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珍惜‧擁有 感恩

文╲圖 林少雯  書櫃玻璃門框的把手上,掛著一個精緻的中國結吊飾。 每次打開書櫃時,自然而然就會注視這個吊飾幾秒鐘。 這個中國結,是用紅色絲繩編製的,綁著一塊橢圓形細白瓷,一束紅色的流蘇,垂掛在白瓷下,每次打開書櫃,流蘇就輕晃著,柔美又溫婉,感覺一陣幸福襲上心頭,讓我心生歡喜。 吊飾的主角,橢圓形白瓷的兩面,都寫著字;一面寫的是「感恩」,另一面寫的是「一念心靜,事事皆靜。一念心非,事事皆非。」好有意境的話語。看著這些美好的詞語,心裡總是受到感動和啟發。 感恩,年紀越大,越知道要感恩。要感恩的人事物真的太多了,感恩父母生下我,感恩從小到大的益友和損友成就我,感恩天下萬物養育我!人,真的非常非常渺小,絕不可能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有許多因緣來讓我們一步一步從出生走到往生,每一時每一刻,都是老天的眷顧和親朋好友的相攜,甚至吃一口飯,後面都有數不清的人在為我們出力流汗。 飯能養人,供給熱量,讓人生出力氣。但種稻到成為白米,從翻土、犁田、插秧、播種、種植、除草、除蟲、收割……,還有稻穀成長期間小鳥也飛來幫忙啄食小蟲,讓稻苗順利長大;所以我們吃一口飯,都要感謝陽光、空氣、水、大地、農友、小鳥、碾米廠的工人、包裝米的作業員、運送稻米的司機和車、販賣米的商家……。就那一口飯,就要有如此多的因緣和合,才能到我們家中,還要有人洗米、煮飯,還要有碗和筷子,我們才能放入口中嚼食,滿足我們的胃。 一口飯,用筷子夾起來放入嘴裡,如此簡單的動作,嚼著嚼著吞下肚,就足夠讓人感恩不完。再想想,衣服、鞋子、車子、碗盤……,任何人生中的衣食住行,都有數不盡的人在為我們服務,怎能不心存感恩! 每次打開書櫃,見到吊飾上「感恩」兩個字,我就心存感恩,感恩它時時提醒我,要有感恩的心!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薺菜香飄迎春來

文/張勇 攝影/許微微  前幾日,和鄰居三兩個人相約去郊區的一個農家樂遊園閒逛,在一畦畦大棚邊上的小徑上,發現一簇簇令人驚喜的薺菜,飄來淡淡的清香,如春風拂面,清爽宜人。 薺菜在媽媽的手中,就會像變戲法一樣做成各種美味——可以做成薺菜餃子餡、菜團子、菜包子,勁道獨特的小炒、風味別致的涼拌小菜,還可以做成薺菜雞蛋湯…… 大人小孩圍坐在一起包薺菜餃子,是我家早春最美麗的農家風情圖,可以說是幸福感爆棚。小時候,媽媽經常下地幹農活,在除草的間隙,就能撿拾一竹籃子薺菜,回到家中,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商量一下就會各自分頭行動,有擀餃子葉的,有燒火的,有摘洗薺菜的,井井有條,不緊不慢,一會就準備完畢。 等把薺菜摘洗乾淨,在沸水鍋裡焯一下,碧綠鮮嫩,摶成菜團,擠去水分,然後切碎,和炒好的雞蛋拌在一起,加上小蔥、食鹽、醬油和調料,最後用芝麻香油調好,薺菜餃子餡就拌好了,包成餃子,是每個家庭早春的最愛。當煮好的餃子端上桌,一家人你一句我一句談論起挖薺菜、鋤地的勞作,熱氣騰騰的餃子會驅趕走一天的疲勞,香味撲鼻的薺菜會讓你精神為之一振,大家邊吃邊嘖嘖稱讚:這不起眼的野菜,才是真的好吃、爽香! 農舍的房前屋後,田埂、河堤、偏僻的河灘小徑、竹林、荒野,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只要有它的種子,就有它報春的小腦袋迎風起舞;廣袤的中原地帶,各種沙地、黃土地、黑土地都有它的蹤跡,在冬季,她會隱藏與地下,集聚能量,悄然生根發芽長葉。