隧道受到直接的撞擊時容易造成急性尺神經發炎,若是長時間以手肘關節做倚靠的動作或是工作常要提重物,要長時間的將肘關節維持在屈曲的位置時則會導致慢性的尺神經壓迫而造成神經受損。典型症狀包括手部的麻刺感和無力,如果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神經損傷,影響手部功能。 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徐振恆指出,手肘隧道症候群可能會在手肘部位引起疼痛,大多數症狀是集中在手部。常見的症狀包括無名指和小指的麻刺感,嚴重的手肘隧道症候群可能導致手部肌肉萎縮、無力,並使手指協調的動作變得困難。許多患者抱怨在進行精細動作,如使用電腦或書寫時會有障礙理學檢查以外,醫師安排神經傳導檢查確認是否為手肘隧道症候群造成的尺神經病變。 手肘隧道症候群的治療方式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於症狀比較輕微的患者,如果尚未出現明顯感覺異常和肌肉萎縮無力,可以選擇保守治療,包括服用消炎止痛藥來改善局部發炎腫脹,睡覺時使用副木固定以免手肘過度彎曲等,有機會自行緩解。當保守治療無效或已出現手無力、肌肉萎縮甚至有明顯的「爪狀手」時,尺神經的減壓手術治療則成為必要選項。

Read More

抽菸或二手菸害 會影響藥效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健署16日提醒,吸菸會降低使用藥物的效果,影響疾病控制,且抽菸所產生的二、三手菸害,也會影響服用支氣管擴張劑的孩子體內藥物發揮。 國健署表示,菸草在燃燒不完全時,會產生具致癌性之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這也是肝臟代謝酵素的誘導劑,會促進肝臟內代謝酵素的代謝作用。研究指出吸菸者服用肝臟酵素代謝的藥物,會比非吸菸者更快被身體清除,導致藥物的效果大打折扣,其他常見可能受影響的藥物有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支氣管擴張劑及苯二氮平類之鎮靜安眠藥等。 國健署表示,吸菸者不僅影響自身健康,也會透過二手菸影響他人體內藥物代謝。研究顯示,每天使用超過20支菸的父母,二手菸會使服用支氣管擴張劑的孩子體內Theophylline清除率上升51%,影響藥物發揮作用。 國健署表示,吸菸也可能會直接影響藥物藥效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菸草中尼古丁可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吸菸者服用苯二氮平類藥品的鎮靜安眠效果。尼古丁也會刺激交感神經,使血壓及心跳速率增加,使高血壓及心臟病常用藥乙型阻斷劑的效果降低。 另,吸菸還會降低服用吸入性類固醇藥物的效果,並增加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罹患中風、心肌梗塞及血栓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Read More

國衛院研究 18-34歲 4%曾受二手酒害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衛院研究指出,18-34歲民眾約4%曾受二手酒害,遭遇言語或肢體暴力傷害,甚至受到家暴、酒駕傷害、財產損失等,且24歲以下民眾超過62%二手酒害來自父母,提醒民眾意飲酒適量、不要勸酒,以免造成不幸後果。 國衛院表示,二手酒害的發生是建構在飲酒者與其社會關係的互動,且傷害是從受影響者的角度所認定,其展現的型態從家暴、兒虐、酒駕、到財產損失等,由於台灣目前對於二手酒害議題的了解極為有限,因此訪問18到34歲之民眾4901人,了解民眾是否受過二手酒害,這份研究成果也登在藥物與酒精評論之國際期刊上。 研究發現,每100個年輕成人中,就有4人曾受過飲酒者帶來的二手酒害,心理傷害又比身體傷害來得多,另外,研究也發現,這些酒害的來源以家庭成員、陌生人及朋友為主;18到24歲中有62%二手酒害的來源為父母,25到29歲中有1/3來源為陌生人。在分析風險因子後,研究團隊發現25到29歲和30-34歲的年輕成人,受到二手酒害的風險可達18到24歲者的2到3倍。 研究團隊發現,曾有喝酒經驗者,受到二手酒害風險也會增加;若曾喝醉,受到身體傷害風險更會提升。曾在心理方面受到二手酒害者,生活品質分數有顯著降低,降低面向多集中於疼痛或不適、焦慮或憂鬱等;但整體而言,曾受二手酒害者,僅不到35%向外求助,且多因受到身體傷害。

