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公費藥劑 擴大使用至7月底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因應夏季流感疫情升溫,疾管署26日宣布,即日起再次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措施至7月31日。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依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4週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多。 由於112~113年流感季截至今年6月24日累計1144例重症病例,其中214例死亡,流感重症病例數及流感住院人次仍多,再次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為「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限即日起至7月31日。 曾淑慧表示,目前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000家合約醫療機構,配置藥劑包括克流感、易剋冒、速剋流及瑞樂沙。 由於流感可能與COVID-19共同流行,若民眾有類流感症狀,除可用COVID-19家用快篩輔助檢測,如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盡速就醫,並由醫師評估是否符合公費藥劑用藥條件。

Read More

7月新制 通訊診察治療增5族群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7月新制將上路,未滿7歲兒童有6次發展篩檢,視訊看診、在宅急症照護開始執行。另外,隨著COVID-19疫情再起,診所發放免費快篩。 國內COVID-19疫情連5週上升,疾管署預估7月進入疫情高原期。因應疫情,7月起在全台約2000家診所發放300萬劑家用快篩。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明,透這批快篩試劑有效期限為今年9月、12月或明年1月,將陸續配發至全台約2500家合作診所。 因應COVID-19後疫情時代未來醫療新常態發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擴大病人適用範圍,新增5種特殊情形,包含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疾病末期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行動不便照護,以及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有條件開放醫師以通訊方式提供醫療服務。 新制增加醫師可通訊提供醫療項目,包含諮詢、會診、精神科心理治療、開立檢查、檢驗單等。醫事司長劉越萍說明,經醫師評估病人狀況穩定,放寬開立電子處方箋領藥,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或疾病末期照顧對象有條件開放嗎啡類等管制藥品,7月1日起上路,預計247萬人受惠。 健保署擴大居家醫療照護,推出在宅急性照護,施打長效抗生素即可控制病情的肺炎、泌尿道感染、軟組織感染等患者優先試行;若只須使用抗生素、無須進加護病房治療,可在原居住地照顧。在7~9天不等急性照顧期間,搭配通訊診療,輔助醫師每天巡診或與其他專科醫師照會。 另外,國健署7月1日起,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接受標準化篩檢工具包含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社會發展等4大面向,找出關鍵原因,早期發現問題,及早轉介療育服務。

Read More

末期病患等4類人 預立醫療諮商納健保

本報綜合報導 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前要先自費數千元進行諮商,成推動門檻。末期病患、輕度失智、公告重症及居家照護整合等4大類對象,7月1日起諮商將納健保給付,預計下半年6萬人受惠。 隨著時代改變,生死議題不再是觸霉頭禁忌,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2019年1月6日上路,保障成年人成為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其他經衛福部公告「無法治癒、痛苦難以忍受重症」,可選擇尊嚴善終。 《病人自主權利法》是亞洲第1部以病人為對象的專法,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底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人數累積6萬8000人,僅占國內成年人比例不到1%。與末期病人簽安寧緩和無須自費相比,不少醫療機構反應自費是預立醫療意願最大門檻。 簽下預立醫療之前,需要與團隊諮商,費用2000~3500元不等。健保署長石崇良說明,共擬會同意開放4類對象「住院時」預立醫療諮商費用健保給付,新制7月1日上路,推估健保花費約1.8億元。 石崇良表示,這次開放的適用對象為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末期患者、有自主行為能力輕度失智症患者、衛福部公告「難以忍受、無法治癒疾病」,以及仍有自主能力的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個案,預計全數約20萬人,「不會剛好這1年都有住院機會,預估下半年6萬人受惠」。