還在春風拂面之際,薺菜就再也不懼春風的料峭,起身呼呼地長出一簇簇嬌嫩的葉片,展示出勃勃生機,稍不留神,薺菜就開始抽薹、開花,不再鮮嫩。這不由得不讓人聯想到當下的人生,每個人的青春歲月,都是稍縱即逝的,不可不珍惜。 記得著名作家張潔寫過一篇〈故鄉的薺菜〉,至今仍歷歷在目,人文情懷十足,帶有濃濃的思鄉情懷,在我們中國人文化裡、記憶裡或者歷史的過往裡,是不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故鄉,這故鄉就深深地藏在薺菜裡,藏在媽媽的味道裡。在這個季節裡,薺菜香飄迎春來,更深切懷念生養我的媽媽!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因果獨奏 鰈魚吉他國的牛鈴

海底心樂園 文/葉雨南 圖/熊妤 這裡的鰈魚吃牡丹花,牠們吃牡丹花時會先找花瓣有斑點的挑視,為何不是凝視?而是因鰈魚群對花瓣也挑剔,國裡只有三條街道有種植牡丹花,建立國度的人是一個民謠吉他手謀沃,每天清晨五點他都會拿著鰈魚吉他,他的吉他弦是鰈魚的刺,而這鰈魚刺又大小不一致,最大根的刺像他家裡的柱子、最細的刺可以幫蚊子裝上翅膀,琴身是一隻紫色的鰈魚頭,每次共鳴都會發出像人類拔掉面具時發出擦過臉頰的重擊聲,指板黏貼一朵鰈魚咬過的牡丹花,手指敲打時那些做過的夢都會冒出一個「」讓路過的鳥、老鷹,穿上「」實現一種自然界的穿梭。 「鰈魚吉他國明天五十年國慶,您務必帶牛羚前來,拉瑪淨淨皇后。」 「王殿裡的牛都逃走啦!牛羚早丟了!雖這牛鈴的傳說早已在全世界發酵,沒有人不知道,這牛鈴聲一響可以讓人發財。確實這也是事實,但往往事實都是面具的截體,有些人發了財,一星期後,出現在田裡,點根菸說唉財富會自由的只有最純粹的腳步聲,這畫面都是我常常看到的。」 「您建立的無趣國,雖才十五年,但以純樸為口號、以巧克力炸雞當成貴國名產,移入您無趣國的人口呈現正成長,而我的鰈魚吉他國,則還是老樣子,倒是來聽我免費演奏「法拉爾民謠」的人太多。」 「法拉爾不是早就失傳了?你怎麼會演奏?」 「是薄雪穆小姐傳授給我的,記得是鰈魚吉他國建立第二年,清晨有一個拋著三顆梅子的小丑,在威涵一號街自己表演,那小丑正在倒立而且足足維持了三個小時。」 「原來是我那不聽話的小女兒,你會提到她,想必和她交往過吧?」 「是的,她說法拉爾的意思是沒有遠方了。」 「那是我小女兒自己眼光短淺,她現在躲在無趣國的半山腰。」 「為何薄雪穆小姐要躲在半山腰?」 「她跟我說要做一個實驗,說這個實驗如果成功,連章魚都可以開口了。」 「半山腰,欸?讓我想到法拉爾民謠最後一段的慢板,那旋律就像山的腰間非常願意為自我而放慢記憶的速度。」 謀沃其實是賣過鰈魚的,但他不會分辨鰈魚,因為當客人問比目魚跟鰈魚的區別時他總說:「差別在背脊給天空的寬恕。」客人多半是吃肉食的,基於好奇才會和鰈魚或比目魚的眼神如交會時那列車的霎那,賞賜自己的腸胃一條晚許清澈魚眼的居所。他不懂魚,鰈魚吉他國還未建立時,在離無趣國不遠的駝背谷,賣面具,當時他每天以面具識人,甚至有次面具拔不下來,還好下了一場大雷雨,面具被當場劈開,那場雷的聲響像無趣國的牛鈴,雷打下來駝背谷每個電塔、幾座矮房、雞舍和豬舍都被雷的恩賜全部帶到它的疑問裡了。 「這面具怎麼賣?而且為何你沒賣笑臉的面具?」一個頭髮垂下,在眼前的霧氣中,拋著三顆酸梅的女小丑問著。 「妳喜歡假笑?多數人類最擅長的就是假笑,連面具都要笑,難怪會有嘲笑這一詞。」 「我這面具不賣給小丑。」 「我不是小丑啊!我只是找尋法拉爾的路人,頂多喜歡雜耍而已。」 「法拉爾是什麼?麵包?還是地名?」 「是一首歌曲,但作曲人不詳。」 「為什麼不知道是誰作曲的?」 「但傳說,法拉爾和牛鈴有一些關聯。」 「好吧!我不想繼續聽妳說這些妳以為的傳說。」 