Read More

狂吃蛋黃酥 釀急性胰臟炎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50多歲男子吃太多中秋節禮盒的蛋黃酥,導致三酸甘油脂濃度飆升至800mg/dL,逾標準值7倍以上,伴隨劇烈腹痛以及嘔吐送醫,經診斷為急性胰臟炎,緊急住院治療。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顏廷指出,三酸甘油脂的升高通常與飲食不當、肥胖及糖尿病等因素相關,危險性不容忽視。一旦濃度超過500mg/dL時,罹患急性胰臟炎的風險便大幅增加,容易出現劇烈腹痛、惡心和嘔吐,嚴重者需立即住院治療;若未及時處理,急性胰臟炎甚至可能導致多器官衰竭,進而增加死亡風險。長期未受控制的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還可能引發心臟病、中風及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他說,隨著中秋節到來,不少民眾應景大啖美味的月餅,卻輕忽背後可能潛藏健康危機,不論廣式月餅還是蛋黃酥,這些傳統中秋點心皆富含高熱量、高糖分、大量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每顆熱量可達400-600大卡,尤其蛋黃餡料更是飽含油脂的來源,若過量食用,容易導致高血糖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目前治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的常見藥物包括:纖維酸類藥物、菸鹼酸及Omega-3脂肪酸補充劑,常用的纖維酸類藥物能夠有效降低三酸甘油脂,但偶爾會產生副作用如肌肉疼痛及影響肝功能;菸鹼酸能降低血脂,卻可能伴隨皮膚潮紅、胃部不適及血糖波動;若無法耐受上述健保藥物,則建議考慮Omega-3脂肪酸補充劑,也就是常見的魚油產品,研究顯示,高濃度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三酸甘油脂,不僅副作用較少,更有抗發炎的作用。 顏廷旭提醒,無論選擇何種藥物控制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最重要的仍是「控制飲食」,尤其患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族群,更應避免過量攝取高糖、高脂的食物,健康過一個快樂中秋節。

Read More

柚子鎮靜劑交互作用 男子昏睡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陳姓男子平時有就醫身心科並且服用鎮靜安眠藥物,中秋節朋友送來柚子,一次就吃1顆多,吃完後容易變得昏昏沉沉、叫不太醒,也常忘東忘西,回診後經醫師評估才知道原來是柚子與藥交互作用作祟。 醫師告訴他,柚子富含維生素C、纖維素和抗氧化劑,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促進消化和抵抗自由基。然而,柚子的某些成分如柚皮苷可能會干擾肝臟中的某些藥物的代謝,影響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例如,柚子對鎮靜安眠藥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藥物濃度過高或效果降低。 台南市衛生局說,對於鎮靜安眠藥如Diazepam(如煩寧)、Midazolam(如導眠靜)、Triazolam(如酐樂欣)、Buspirone(如克煩、怡必隆)來說,柚子這種會影響藥物濃度的水果可能導致增強鎮靜效果,藥物的鎮靜作用可能比預期更強,增加嗜睡、意識模糊等。其副作也會增加,如記憶問題、反應遲鈍及跌倒等。 衛生局指出,柚子有益健康,但對於服用特定藥物的患者來說,了解柚子的食用禁忌至關重要,包括吃柚前多看一下藥袋上的注意事項、副作用與警語,並了解謹記。一日兩瓣,最多不超過半顆較為安全。為了安全起見,請先諮詢醫師或藥師的建議。

Read More

懷孕中期勿選高熱量零食 建議每天多攝取300大卡即可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健署15日指出,懷孕的婦女容易覺得餓,建議婦女在懷孕中期可以海苔等點心補充每日應增加之300大卡熱量,但千萬不要選高熱量零食,僅1片披薩、1塊炸雞熱量就300大卡,稍不注意就可能攝取超標熱量。 國健署指出,懷孕期因荷爾蒙改變與基礎代謝率的增加,孕婦常常覺得很餓是正常的,在正餐時間之餘,若出現飢餓感,應避免高熱量零食,建議從負擔較小的點心下手,懷孕因荷爾蒙改變與基礎代謝率的增加,孕婦常常覺得很餓是正常的,在正餐時間之餘,若出現飢餓感,應避免高熱量零食,建議選擇負擔較小的點心。 國健署表示,海苔就是不錯選項之一,且應挑選原味海苔為主,避免韓式或泰式炸海苔,可搭配無糖豆漿或牛奶、起司、優格、優酪乳等乳製品,或是選擇綜合堅果,挑選少鹽、少糖種類為優先,每天1份剛剛好,也就是約大拇指大小堅果,避免攝取來自堅果過多熱量。 國健署指出,新鮮水果、果乾也非常適合作為孕婦的點心,新鮮水果、葡萄乾、芭樂乾、蔓越莓乾等,搭配無加糖優格食用更好;果乾建議選擇無調味的產品,每天最多吃2湯匙;綠豆湯、紅豆湯、八寶粥加牛奶、地瓜、糖炒栗子、玉米、菱角也是很好熱量來源,但要注意份量,不可以取代正餐。 國健署表示,在5月份就發行了孕媽咪衛教手冊,懷孕中期是胎兒加速成長期,營養需求日益增加,孕婦要開始增加熱量攝取,跟懷孕前相比,懷孕中期建議每天增加300大卡熱量,如是懷雙胞胎或多胞胎可能面臨的問題、併發症風險比單胞胎複雜很多,孕期需要多一點照顧,對熱量與營養素的需求絕對不是直接乘2倍、乘3倍,孕婦應進一步與專業人員及醫師討論。