Read More

肌少型肥胖 心血管病風險高

本報綜合報導 年約40歲的張小姐身材豐滿,卻被醫師診斷罹「肌少型肥胖」。營養師表示,脂肪較多「油包肉」的人,比單純肥胖者罹患心血管及代謝疾病風險更高。 衛福部台北醫院營養師王盈媗表示,現代人經常外食、活動量低,生活及飲食習慣不佳,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快速,體脂肪也快速增加,易導致「肌少型肥胖」,老年人及中年外食族要注意。 她表示,「肌少型肥胖」沒有統一的定義,診斷標準不同,臨床簡單說明為「肌少症加肥胖」,此類脂肪比肌肉多「油包肉」的人,比單純肥胖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20%以上,代謝疾病罹患風險更高。 王盈媗表示,建議罹患肌少型肥胖者的改善上應把握4重點,首先是均衡飲食,正餐吃飽、不吃點心,多攝取蔬菜。其次是攝取足量蛋白質,避免因為減重或低熱量飲食而導致肌肉流失。肉類優先選擇低脂及白肉類,避免攝取過多油脂和飽和脂肪。 她表示,第3是要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能減緩骨質流失,維生素D能幫助肌肉合成,改善肌少症和預防骨質疏鬆症。每天曬太陽10到15分鐘,能讓身體生成維生素D。 她強調,最後的重點就是要多運動,以快步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有氧運動提升心肺功能、減少體脂肪;利用重物或彈力帶的阻力運動,能維持骨骼肌質量、提升肌肉力量。透過飲食和運動雙管齊下,才能有效預防及改善肌少型肥胖。

Read More

勵馨蒲公英諮商中心 近5年逾半受性侵者未成年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勵馨基金會26日指出,據統計,近5年逾半數個案受性侵害年齡為未成年,其中8成到成年才求助。未來將持續陪伴性創傷受害者,走過漫長復元路。 勵馨基金會早期以安置家園的形式提供被人口販運、家內性侵的少女替代性照顧,過程中發現受害者需要心理諮商及輔導,因此運用善款成立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提供受害者諮商跟諮詢服務,迄今已30年。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26日表示,起初諮商輔導中心成立時,確實因台灣社會對性侵這個議題隱晦,導致求助個案少,但後來勵馨利用許多方式像是進校、進社區宣導、諮商師進駐團隊等,逐步擴大蒲公英的服務量能,也讓蒲公英諮商中心據點從台北擴展到台中、高雄。 她分享,根據數據顯示,蒲公英諮商中心30年來的服務量能隨諮商師人數增加,從最初個位數到現在一年服務300多人,30年來累積服務2598人,總服務量達4700多人,累積服務人次也超過10萬。 王玥好指出,根據近5年個案分析,有超過一半受性侵害者是未成年,但有8成是成年以後才求助,諮商主題包含創傷議題、自我統整、情緒、人際及家庭等。 她表示,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最重要的意義是深入了解跟陪伴,諮商師的服務經驗能把性侵害真實樣貌、社會迷思,轉換給勵馨的其他部門來做修法倡議。過去有許多未成年受害者都以為成年後離家就可以脫離受暴生活,但卻在成年離家後遭控訴遺棄罪,甚至是加害人利用戶籍查詢不斷持續騷擾,這不是光諮商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勵馨基金會台北事務所主任陳玉楨說,蒲公英的下一個10年,將有更多倡導家庭與社區的友善支持、加速推動相關的體制及政策倡議,整理過去30年實務經驗建構在地性創傷療癒地圖,訓練培育更多性創傷服務的專業工作者,並持續陪伴性創傷受害者,走過漫長的復元路。