「話說,面具老闆,妳知道鰈魚嗎?鰈魚有一種神祕的樂音。」 「不知道。妳可以不要再說這些無關生計的事情了嗎?」 「生計重要嗎?」 「妳還真的是小丑!」 「我不是小丑!但面具老闆,你想想喔!錢幣有正反,人情也有正反,但為了讓這些比面具還不奢侈的現實物質連通甚至過活,這意義真的有必要嗎?」 女小丑抬頭看著眼前碎裂的木窗說:「這木窗是我母親手工打造的,但她現在已經無法從事木匠工作了。」 謀沃聽到木匠也想起母親:「我母親以前也是木匠呢!但現在也是木匠,只是她現在是鐵匠兼職木匠了。」 「是旋風吧?去年的夜捕旋風。」 「對!面具老闆,你怎麼知道?」 「那旋風傷亡人數太多,很多木匠都遭殃,我母親是因為那天她去了趟遠山,被命運庇護。」木窗上方有一個鰈魚的圖騰,那鰈魚彷彿是沒有被完整塑造過的楓葉,用最自由的方式往經過的每分每秒那樣靜止的給出一個:「最像黎明的動詞。」 「我要收攤了!妳挑個面具,我送給妳,但記住這裡的面具只能反過來戴。」 一隻鳥突然撞上了碎裂的木窗,駝背谷沒有晝夜,面具倒是永遠不缺。 面具因為附近有個村子叫石化村,突然成立就受到大家關注,很快就被那些謊言的僕人遺忘,但諷刺的是,石化村的特色是魔術,魔術有機關,也算是面具的思想遠親,但人類總認為消失和出現是一種非常稀奇的行為。 石化村的村長是拉瑪淨淨,無趣國尚未建立時,她的母親芙蕾絲,是製作面具的師傅,她的面具全部都是用鰈魚製作的,在石化村,鰈魚是她們居民的神,傳說百年前兩條鰈魚擱淺在這個村子,其中一條魚因為烈日而有了仰望,那隻鰈魚開始建造房屋、建造街道,彷彿兩隻掃把自由地掃出了全新的文明。 「我要去找牛鈴。」謀沃在電話另一頭和拉瑪淨淨說著。 「你真的要去找?其實我那小女兒有藏兩個牛鈴在無趣國的半山腰。」 謀沃笑了,他的笑聲掩蓋無趣國的純樸、他笑聲是鰈魚體內散發的一股名為「思想增值的移動」這個理論是薄雪穆提出的,薄雪穆養過一百條鰈魚,但她不吃魚,應該說她甚至連行事作風都不剩餘,她是虔誠的鰈魚信徒,她曾經因為誤吃一隻魚而讓自己禁食三天,當時她凝視荒野時,一隻牛奔向她,就在牛快要撞向她時,牛自己主動轉向,而且牛的背上躺著一隻一直在搖擺的鰈魚,那鰈魚眼睛流著雪,還真的是雪,一隻會下雪的鰈魚,在短時間也被石化村更神話。只短暫住過石化村一個月的薄雪穆,想到母親說:「世界上只需要聲音,而牛鈴的聲音,晚許了興盛和流星的串起。」 鰈魚吉他的弦斷了,這現象非常少見,比較多見是鰈魚琴身歪斜,因此要沾上芥末或者朱墨來保持一種自由的典雅。 一樣是清晨五點,謀沃在威涵一號街因為風雨而龜裂的房屋,屋頂站著演奏拉法爾,威涵一號街的牡丹花綻放是紫色的,威涵二號街的牡丹花綻放都是無色的,威涵三號街的牡丹花一綻放就會枯萎然後不久又會綻放,體內住著壁虎。 「我們就算失去雙眼,也有那些魚貫的夢境和勇氣。」這是法拉爾的最後一句,當初薄雪穆在寫這一句歌詞時,她是不斷怒吼說:「生計到底是?人不能像鰈魚一樣純樸就好嗎?」沒有任何人知道拉法爾是她作曲作詞的,她總是說作曲人不詳,因為她只想:「最簡單開始一生,不管一生結束會短暫還是常駐,有魚的精神就好。」 陣雨下出故事,謀沃在前往無趣國半山腰途中,看見一個醉醺醺的木匠,那木匠白髮連身,走路隨時都會摔倒,手臂右側刺著一條鰈魚,樹影雖稍稍擋住她的耳垂,但謀沃不可能不知道那條鰈魚是他紋身的,這個木匠是他的母親珊爾,他叫了一聲:「魚還在遊對吧?」醉醺醺的木匠接著說:「不是魚在遊,我們偉大的鰈魚之神,留下魚骨後人做成樂器,演奏神的樂章。」謀沃沒有稱呼她母親,因為她知道母親已經活在鏡中、活在那些敲打過的木屑。她擦肩了母親,沿途的腳印慢慢擰出不會被石化的淚,突然一陣牛鈴聲傳來, 「正在遙遠,觸及了我們夢裡的閃爍,就像不石化的平凡。」