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川普重返白宮 兩岸化危機為轉機

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再度入主白宮,為國際社會丟出震撼彈。(取自川普臉書) 梅花新聞網主筆室 美國總統大選落幕,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再度入主白宮,美國外交政策有一定的延續性,但政黨輪替必然帶來轉變,特別是川普本身的不可預測性已成為世界局勢的潛在變數。台海兩岸與其觀望、等待美國新政策與做法,不如化被動為主動,打破大兩岸決定小兩岸命運的框架,透過交流合作,緩和兩岸緊張對立情勢,化解衝突危機,創造兩岸共同命運。 兩岸對這次美國大選都懷有複雜矛盾心結。最近兩岸學者專家在上海舉行座談會中,大陸學者對於川普終止美中40多年的接觸合作關係仍然耿耿於懷,但他們也認為,美中關係已經歷了最惡劣時期,川普回鍋,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短期內可能持續加溫,雙方關係不能再壞到哪裡。 川普在大選期間表示,要對大陸進口普遍課徵60%關稅,電動車關稅更高達200%;若大陸企圖封鎖台灣,將以150%到200%的關稅制裁。但他也毫不掩飾對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惺惺相惜,川普說,他與習近平有緊密關係,「他真的很好」,「與他想處很好」,再加上川普對於是否會出兵協防台灣的問題一直保持距離,令北京感到寬心。 川普勝選  台灣既期待又怕受傷 台灣對於川普則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川普過去在總統任內對台軍售高達210億美元,放寬內閣層級官員訪台,川普手下大將如前國務卿龐佩奧、前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等都是反中鷹派,堅定支持台灣。川普本人在競選期間又不斷放話,台灣應付美國保護費,必須增加國防預算到GDP的10%,台灣竊取了美國半導體產業,但他一再迴避美國協防台灣問題,令台灣無法完全掌握未來可能發展。 可以預期,以「讓美國再次偉大」為競選主軸的川普,一切將以美國利益為優先,民主自由價值與人權等元素將被「交易式」外交稀釋,這個模式也可能應用於兩岸關係。未來川普政府可能加速對台軍售,提升台灣自我防衛能力;也可能利用台灣作為對中國大陸貿易和高科技談判的籌碼,其中蘊藏了難以預料的安全風險;也不能排除川普採取平衡路線,大玩兩手策略。 而在堅持主權及領土完整核心利益不能讓步的前提下,習近平不會讓美國予取予求,中共不會放棄統一目標,更不允許台灣「倚美謀獨」,美中對台灣問題的歧見將持續存在,但美國以其實力地位與平衡者角色,在美中台三方互動之下,佔據制高點,台灣則繼續淪為美中戰略競爭下的棋子。 美國未來將持續在美中戰略競爭及維持台海和平穩定間尋求平衡點,這也是美國最大利益所在。相形之下,兩岸關係惡化加劇,又面對美國新政府的變數,透過交流合作,降低彼此敵意,避免台海局勢動盪不安與危機更形重要、迫切。 兩岸目前欠缺互信、善意,大陸批判賴清德的國慶演說,是一篇更具「危害性」、「破壞性」的台獨自白,但不能全盤否定賴清德的中華民國論述仍有進一步闡釋的空間。習近平在「馬習二會」曾表示,願意共創中華民族認同,被視為是對台灣釋出有史以來的最大善意,這些都證明了在維持台海和平穩定,反對改變現狀的共同基礎上,雙方溝通協商大門並未關上。 美中競爭激烈  兩岸交流更形迫切 新任海基會董事長吳豐山表示,兩岸分立分治已經75年,海基會必定以「存好心、說真話、做實事」的態度承擔責任,並喊話大陸海協會同步堆疊善意,揮別柳暗,迎向花明。吳豐山的談話務實、開明,刻意不切割兩岸的歷史連結,向大陸傳遞了善意。 前總統馬英九已邀請包含北京大學等7所大陸大學師生於11月27日訪台,其中包括曾獲奧運桌球6金傳奇的馬龍,以及台北與上海市的「雙城論壇」若能順利舉行,都將具有高度指標意義,將可進一步帶動各領域的交流互動。 在經歷兩次暗殺、政治暴力繪聲繪影,美國總統大選和平落幕,除了彰顯美國制度優越性,對世界秩序、甚至台海安全形勢有具有穩定作用,全球主要國家對於美國選舉多已超前部署,做好因應準備,兩岸也應掌握新局面、新契機,打破對立、仇視僵局,共創「和平沒有輸家」的互利雙贏局面。 (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16651,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ad More