Read More

男性日飲不超過一罐啤酒 女性減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竹科工程師飲酒過量猝死,喚起民眾對肝臟保健的重要,醫師提醒,酒喝多喝少都傷身,因酒精在人體代謝的速度很慢,暴飲加重肝臟負擔,是很危險的事。 家醫科醫師楊峻熏表示,酒精主要透過腸道吸收,在肝臟將乙醇代謝成乙醛後,再代謝成乙酸,接著乙酸代謝成水及二氧化碳,從肺和腎臟排出,每小時約代謝8-10g酒精,相當於半瓶小罐啤酒。 大量酒精跑進血液,可能直接抑制中樞神經,影響呼吸和心跳,尤其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潛在的慢性病,喝酒後血壓不穩定,很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或腦梗塞、出血而死亡;且喝醉之後,胃裡大量食物在嘔吐時容易進到氣道,引起吸入性窒息或肺炎,是導致猝死原因之一。 楊峻熏表示,無論喝多少都會危害健康,已有諸多研究顯示,飲酒安全量不存在,適量飲酒具保護作用的證據力越來越薄弱,過去認為少量飲酒對心臟有益的觀念已不適用,只有把飲酒量降到0,才能避免對身體的各種危害。 家醫科醫師周益田指出,要避免酒精對身體的危害,除了戒酒,不能忽略平日護肝,多吃蔬菜水果、原型食物,維持正常作息,有益於肝臟保養。另外,現代人三餐常以外食為主,飲食不均衡,可透過保健食品如維生素B、穀胱甘肽等提高肝臟新陳代謝,降低罹病機率。 喝酒百害無一利,如果非得應酬乾杯,目前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1罐啤酒(或相當於20g酒精量),女性不超過半罐啤酒(或相當於10g酒精量),可減少酒精對身體的傷害。

Read More

親子關係壓力 青少年易藥物濫用成癮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年我國青少年物質成癮問題日益嚴重,專家指出,成癮問題並非短期現象,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家庭關係、早期經驗、社會環境與心理健康等。研究顯示,青少年與父母的依附關係若越親密,未來犯罪行為的風險就越低,親子與依附關係可能為青少年用藥的預防因子。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會工作師科劉晏如表示,成癮對於青少年身心健康有深遠影響,許多青少年起初是好奇跟著同儕一起使用,因不了解非法物質的成癮性,或是脫離不了用藥的朋友圈;然而,長期物質濫用的結果,如產生精神症狀或是作息混亂、難以維持課業或社交,時常讓這些青少年無法重返校園或正常的生活。此外,這些青少年往往來自不穩定的家庭環境,童年時期的創傷經歷更加劇了他們對物質的依賴。 例如,有些青少年自幼面對家暴、貧困或缺乏父母的照顧,這些早期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影響了他們的大腦發展與人際關係,使他們更容易因為因應壓力而轉向藥物濫用。 劉晏如說,根據國際一項針對18-24歲年輕人的研究,發現感覺敏感性、不安全依附皆容易提升年輕人的痛苦感,而因應壓力的痛苦感則是造成青少年使用物質的風險因子。 研究發現,逃避型依附的受訪者較容易使用香菸與能量飲料,焦慮型依附的受訪者則對香菸或是處方用藥更容易有濫用的情形,顯見這些痛苦感容易成為物質濫用的風險因子。 此外,法國也有一篇研究針對121名大學生進行測驗,研究內隱性不安全依附與物質使用的相關性,結果發現與父母關係為內隱性不安全依附的大學生與香菸、大麻的使用有顯著相關,即對父母的依附關係可能影響未來的成癮行為,並能反應兒童的早期無意識依附經驗,是未來預測物質濫用的參考因子。 預防青少年的用藥問題,也許可以從依附理論認識早期的親子關係是如何深遠地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與行為,研究顯示,青少年與父母的依附關係若越親密,未來犯罪行為的風險就越低;雖然隨著青少年的成長,這種依附關係的影響力會逐漸減弱,但早期成長經驗對青少年的大腦與行為模式卻可能持續影響其一生。