半山腰有棵沒有年輪的樹遮掩著現實,薄雪穆唱著法拉爾的主歌,她臉上戴著落石圖案的面具,那面具因為是反戴的,被強光照射更像一些劇烈飄忽或許夢被某個機會招喚成過濾出來的命運。 醉醺醺的木匠加快步伐跟在謀沃的後方,她用像鰈魚飄上岸時的眼神說:「鰈魚吉他聲音是生命的源頭。」謀沃稍微轉身說:「夢會發亮的!放心吧!」 薄雪穆走出家門,謀沃還是見到了她的面具:「看來妳還真的有記得反過來戴。」薄雪穆從口袋裡拿了一把剪刀,把面具的線剪斷,她緩慢剪起長線的聲音像不知道什麼事物可以無趣:「遠方多出牡丹的燭光了。」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古詩詞裡的情書

文/鍾莎 攝影/藍條紋 春日讀詩,偶遇李白的《春思》,古人的情絲融入文字中,字字珠璣,扣人心弦。迫於無奈,分隔兩地的夫妻,在面對春天的生機盎然時,就連彼此之間的思念之情也變得愈發濃稠。一句「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把思念遠在燕地戍邊丈夫的妻子,描寫得越發柔情。情意綿綿至極而又無處安放,這般內心的苦澀,也惟有寄託於文字以及眼前的春景,以寥敘哀愁。 都說,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人。至死不渝,堅貞不二的愛情,縱古溯今,都是人間最唯美的童話。我想起卓文君的千古名句「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後來成為了無數對愛情充滿期待之人的座右銘。聆聽著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之間的愛情故事,敢於直面自己內心的卓文君,以及勇於以一曲〈鳳求凰〉表達愛慕之情的司馬相如,郎有情妾有意,可謂是天作之合。他說:「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這般動人的情愫,縱然被當時的封建社會所不容又如何?情感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追求愛情是每一個人的自由。便是在卓文君的身上,我看到了古代女性身上散發出來的耀眼的光芒。 先人矜持的情愫,在文字的陳情下,往往釋放出不絕的迴響。〈越人歌〉中雲:「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語言淳樸,文字真切,與心上人同船泛舟,可謂榮幸之至。奈何心悅之人就在眼前,可惜對方卻並不知曉自己的情誼,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絲,讓人五味雜陳。故事中的女子早已情根深種,但又礙於身分地位的懸殊,面對這般優秀的鄂君,女子內心自卑萬分。不對等的身分下,這種欲去還休的悵惘越發濃郁,令人嗟歎!所幸,惟有以歌聲傳情,聊表自己的心意,以寄情愫。也便是這般悠揚纏綿的歌聲,悄然之間打動了鄂君,最終讓女子得償所願。 古人用來寄託情思的意象,可謂意境悠長。白居易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以比翼雙飛鳥以及並生連理枝來表達伉儷情深與恩愛不離,可謂情意雙絕。再道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以物起興,妙筆生花,用紅豆來寄託情思,其背後那段淒美的愛情故事,又為紅豆附上了浪漫的底色。此時此刻,相思不再局限於男女之情,友人之情亦是懇摯動人,可謂絕妙。〈上邪〉中也說:「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癡情女子對愛人的表白,以自然界中離奇的現象來自證情意,可謂別具匠心。