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M痘+4 估下月中達高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3日公布,上週新增4例M痘個案,均為本國籍男性且未曾接種疫苗;7月已新增13例,創10個月新高。因夏季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高峰可能會落在8月中下旬。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公布,國內上週新增個案年齡介於30多~40歲,居住縣市為北部3例、中部1例,發病日介於6~16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確診。 郭宏偉表示,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7月22日累計確診388例病例(366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29例(26例本土及3例境外)。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7月累計13例M痘病例,相較於5月新增2例、6月新增6例,為去年10月以來單月新高,本土M痘疫情持續升溫。且今年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M痘傳播風險仍存在。 羅一鈞預估,國際M痘疫情持續,暑假國際旅遊頻繁,以及七夕情人節將至,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社交活動頻率大增,疫情高峰可能會落在8月中下旬,暑假結束後疫情下降與否是關鍵,若沒有反轉恐「看不到高峰」。提醒民眾需留意自身健康狀況,臉部或四肢有皮疹水泡即不宜前往,避免造成疾病傳播。 經統計,確診個案中有8成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羅一鈞提醒,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提升防護力。

Read More

週期電刺激 可干擾顫抖頻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科會23日公布,台大團隊發現顫抖症的核心機制及治療契機,直指顫抖的本質;透過週期電刺激術干擾顫抖的頻率,可緩解病患顫抖症狀。此一系列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 在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計畫及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計畫支持下,台大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潘明楷研究團隊發現顫抖症的核心機轉,首次將精確、定量的神經計算機制引入生物學領域,跨領域整合以物理學及數學的精度,將顫抖頻率等生命現象轉化成可以定量的數字,成功解釋疾病形成的核心機轉,並展現精準調節生物行為的潛力。 潘明楷表示,原發性顫抖症是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罹病的成人占比4%;在高齡族群盛行率,老年人則高達20%,為帕金森氏症的5倍,推估全台約有40萬名顫抖症患者。 由於基因和環境的複雜交互作用下,原發性顫抖症患者的致病成因不同,超過50%的病患對現行的藥物治療反應不佳。而新興的「深腦刺激術」、「磁振導引超音波燒灼術」等技術,雖然初始療效大於7成,但療程後期的效果逐漸遞減。 由於原發性顫抖症病患顫抖頻率每秒4~12次,為追蹤高速頻率變化,研究團隊開發一系列光電技術,運用所開發之小腦腦波技術,找出小腦內的共振迴路,證實小腦神經細胞利用群體效應形成平均放電頻率,如同幾千個神經元同時運算,藉由大數法則形成的平均值,產生精準且穩定的顫抖頻率控制。 團隊透過光學頻率刺激設計可調整顫抖症小鼠的顫抖頻率;並在臨床應用上,藉由非侵入性的穿顱交流電刺激,干擾小腦共振頻率的穩定度,有效緩解病患顫抖症狀。 國科會表示,潘明楷團隊從疾病形成的定性描述到定量計算,是生醫科學躍進的重要關鍵,期待醫學及光電科技的交匯,能由本質上改變生物學,為生醫產業發展與醫學領域帶來新一波革命。

Read More

男不菸酒 腹超揪罕見壺腹癌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45歲男性在定期健康檢查時,透過腹部超音波發現總膽管擴張現象,經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胃腸肝膽科進一步檢查,發現病患在十二指腸的壺腹部長了1顆約1.5公分惡性腫瘤,確認為罕見壺腹癌,所幸因早期發現,在接受手術成功切除腫瘤,預後良好。 這名男性患者是名上班族,生活作息正常,也沒有不良菸酒習慣與慢性病,長年定期做全身健檢,然而在今年6月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總膽管擴張、血液也發現肝臟與胰臟發炎指數偏高。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肝膽腸胃科主任何士奇表示,由於膽道系統是連結流通的,當其中部位阻塞就會出現總膽管擴張與臟器發炎現象,也代表膽胰臟器有疾病徵兆,立即安排患者內視鏡檢查,確認十二指腸的壺腹部有1顆約1.5公分腫瘤,經切片診斷為惡性,需採取手術切除以根除治癒。 何士奇說,壺腹是膽管胰管與十二指腸交會樞紐,結構相對複雜,在早期無明顯症狀時較不容易被發現,而壺腹癌是罕見的癌別,在台灣每年約有100人罹患壺腹癌,如晚期發現無法手術時,5年存活率僅剩不到3成,因為該患者進行超音波檢查,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異樣,而除了腹部超音波,也可以透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是抽血檢驗發現。 何士奇提醒,位於腹部的器官多且密集,相關許多嚴重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當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疲憊甚至體重減輕,有可能是相關癌症的症狀,千萬不可輕忽,由於容易和一般胃腸不適混淆而延誤察覺,因此建議年滿40歲者每年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如發現異常而追蹤慢性疾病者,建議半年定期追蹤檢查。 何士奇強調,腹部超音波是把關腹部周圍器官健康的一大利器,無痛、無侵入、零輻射、安全又快速,能即時觀察包含肝臟、膽囊、胰臟、脾臟及腹部淋巴組織、腹部大血管情況,確認是否異常涵蓋腫瘤、膿瘍、結石、囊腫、鈣化、纖維化、血腫、腹水,或是擴張、狹窄、阻塞等病變,達到早期發現即早治療目的。