〈社論〉陳啟昱落跑,繼續重創民眾對司法信任

立委謝龍介(左)先前已在立法院「神預言」「南部有綠營大咖要跑了」,如今陳啟昱(右)果真落跑了,謝龍介又預言「還有藏鏡人會跑」。(本報資料照) 涉嫌掏空公司十一億元的台鹽綠能前董事長陳啟昱,在台南地檢署聲押不成提出抗告、台南地方法院重開羈押庭的空窗期落跑,儘管陳啟昱已遭通緝,但台南地院仍遭質疑縱放。近年來,從司法院大法官到高端疫苗案、超思案再到柯文哲圖利案,司法公正性等爭議層出不窮,甚至近八成五民意認為檢察官辦案受到政治力影響,陳啟昱案勢必繼續重創民眾對司法的信任。 陳啟昱落跑引來諸多疑點,前立委郭正亮就質疑鄭文燦和柯文哲都在抗告之後隔天重開羈押庭,為何陳啟昱要隔三天?立委謝龍介先前已在立法院「神預言」「南部有綠營大咖要跑了」,如今陳啟昱果真落跑了,這要算是謝龍介掌握的情資比檢調司法單位準確,無奈聽者藐藐?或是檢調司法單位失之大意、甚至縱放?無論何者,檢方、院方,甚至法務部長鄭銘謙都難辭其咎。 陳啟昱落跑只是重創司法威信的最新案例,回顧過去八年多,蔡英文總統任內,就不乏以總統之尊踐踏司法的案例。蔡英文在她的首任總統初期即召開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在總結會議中卻強推自己屬意的方案,甚至在表決沒通過時怒嗆與會者「你們在搞什麼?」、「你們打算怎麼辦?」此事絕對是政治力介入司法的負面教材。 二0二0年七月前大法官許玉秀投書媒體,掀出蔡總統在與民間團體互動的場合,「把大法官呂太郎找來。然後當著在場公民團體的面,很嚴厲地把呂太郎喝斥一頓」;在場的民間司改會董事長林永頌也證實,當天蔡英文對呂太郎的「口氣真的很不好」。此事不僅再度暴露蔡總統輕蔑司法的心態,更被抨擊是破壞憲政體制。 儘管蔡英文一再強調司法改革、司法正義,但今年五二0蔡英文卸任之前TVBS、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都顯示,民眾對蔡英文八年總統任內最不滿意的施政就是司法改革。更別說在蔡英文八年總統任內任命了現任的所有大法官,這些綠營眼中的「法界權威」卻幾乎都對特定議題持有特定立場,「巧合」的是這些特定立場卻又與綠營不謀而合,其釋憲結果不引爆爭議也難。 再進一步觀察,民眾不滿意的不僅是司法改革,對於檢察官「政治辦案」也頗有質疑。在柯文哲案爆發後,民眾黨日前公布的民調顯示,百分之五十三點一的民眾對於「檢察官能否公正起訴、避免選擇性辦案」沒有信心;如果質疑民眾黨的民調本身就有政治色彩,去年三月台灣公民人權聯盟籌備處公布的「司法信心民意調查」更顯示,百分之八十四點七認為檢察官辦案會受政治力影響。相較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籌備處的民調,民眾黨的民調還真是「客氣」了! 再以柯文哲圖利案爆發後檢調對特定媒體餵資料而言,儘管北檢屢次宣示偵查不公開,但曾任律師的監委高涌誠卻爆料「檢警調跟媒體確實有『共生關係』」,立委羅智強更直指,過去五年沒有任何檢察官因為違反偵查不公開而遭到起訴,七千兩百五十五件檢討案當中僅十五人遭行政處分。既然如此,高涌誠是否也該以監委身份好好調查一下檢警調的偵查公開與不公開? 陳啟昱落跑後,謝龍介又預言「還有藏鏡人會跑」,外界只能睜大眼睛繼續看。不僅陳啟昱案,包括高端疫苗案、新竹棒球場案、超思案、鄭文燦案、台南議長賄選案等等案件,全台灣也都在睜大眼睛繼續看。