就連清代王先謙也評價道:「五者皆必無之事,則我之不能絕君明矣。」既然這些事件都不可能發生,那也就更加表明了女子心意的堅定不移。暫態之間,情真意切、忠貞剛烈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無以復加。 不可置否,沉醉在古人的悲歡離合中,感知著先人的情思繾綣,春日的時光彷彿變得爛漫起來。夫妻一心、矢志不渝的愛情,令人嚮往。潛入文字的深淵,品讀著古詩詞中的情意,人間至味如斯。惟願,所思皆所見,所得皆所願!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繁複與簡單的世界

藍白之間 文/張紫蘭 圖/簡世哲 擺盪!在人生的過程,從有到無,從崇高到平淡,我就是這樣的心情,在流水一樣的人生裡游泳。我的選擇圍繞著我的思想與反省,雄偉與卑微,它塑造了現在的「我」。 我不知道我會如何,我總是超越想像的慈悲與懶散。文學「明白」我,但我無非是把文學當作是我個人的修行,貴族的、世俗的、永遠的、明白的。文學是一個多麼繁複的心理過程,它超越了塵世之名,戀愛整個人世間。從小我就在一個複雜的環境中掙扎,直至面目全非。我努力地站起來,狂浪又瞬間淹沒我。幸好,我見識過祖父母的慈愛,那道人間最善良的光引導我永不失望,在人生的中段奮力奔向簡單的世界,得到幸福。 繁複的人生使我親近文學,寫下生命裡的每一滴血淚與志氣。繁複迫人思考,迫人勇於成熟。當我們面向命運,生命厚實地嘶吼狂奔,難以言喻的愛恨跌落密密麻麻的人間,任無人之境哭訴,天長地久的情感彎彎曲曲,天地無情人有愛恨,決裂今朝,放聲哭去一世。文學裡,千萬顆露珠閃爍,剎那燦爛,應時幻滅。天翻地覆的人間,隨著美紛紛散落,延去一世的情感,如水滿地延去,又飽滿又融化,又理智又感性,隨風放浪。文學握住人生那繁複的排場,滿滿雙手握住! 文學從地獄解救了我,展現了一個無以倫比的世界。我向它靠近,吐露一字字的真實,重組與昇華,走入繁複走出簡單,大宇宙將人包容,包容繁複的理由,向上向上飛行……。 我們的理想十分深厚,人生的坡度曲折,文學包括、容納了人生的繁複命運,呼嘯而去……。文學,是繁複的性格。 活在地獄的人,不知道太陽的燦爛,文學走進去,頂住天地的距離,發出撼動的光芒。從小活在繁複的世界的孩子,擺著努力而誠懇的沉思姿勢,一遍復一遍的人生練習、文學練習。 就好像彈鋼琴,最簡單的音也曾經是一個世界。那麼廣闊的理由,那麼容易移動的鍵盤練習,走動熟了,人情的開端,反覆又反覆;這個過程,終於是一條「路」了。 無論是繁複或簡單都美好,就是不能完全活在瑣碎的世界,那會世俗會枯萎,使生命失去了光亮。由於瑣碎,沒有前途,沒有退路,只是「呆著」。 文學的鍛鍊是日月積累的,剎那的靈感精彩而完成。人類走向文學,崇高而燦爛,像最初之火,是世界顛峰。風左右命運,筆吐露思潮,當代音樂撲面來……,這是世世風雲,捲起千日雪。繁複的世界之精彩,就在人間世,超越人間世,抖落紛紛萬千。繁複使人瘋狂,簡單趨向平靜;文學以繁複為舞台,化簡單為勇敢。 簡單很樸素、純粹、快樂,最後我奔向它,那是原始,人類從那兒開始。如同繁複,簡單從未離開人性,它在人性中逗留、品味、追逐與隱藏,明白了一切繁華如煙,人於是走入簡單的人生境界。 在我們的人生,各式各樣的試煉陳列路途風塵,我不再那麼害怕,繁複的人們也好,簡單的人們也好,都於善惡的歷練之中成長;人間讚嘆,歲月輝煌,各式人生在在紅塵,但願人能長久,路途遠矣,只要人心盡美,人生傳奇盡美!悲劇也是一種崇高的美,只要人們領略它的意義,繁複與簡單的世界,都是哲學人生。 