Read More

蔬果汁比奶茶甜 OL喝到脂肪肝

本報綜合報導 外食族常蔬果攝取不夠,有時會喝超商販售的果菜汁來補充。一名30歲女性上班族每2天喝1瓶蔬果汁,以為有助補充蔬果,卻罹患重度脂肪肝,體脂率也超標;醫師指出,其實蔬果汁、檸檬飲每毫升含糖量比奶茶還多,喝1.5瓶就超過每日糖分攝取量。 開業診所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分享,這名女性為因3餐外食,又常應酬交際,為保持身材,嚴格控制精緻澱粉攝取、完全不吃消夜,未料體重不降反升、小腹突出,更被診斷出患有重度脂肪肝,體脂率也超標;原來,因她自覺蔬果攝取不足,每1、2天就飲用1瓶蔬果汁,幸經飲食調整,4個月內就瘦近10公斤。 吳榛槿指出,檢視超商常見奶茶、檸檬飲、果菜汁等飲料,看似健康果菜汁(400ml)含有高達26.4公克的糖,相當於6.6顆方糖,1瓶就占了每人每日精緻糖攝取量的70%;貌似成分單純的檸檬飲(375ml),實際含糖量28公克,幾乎與1瓶600ml奶茶含糖量相當,換句話說,每1ml檸檬飲的含糖量其實比奶茶還要多。 根據國健署建議,每人每日精緻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吳榛槿指出,以30歲、體重50公斤女性為例,每日建議攝取熱量1500大卡,其中糖分應低於37.5公克;以上述果菜汁或檸檬飲換算,若每天喝1.5瓶,精緻糖攝取量就直接超標。 蔬果經加工變成飲品,吳榛槿表示,會讓纖維質流失,但纖維其實對血糖有緩衝效果,缺了這層保護,糖分就會被身體更快吸收;吳榛槿提醒,研究指出,吃糖與吸食毒品所誘發的腦中活躍區域完全相同,一旦「糖上癮」就很難戒除;且糖分不僅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可能成為脂肪囤積,造成身體長期慢性發炎,還會影響記憶力、專注力、反應力,應即起減糖,戒除糖癮。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治療腕隧道症候群

陳俊銘 因手麻來到診間求診的患者不少,其中大部分是得了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也就是醫學上所稱的正中神經壓迫所引起的病史,正中神經乃是從臂神經叢分出,行經上臂內側至手腕掌側,經手腕隧道往前分布及指頭。在運動功能方面支配大拇指動作與支配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分無名指感覺的神經。至於腕隧道則是一個相當特殊的結構,它大致位於手腕至手掌中間,底部及周圍由手腕骨頭及韌帶構成。上方則是環腕韌帶所覆蓋,肌腱及正中神經則分布其中,當手腕隧道中的壓力,因一些特殊或不明原因而升高時,正中神經便因為受壓迫而產生症狀。 早期腕隧道症候群症狀如下:1.正中神經所支配的感覺神經分布區域出現麻木、疼痛等症。2.麻木、疼痛症狀在夜間會加劇,甚至麻痛到醒過來。3.麻木、疼痛症狀會因暫時手甩動而減輕。4.麻木、疼痛症狀逐漸在白天也會出現,而且因重複手腕動作(如騎車、洗衣等)而症狀加重。5.出現持續性的手指麻木、疼痛症狀。6.細微的手指動作(如扣鈕釦)出現障礙。7.手上的杯子或碗可能握不佳而掉落。8.麻木、疼痛症狀會放射到手肘甚至肩膀。後期腕隧道症候群症狀則包括:1.出現感覺喪失。2.肌肉萎縮。3.手部活動功能受限。 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需重複手腕動作的人身上,例如機械技工、木匠、打字員、及家庭主婦等,尤其好發於慣用手,而且症狀會因工作而加劇。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10倍。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風濕性關節炎、類澱粉沉積症等疼痛都有可能造成本症。 臨床上中醫治療以藥物及針灸為主,藥物以黃耆五物湯和烏藥順氣散加減丹參、川七、赤芍、雞血藤為主,針灸以內關、合谷、外關、勞宮、後谿等為主。中醫小針刀透過特殊針具,切開壓迫神經的橫腕韌帶或屈肌腱鞘,傷口小、時間短,僅需10分鐘左右,安全又可靠,為治療腕隧道症候群一大利器!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可有效改善腕隧道症候群。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醫師專欄〉高爾夫傷害─美國經驗