Read More

蒙古女急性左下肢深部靜脈栓塞 飛到台灣求診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蒙古國27歲女子因久坐、喝水少,3月間因左下肢急性紅腫脹痛,診斷為急性左下肢深部靜脈栓塞,先後在蒙古及北京的醫院接受治療,仍無法改善症狀。4月飛到台灣,接受員榮醫療體系心臟外科主任賴金湖手術及藥物治療,本月底,再由賴金湖視訊看診,恢復情況良好。 賴金湖呼籲久坐、久站及長期臥床的民眾都要注意下肢靜脈栓塞問題,最嚴重可能會截肢。 賴金湖說,該女子因腫脹痛先在蒙古當地醫院就醫,診斷為急性左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當時她已經妊娠9周,為了後續治療,不得不忍痛中止妊娠。之後接受抗凝血劑藥物治療及放置下腔靜脈濾網,以避免血栓負荷增加,及預防死亡率高的肺栓塞。治療數週後,左下肢腫脹疼痛感仍未改善,甚至擴散到左下腹及骨盆處,轉診到北京的醫院後也無法改善,讓她非常苦惱。 4月中,經由國際醫療轉介到員榮醫院,賴金湖比較患者兩側小腿圍及大腿圍,左側比右側各大於五到八公分,再用血管超音波檢查,確定左下肢的膕靜脈到股靜脈全是滿滿的血栓,立即安排住院,當天下午執行微創導管治療,用氣球擴張血管成型術及超音波震動溶栓導管置放,並配合血栓溶解劑,將血栓溶解乾淨。 賴金湖說,經費時3小時,將左側膕靜脈、股靜脈及髂靜脈血栓排除打通血管。手術後,病人感覺左下肢及骨盆腫脹疼痛有了改善。接下來數天,藉著超音波震動溶栓導管及血栓溶解劑的治療,使靜脈內的血栓溶解更乾淨,兩側腿圍差也進步到小於2公分。治療一週後的靜脈攝影顯示左側的膕靜脈至髂靜脈已經通暢,雖然仍有幾處局部殘餘的狹窄,但靜脈主幹道已打通,且左下肢腫脹疼痛的症狀已經改善,接下來只需做好靜脈保養,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穿著醫療級彈性襪,定期回診。 賴金湖日前透過視訊跟遠在三千公里外蒙古國的患者看診,對方走路一切如常,左側大小腿也都瘦下來。 賴金湖呼籲若有急性單側下肢紅腫脹痛,千萬不要輕忽,建議到心臟外科門診,接受深部靜脈壓力檢查或血管超音波,並檢驗血栓指數。平時要避免久坐久站,下肢緩和運動,休息平躺時要抬腿高過心臟,適當補充水分,如需久坐久站時,建議穿著醫療級彈性襪,才能有效預防下肢深部靜脈栓塞。

Read More

輸液專案進口 將到貨36萬袋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輸液預估將短缺到10月,食藥署25日指出,國外專案進口部分,這週將再到貨約36萬瓶/袋;至於國內業者之月產能,8月起可望提高到50萬瓶/袋以上。 食藥署指出,因應永豐化學新莊工廠因未能符合PIC/S GMP規範而停止生產,影響大型輸注液藥品供應,食藥署5月初起即積極採取各項因應作為。為滿足臨床需求,經請國內合格廠商持續增產,並核准專案輸入。累積至本週,專案輸入生理食鹽水以500mL計,抵台數量將達約124.36萬瓶/袋,其中包括本週36.36萬瓶/袋。 食藥署經調查臨床輸液需求,至6月24日中午已陸續分配予醫療機構共381家次,包括國產及專案輸入合計約123萬瓶/袋。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部分醫療院所指稱叫不到貨,初步了解跟物流有關,專案進口產品不一定能走過去習慣配合的物流系統,若收到相關資訊,都會協助調度。永豐化學所生產2000cc規格產品,目前國內其他業者無法製造;專案進口是國外現有庫存品以500cc為主、部分為1000cc。如果可以,7月後會再增加專案進口1000cc包裝。 食藥署目前已將替代藥品資訊公布於「西藥供應資訊平台」,並建立媒合機制,醫療機構無法購得藥品時,可至該平台通報,會安排專人聯繫通報機構,並媒合廠商供應,至6月24日計364間醫院及診所通報,共媒合744件。

Read More

上週流感重症+77 8歲童病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5日公布公布1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案例,為高雄8歲男童,目前就讀的國小班級、課後班、補習班等無疑似發病個案,同住家人也無疑似症狀。類流感門急診人數仍逾9萬人次,疾管署25日公布,上週增77重症、10人死亡,顯示夏季流感時隔7年再出現。 流感從5月底~6月初再次進入流行期,也是在2016-17流感季之後,時隔7年再次出現夏季流感流行。 高雄市衛生局表示,新增流感併發重症死亡個案為8歲男童,14日因發燒、頭暈等症狀至診所就醫,經流感快篩為陽性(A型),醫師診斷為流感並開立流感抗病毒藥物。15日男童因症狀未改善且出現意識改變,至醫院急診就醫,同日轉診至加護病房,17日死亡,經疾管署研判為流感重症確定病例。 經疫調,男童去年未曾接種流感疫苗,就讀的國小班級、課後班、補習班,目前無疑似發病個案,同住家人也無疑似症狀。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根據疾管署最新監測,流感因近4週類流感患者占急診約11~12%,超過流行閾值,評估流感已於月初再次進入流行期。後續疫情走向仍需持續觀察。 曾淑慧表示,上週流感新增77起重症、10例死亡;類流感門急診就醫達9萬5千多人次,比前一週上升6%。雖再次出現夏季流感流行,但一般而言,引發的疫情都較緩和,以近4週類流感急診就診人次都超過11%的流行閾值,惟都在11~12%之間,預期疫情也不會有年初流感疫情來得高。 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24日,本流感季累計1144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214例死亡,與2018-19流感季同期累計1224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213例死亡相當,其中未接種疫苗比例為75.7%;214例死亡個案中,未接種疫苗比例為78.5%。流感併發重症個案中65歲以上占56.9%;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占71%。