簡單的美有被誇張了,例如一些例行的美德,或大多被忽視了,簡單的美德十分自然,也十分卑微;然而也可能是個誤解,簡單的世界,何等珍貴,給疲累的人休息,自由放縱了繁複,他面對著生命的原始之歌,完成了大自然的慈悲。繁複分裂與組合了善惡;簡單直接端出善惡,擲向天地,原始地陳列成祭品,端端正正,好人惡人是兩極,多麼令人放心的世界啊!也許在鄉間,也許在一個平凡人身上,簡單的情懷像鑽石一般閃爍。 如許依偎陽光,簡易使人單純、直接、美、堅固、結實。原始之美在人的身上,放射無窮的力,沈靜如水,瘋狂成浪,拍打長長遠遠人與大自然的感情,吐露斷斷續續幾句言語,日復一日,人便恍恍惚惚走入永恆。 當然,簡單也可能愚蠢,每件事物都有各類面貌,可悲的眾生也會繪出易懂的哀愁,使生命呈現折斷或難堪。簡單的人生卻也有簡直的處置方法,當下或過去掌握直接的哲學。人生是沒有停止,簡單在洪流中凝固,珍貴而盲目,我們不要喚醒它,它便隨時存在,我們不要否定它,它便無聲的站在那兒……。 從前害怕的,在簡單的世界消逝了;領導世界的繁複,回首面對簡單的人際人生,向飛揚的方向揮手,簡單的世界裡,有誰終身守候! 狂奔!我從繁複的童年奔向簡單的青年,為求休息一刻,哪怕一剎那也好。讓我停止如斯折騰,如斯折磨,向天地索求一縷縱容的陽光,可以輕輕鬆鬆走在街上,不再對抗命運,只是簡單地歌唱。 哪一時代灑落一地落葉,向虛榮的年代道別,直接走入簡單的時光隧道!直接刻鏤恆久,向夾道揮手的童年之淚說一些真心的語言。化繁為簡單,不!也許有一天,把簡單也擁入繁複的藝術殿堂裡。 繁複與簡單,兩極擺盪,創造永恆!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像一株水草

詩╲攝影 葉莎 這裡的水草長得像夢 和我一樣喜歡失神 懷抱風一樣迷惑的心靈 成為秋日陽光發黃的背脊 提及幻滅 有人叫我彎下腰捧水 看水中破碎不堪的臉和身子 以及清晰可辨潮濕的掌紋 論及癡迷 有人叫我遙望千里之外 任一顆心在深山中獨行 遇見豺狼但不成為豺狼 癡迷山羊卻不成為山羊 在山川大地寬廣的神殿中 暗自拔起心中深埋的根莖 像一株水草 向更遠更深處自在漂流 不問目的也不問歸途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閱讀時差 我開始懷念安安靜靜 不發一語的左手牽著右手

藍色姊妹花 文/姚時晴 圖/李若梅 寫太多文飾過度複雜的詩文後,開始懷念喃喃學語的簡單句法,在口腔重複唸一個簡單的片語,複述自己第一個發聲的字詞。譬如:爸爸,媽媽,飯飯,狗狗,甚至僅是些毫無意義的狀聲詞。 如何返璞歸真的造句模式,暗示著自己對語言繁複裝置藝術性質的耽膩與不耐。有時候總要再加點鳶尾花的香味,如果玄關的走道一層不變。但走過之後空氣裡遺留下的氣息,卻是濃郁的令人難過,但又不自覺安然其中。同樣的味道聞久了,香味也僅是日常的除臭劑,在生活中無色無味地芳香。 索愛的句型說得夠多後,我開始懷念安安靜靜不發一語的左手牽著右手。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槐花殤

春天報到的大凍山周邊 文/紀方亮 圖/江金榮 槐林五月漾瓊花,鬱鬱芬芳醉萬家。 春水碧波飄落處,浮香一路到天涯。 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一首槐花詩,讓槐花名滿天下。逢槐花開時,方圓十裡,都可聞到槐花的甜香。這種香,清清幽幽。不濃烈,卻又持久;不清淡,總是悠長。 在春花開盡的五月,在綠葉蔥郁的五月,槐花以它獨有的芳香,延續了人們對春花的思念。那一樹樹,一枝枝,一團團,一簇簇的白色小花,被眾多的嫩綠簇擁著,驕傲地盛開著。 而每每槐花飄香之時,便是槐花之殤了。 縱然甜香被眾人所聞,花姿被眾人所賞,花蜜被眾蜂所採,卻有不計其數的槐花,被人們吃進肚後,化做糞土。 