吳重達 一名40多歲男性看診主訴右肩與右肘橈骨側(大拇指側)痛,症狀已出現快2年。他是文職工作,過去沒有該2處的受傷史。唯一嗜好是1週2~3次在高爾夫練習場揮桿,每一次他都會打3~5籃的球(1籃30個)。他從沒去高爾夫球場打,認為太貴了。 理學檢查確認診斷,右肩二頭肌長腱慢性肌腱炎,右肘伸肌群在肱骨外踝附著處的慢性肌腱炎(俗稱網球肘),肘關節內側也有輕微肌腱炎(高爾夫球肘),全都是高爾夫常見的慢性、過度使用性傷害。 美國杜克大學利用The National Electronic Injury Surveillance System(NEISS)這個認證有效、容納全美國具代表性各醫院急診資料的系統,收集2011~2020年全美發生的高爾夫球上肢運動傷害。10年間代表性醫院共有1862個登錄傷害,相當於全美共有7萬0868個傷害發生。 男性的傷害大大超越女性,占69.2%;60歲以上與10~19歲是容易傷害纏身的2大族群,最常見傷害包括骨折(26.8%),拉傷、扭傷(23.4%),軟組織傷害(15.9%);最常受傷關節為肩關節(24.8%)、腕關節(15.6%)、手部關節(12.0%)。最常發生的受傷機轉有高爾夫球車意外(44.63%),跌、絆倒(29.22%),不良揮桿機轉(10.37%)。 分析結果,大於60歲的男性因發生高爾夫傷害(不論急、慢性),是最常造訪醫院急診的族群;傷害集中在肩關節、前臂、腕關節。小於19歲的年輕族群則是不良揮桿機轉為傷害發生主因。研究建議,減少傷害發生需改善這2高危險族群的設備與揮桿機轉,更強調注意高爾夫球車的使用規範與安全。 上述結果,尤其關節與軟組織傷害,與醫師個人的看診經驗與觀察大致相符。球車意外就較少,應與台灣球車多由桿弟,非由球友駕駛有關。個案受傷原因是揮桿機轉不良所致。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鄭佩佩捐腦研究 醫界感動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資深影星鄭佩佩身後在美國捐腦提供研究。台灣腦庫20日表示,像鄭佩佩這類非典型帕金森氏症,是研發藥物珍貴資源;目前台灣腦庫收到5個捐贈腦,其中有1名屬同類型疾病。 武打女星鄭佩佩病逝,享壽78歲。外媒報導指出,她晚年診斷出患有一種漸進性的神經退化疾病、非典型的帕金森病「皮質基底核退化症(CBD)」,身後並把自己的頭腦捐出來做醫學研究。 對此,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20日表示,聽到鄭佩佩捐腦「很感動」,由於非典型帕金森氏症尚無有效藥物,有待進一步找出致病機制,各國腦庫都很希望收到捐贈。 台灣首座腦庫去年11月5日揭牌,至今累計收到5個捐贈樣本,捐贈者年齡落在40歲至60歲間,包括屬「非典型帕金森氏症」的多系統萎縮症1人、俗稱「漸凍症」的運動神經元疾病2人、小腦萎縮症1人,另有1名臨床診斷為先天性神經發育障礙,尚待最終病理診斷。 謝松蒼說,非典型帕金森氏症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群病,有不同病理,目前僅知患者在大腦與運動相關的腦區、迴路受到影響,捐贈的腦組織能夠幫助研究者了解不同腦區的退化程度和異常蛋白的累積情況,進而確認其疾病亞型。 他指出,腦庫接到捐贈的大腦後,會進行解剖、染色、確認,從捐贈到最終病理診斷大約需要好幾個月時間;台灣腦庫目前已收到約20多份同意捐贈書,其中也有非患者表達捐贈意願,對於台灣腦科學研究別具意義。