Read More

子宮內膜癌保住子宮 圓夢產子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38歲婦人原發性不孕且陰道出血不規則,還有嚴重肥胖BMI值達44.6,就醫診斷為子宮內膜癌第1期。經手術切除腫瘤並將子宮保留下來,同時放置子宮內黃體素投予器,術後每日服藥,隔年取卵進行冷凍胚胎移植後懷孕,35週時因早產和胎盤植入,緊急剖腹生產,胎兒母體健康。 郭綜合醫院婦產部長林大欽指出,子宮內膜癌是常見的婦科癌症,多發於更年期後的女性,隨著醫學技術進步,即使年輕時確診的患者,治療後仍有機會實現懷孕的夢想。對於分期較低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通常為第1期)可考慮保守治療,如激素療法或局部切除,而非全面的子宮切除;在治療癌症的同時保留子宮,為將來的懷孕提供可能性。 他說,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對於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年輕患者,激素療法是一種有效的選擇,主要使用孕激素來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其優點是相對保守,不會破壞子宮結構,治療後仍可懷孕。局部切除術則針對早期子宮內膜癌,只移除受影響的內膜組織,不影響整個子宮結構;術後患者可自然受孕或試管嬰兒技術懷孕。某些患者可採用綜合治療,即激素療法和局部切除術相結合,提高治療效果並最大限度地保留生育能力。 林大欽說,對於子宮內膜癌治療後的患者,試管嬰兒技術(IVF)提供一個實現生育的途徑,醫師取出患者的卵子,進行體外受精,然後將胚胎植入子宮內。據統計資料,許多治療反應良好的患者中有40%懷孕,其中一半使用輔助生殖技術實現懷孕夢想並生下健康的孩子,證明現代醫學在癌症治療和生育方面的能力。

Read More

HIV測不到=無傳染力 ZY世代逾半不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24日發布「雙世代性健康觀念調查報告」,發現Z世代(18歲~27歲)Y世代(28歲-43歲)雙世代竟高達6成5性行為並未每次防護,僅2到3成做過性病篩檢,並有逾5成不知HIV感染只要測不到病毒,就不具傳染力。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針對Y世代與Z世代的雙世代性健康觀念的調查報告,回收有效問卷1068份。調查中發現,無論哪一世代對於HIV疾病相關認知依然不清;近7成(62.5%)雙世代仍有「HIV感染者就是愛滋病患者」的錯誤觀念;甚至有3成8雙世代以為觸碰過HIV感染者使用的物品就有傳染風險。 調查發現,仍有超過5成(55.8%)雙世代不了解「測不到病毒就不具傳染力」的觀念、高達7成(72.8%)沒聽過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顯示仍有待持續溝通。有些感染者可能自己對U=U也有些誤解,不清楚所謂「測不到病毒」的標準。 台灣愛滋病學會秘書長林冠吟醫師解釋,測不到病毒並非是病毒清零,感染者穩定治療後,持續6個月體內病毒量小於200個∕毫升,就不具傳染力。但若進行篩檢仍然是陽性。 雙世代性健康觀念調查報告中發現,有超過4成(45.1%)雙世代表示可接受無感情基礎性行為,然而「覺得反正不會懷孕」、「覺得伴侶沒有性病疑慮」,有超過6成5的雙世代性行為「並未每次都採取防護」措施,其中,「每次都不防護」高達22.1%! 有趣的是,調查中也發現近3成(27.9%)Z世代曾自行做過性病篩檢,顯著高於Y世代(21.2%);在得知親友感染HIV,Z世代(33.5%)表示「不會特別改變自己對待對方的行為」也顯著高於Y世代(27.4%)。顯示,年輕一代的性病篩檢意識確實更好,且更友善具包容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