記憶中最為難忘的槐樹林,是少年時出門求學時經過的一段鄉間小路。學校在山腳下,與外界相連的,只有這一條小路。 路不寬。路兩旁卻是密密的槐樹林。逢五月槐花開時,一樹樹掛著鼓囊囊的如鈴的白花,飄在綠色的雲裡。甜香,沁人心脾。我漫步其間,用力呼吸著,讓自己的嗅覺裡完全充滿槐花的香。總想把這香氣帶走,占為己有。但能做到的,只能在樹下徘徊再徘徊,用鼻子用力吸了又吸。槐樹林裡,總有此起彼伏折斷樹枝的聲音。捋槐花者大有人在,人成了槐樹最大的天敵。我走進槐樹林,看到遍地新折斷的枝幹,看到遍地散落的槐花,心痛不已。疾風吹過,槐花在風中瑟瑟發抖。槐花最大的悲哀,是它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槐花無助。我自盛開,卻早已得到許多人的覬覦。風微動,花輕搖,暗香浮動,這是一幅何等美麗的圖畫;樹枝折,花滿地,狼藉一片,這又是何等猥瑣卑鄙的行為。情願眾槐花零落散去,成泥輾塵,也不願它們被牙咬齒磨,為人所食。 以為,槐樹上那密密麻麻,鋒利無比的刺,就是它們用來保護自己,對付那些折斷槐樹,攫取槐花的人。 或許人生最大的慈悲,便是靜看花開。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埋霧日記 F size 書寫

詩/圖 劉梅玉 夜晚的左心室 有一座起霧的島 裡面的植株 局部白色且面目模糊   四月的血管 默默無聲流動著 流向那些 明確與不明確的彼此 共構的人類流線圖 讓我們集體迷路   是閉鎖不全的存在 不完整的結構 變成另一種線性末日 固定方向的路線圖 出發之後 循著心的缺口行進   無人看守的黑夜 寂寞的頸動脈 在霧的層層包裹裡 成為視線不明的管線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簡政珍詩學隨想 所謂技巧

心之旅 文/簡政珍 圖/王佳彬 有關「技巧」的論述,二十世紀有兩篇文章深具影響力,但也在此地一再被錯誤的引用與誤解。一篇是40年代蕭若(Mark Schorer)的〈以技巧作為發現〉(Technique as Discovery),另一篇是俄國希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的〈以藝術作為技巧〉(Art as Technique)。先討論前者。 蕭若認為文學的魅力與價值,不是取決於人生既定的課題與內容,而是書寫「處理完成後的」(achieved)內容。書寫的「處理完成」會發現嶄新的客體。這就是「技巧」的展現。運用人生重要的題旨,並不一定成就優越的文學作品。「技巧」的運用,會在既有的題旨裡發現豐富複雜的人生。「技巧」「不僅涵蓋知識與道德的意涵,而且還發現這些意涵」。 蕭若這段文字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看來平凡無奇。但在台灣的現代詩評論裡,「技巧」經常是再度從「處理完成後」的內容單獨抽析出來討論,而忽略了它本身已是內容,忘了它「在經驗的領域裡,探索與界定價值」,忘了它本身就是探索人生的憑藉,而且它本身就是書寫所顯現的人生。 在台灣文學的情境裡,很多人對蕭若以上的觀念經常有如下的誤解:對於一些強調前衛或後現代的書寫者來說,技巧可能是罔顧人生的文字戲耍,此其一。再其次,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你詩寫得不錯,但技巧不夠好。」技巧被誤解成為「工具」,而不是「完成後的」內容。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