Read More

2年同期新高 日新冠單週增逾5.5萬例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官方統計,全境最近一週COVID-19新增病例總數超過5萬5千例,創近2年同期新高,有看法認為已進入第11波疫情。醫師建議,若超過半年未接種者,最好還是接種疫苗。 《富士新聞網》報導,日本全境COVID-19疫情已連10週升溫。 厚生勞動省表示,截至7月14日止的一週,全日本約5000家醫療機構回報新增確診病例數較前一週增加逾1萬5000例,單週新增病例總數來到5萬5072例,平均每家醫療機構病例數約11.18例,是前一週的1.39倍。 單週新增病例數不僅高於去年同期,就算跟2022年同期相比也來得增加。厚生勞動省呼籲,如遇夏天回鄉探視高齡長者等情況,要特別留意防疫對策。 日本民眾免費接種COVID-19疫苗措施3月底結束,目前屬於自願接種,全額自費約需花費1萬5000日圓。對此,日本政府從10月起針對60~64歲患有嚴重慢性病者及65歲以上高齡長者實施定期接種並提供補助,每人自費金額上限7000日圓。 日本東京齒科大學市川綜合醫院醫師寺嶋毅說,雖然現有疫苗對COVID-19新變異株KP.3效果稍差;但如果已超過半年未接種者,建議還是應該接種疫苗。 《每日新聞》報導,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表示,根據過去經驗,夏天期間可能發生一定程度疫情擴大,呼籲民眾落實個人手部衛生及呼吸道禮節等對策。 林芳正說,現階段尚未發生醫療量能吃緊等問題,政府會持續確實關注疫情動向及醫療狀態。

Read More

更年期不適 應健檢診治調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即將50歲的陳姓女子近來睡眠品質不良、夜間盜汗,便祕且關節疼痛,本來認為是更年期的常態,覺得只要忍耐過去就好。經透過健康檢查及全套女性荷爾蒙併腎上腺壓力皮質分析,進一步了解女性荷爾蒙的老化程度與壓力及抗壓力荷爾蒙是否平衡,並了解個人雌激素之代謝路徑。在了解自己的症狀並予以治療後,睡眠及更年期不適有所改善。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表示,更年期通常發生在45~55歲之間,此時相關荷爾蒙往往出現失調情形,導致更年期症狀的出現,包括潮熱、失眠、情緒起伏不定、陰道乾燥、尿失禁等。同時,更年期的荷爾蒙失調問題亦可能引起或加重慢性疾病,常見的慢性疾病包括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 洪育忠指出,改善荷爾蒙失調的身心狀況,要從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如增加富含鈣、維生素D和鎂的食物,如乳製品(牛奶、乳酪、優酪乳)、豆類(豆腐、豆漿)、堅果(杏仁、核桃)、綠葉蔬菜(菠菜、羽衣甘藍)等,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食用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新鮮水果和蔬菜,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和代謝平衡。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則包括維持規律的睡眠習慣、適度的運動外,也要學習如深呼吸、冥想、放鬆技巧等應對壓力的方法,有助於緩解情緒波動和焦慮感。 洪育忠表示,透過健康檢查可全面地了解荷爾蒙失調問題,並予以進一步的治療亦有其必要性。提醒女性在更年期期間應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透過全面的健康檢查,勇於面對身體的不適,並進行診治及調養,擁抱更為舒適美好的人生。

Read More

公費醫療個案傳被迫強行續命

本報綜合報導 監委田秋堇20日表示,部分公費醫療安置個案因無法自主表達意志,未能安寧善終,恐面臨被迫強行續命的痛苦處境,亦衍生全民健保給付無效醫療疑慮,她將申請自動調查。 田秋堇表示,監察院接獲民眾陳情,指出各縣市社政單位以公費安置於醫療院所慢性呼吸照護病房(RCW)內的病人,許多依賴呼吸器,部分已意識不清,有些甚至長期無家屬探視。因病人無法自主表達其意志,不但被迫以現代醫療強行續命,未能安寧善終,亦衍生全民健保給付無效醫療疑慮,對此陳情甚表重視,已申請立案調查。 田秋堇指出,台灣自民國89年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賦予民眾得預立意願書,主張若於生命末期時可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或做維生醫療抉擇。若末期病人未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且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由其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代替;無最近親屬者,應經安寧緩和醫療照會後,依末期病人最大利益出具醫囑代替,以確保已施行維生醫療之末期病人善終的權利。 田秋堇提到,立法院104年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民眾得預立醫療決定,事先立下書面意思表示,指明若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時,希望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或其他與醫療照護、善終等相關意願決定。 田秋堇強調,民眾若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時,可以選擇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的權利,究相關主管機關對於公費安置個案,於安置之初有無依前開規定協助個案預立醫療指示,是否已研擬一套機制以確保這類安置病人保有善終之權利?全民健保資源是否有效配置?這些疑義均需進一步深入了解釐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