Read More

疾管署修訂支付 年估10萬人工流產婦女 可篩愛滋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疾管署指出,由於女性愛滋新感染人數上升,已修訂孕婦全面篩檢愛滋病毒計畫支付作業規範,10月1日起進行人工流產的婦女也可接受愛滋篩檢,預估每年約10萬名人工流產婦女可進行愛滋篩檢。 疾管署表示,孕婦全面篩檢愛滋病毒計畫是自民國94年起推動,納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衛生福利部法定傳染病醫療服務費用支付作業規範,提供孕婦於妊娠期間愛滋篩檢,去年篩檢服務達14萬1710人次,篩檢率超過99%,控制母子垂直感染愛滋病毒(HIV)發生。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去年台灣地區新增1例愛滋母子垂直感染嬰兒,孕婦妊娠期間多次未攜帶孕婦健康手冊就醫,錯失HIV篩檢機會,再加上個案曾多次人工流產,皆未曾進行HIV篩檢,疾管署與專家、醫學會討論,決定修訂孕婦全面篩檢愛滋病毒計畫計畫,將人工流產者也納為篩檢對象。 羅一鈞表示,女性新感染人數有上升趨勢也是修訂計畫原因之一,據疫情監測發現,台灣近年整體愛滋疫情呈下降趨勢,今年截至8月新增通報確診愛滋感染人數計666人,與去年同期相比略升3%,進一步分析新通報確診HIV感染女性為34人,增幅較去年同期上升31%,雖然女性感染人數相對較少,但大部分女性個案對感染愛滋風險意識較低,經疫調顯示大多數女性個案為固定性伴侶,無進行愛滋篩檢習慣,導致延遲就醫確診,發現時有5成已是愛滋病發病狀態。 羅一鈞指出,人工流產的婦女也可接受愛滋篩檢自10月1日起實施,希望強化女性HIV篩檢,促進潛在感染者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降低延遲診斷與傳播風險。 羅一鈞並表示,婦產科醫學會願意投入合作,一同增加女性篩檢可近性,預估每年人工流產者至少約10萬人次以上,考量衡平性,人工流產者採鼓勵方式進行HIV篩檢。經本人口頭或書面同意後,提供HIV篩檢服務,因人工流產者非屬孕產婦通報處理流程比照一般民眾規定,初篩陽性後盡速送驗進行確認診斷,並於HIV確診24小時內完成通報。 疾管署指出,如孕婦未攜帶孕婦健康手冊就診,仍可提供HIV篩檢,醫療院所遇到符合計畫篩檢對象,應建議進行HIV篩檢服務,篩檢費用由疾管署實支實付,不影響醫療院所健保總額。

Read More

化療後長帶狀疱疹 痛到無法躺著睡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會造成患者極度疼痛,且約4%%的患者可能在疱疹治瘉後,仍會劇痛長達數月或數年,土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珮甄指出,注射帶狀疱疹疫苗可大幅減少疱疹發病的機率,及疱疹後神經痛的機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自費接種。 58歲蔡女士接受化療2個月後,後背突然開始一陣一陣的抽痛,後來連穿衣服摩擦也痛,甚至痛到無法躺著睡覺,約2到3天之後,後背至前胸長了呈現帶狀分布的小水泡,經診斷罹患帶狀疱疹,一週後水泡慢慢結痂,但患部神經痛的症狀依舊沒有減緩,甚至比生產還痛。 謝珮甄表示,帶狀疱疹通常是小時候曾經得過水痘,水痘病毒潛伏在體內的感覺神經節,當年紀大或是身體免疫力下降,這些病毒便會伺機而動,再次活化並大量增生,水痘病毒除了會使神經產生發炎外,也會使這條神經所支配的皮節紅腫並產生水泡,於四肢、軀幹或臉部的一側沿著神經走向產生帶狀分布的紅疹或水泡,因看起來像一條蛇盤據在身上,故俗稱皮蛇。 國人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為32.2%,相當於每3人就有1人會發生,好發族群為50歲以上成人、具帶狀疱疹病史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包含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癌症、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使用免疫抑制劑患者等。 謝珮甄指出,帶狀疱疹患者通常會有像電流一樣的燒灼感、劇烈疼痛感,也會有搔癢的感覺,很多患者在出現水泡之前,疼痛症狀就先出現,約2到5天之後才出現水泡。如果發作部位在腰薦神經,有時候會讓人誤以為是急性椎間盤突出。少數患者長在臉上,尤其是三叉神經第一分支,可能會造成眼睛感染而使視力受損,甚至造成腦膜炎,甚至有些患者會造成運動功能受損而使手無力。 此外,約有10%到20%的患者水泡癒合後仍然持續疼痛。大約30%的患者可能在疱疹3個月之後,仍有疼痛的情形,而4%左右患者是劇痛難耐甚至長達數月或數年,這就是疱疹後神經痛。 謝珮甄指出,以預防醫學的角度建議50歲以上民眾可自費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可減少51%到96%疱疹發病的機率,以及68%到89%產生疱疹後神經痛的機會。 帶狀疱疹會透過飛沫、體液等途徑傳染,發病前2到3天到水泡結痂前,傳染力最高,若家中有未得過水痘或未接種過水痘疫苗的嬰兒或孕婦,應避免接觸以免得到水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