Read MoreRead More

〈社論〉修正財劃法迴力鏢打回民進黨和賴清德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4日審查財劃法部份條文修正草案,民進黨立委賴惠員(左)等人與國民黨籍召委陳玉珍(中)爆發口角。(中央社)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於四日、六日、七日排審《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國民黨、民眾黨已將財劃法修正草案列為本會期優先法案,更力拚在本會期完成三讀。財劃法已二十五年沒有修正,這二十五年來不僅國民黨,民進黨也曾主張修法,賴清德總統更在台南市長、行政院長任內呼籲修法;目前在立院財委會討論的修正草案多達二十二個版本,但獨獨不見行政院版,令人質疑賴政府和民進黨到底有沒修法的基本誠意? 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財政都是推動施政的最主要動力之一;但地方財政大多仰賴中央政府分配、挹注,從首善之都的台北市到離島的金門、連江兩縣,全台灣地方政府都飽受財政不足之苦。反之,中央政府卻掌握分配大權,甚至蔡英文擔任總統時還說過「我(中央)花很多錢是事實,那是因為我錢很多」,富中央、窮地方的中央集錢失衡現象由此可見一斑。 從數據來看可以更加明瞭富中央、窮地方的景況:民國八十八年度中央政府收入淨額占各級政府的比率為百分之六十點一,一一二年度已達百分之七十四點四;尤其是民國一百年直轄市從北高兩市變成五都之後,其他縣市政府分配到的比率更節節下滑,一0三年度還有百分之十點三,一0四年度驟降至百分之七點五,一一二年度更只剩百分之六點六。簡言之,地方越來越仰中央的鼻息,甚至直轄市與其他各縣市之間也互喊分配不公,搶錢大戰成為每年上演的重頭戲。 從稅制的角度來看,為配合民國八十七年精省,原本屬於地方稅的營業稅改為國稅。根據財政部的統計,八十七年度營業稅收入約兩千四百四十億元,占總稅收百分之十七點五;一一二年度營業稅收入約五千七百二十三億元,占總稅收百分之十六點六。簡言之,營業稅從地方撥歸中央,地方政府失去了重要財源,不喊窮都難! 地方政府喊窮不分黨派,「大人穿兒童衫」、「真抱歉,我們就是這麼窮!」都是地方喊窮的呼聲;前者是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時形容台南財政窘況,後者是民國一0一年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率領台南市、嘉義縣、雲林縣、屏東縣、高雄市、宜蘭縣六個綠營執政縣市首長召開記者會的主題。當時他們還呼籲立法院臨時會應將財劃法修正草案列為最優先法案,建立公平分配機制,「才不會再讓如台北市這般的富者炫富,卻讓中南部等縣市貧者越貧」;甚至民國一百年民進黨發言人陳其邁還喊話「財劃法還在立法院等待協商,馬英九不應一再以空頭支票欺騙民眾」。 正因為地方政府喊窮不分黨派,因此修正財劃法的呼聲也始終不斷。民國九十一年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推動修法,雖然三讀通過但遭行政院覆議成功;扁政府、馬政府都提過行政院版財劃法修正草案,但都沒獲得立法院通過。一0六年剛剛就任蔡政府行政院長的賴清德表示「地方縣市首長均認為財劃法早就應該修改,是當務之急」,但後來不了了之。財劃法修正案一拖二十五年,如今再度出現修正契機。 持平而論,修正財劃法複雜度確實甚高,但仍應從淺水區走起,例如將營業稅回歸地方就可能取得共識。只不過,閣揆卓榮泰說現行財劃法是最好的版本,行政院也沒提出修正草案,過去民進黨的呼聲儼然已被當今的民進黨丟進垃圾桶,雙標迴力鏢卻正不斷地打回賴清德和民進黨!

Read MoreRead More

〈社論〉催生媒體議價法,政府未戰先舉白旗?

民眾黨立院黨團日前舉行「新聞有價、公平競爭—催生媒體議價法」公聽會,沉寂兩年的媒體議價法還能重燃生機嗎?(中央社) 民眾黨立院黨團日前舉行「新聞有價、公平競爭—催生媒體議價法」公聽會,讓這個沉寂了兩年的草案又再度浮上檯面。 二0二二年,媒體議價法草案首次提出時曾引起一陣討論,草案目的是要求使用本土新聞媒體內容的大型跨境平台,應提出分潤方式或建立議價機制。雖然立院各黨團的立委都有提出草案版本,卻仍未盡其功。不過,當時行政院就已指定數位發展部為草案的主責機關,讓這個議題雖需進行跨部會討論,但不至於找不到主管機關,在各部會之間被踢來踢去。 媒體議價法的全名是《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由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林照真及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王立達等專家學者共同草擬發起。類似的草案像是澳洲在二0二一年訂定的《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及加拿大二0二三年通過的《線上新聞法》皆然。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且各國新聞媒體的內容觸及廣告市場已受到大型數位平台侵蝕,影響本地新聞及內容產業甚鉅,已經威脅到本土內容產製者的生存危機。 若數位平台與多數新聞媒體可自行完成協商,就不需要藉由此類立法來進行強制仲裁。然而,澳洲是全球第一個立法施行的國家,二0二一年立法完成後,Meta、Google與澳洲媒體多個新聞媒體達成協議,願意支付以三年為一期的費用。但是,今年三月,Meta卻公開表示,未來將不支付此項費用,而這個反應也非常接近Meta在台灣一貫以來的態度:不配合。 二0二二年,媒體議價法草案提出後,由政府及立委協調了三場大型數位平台與台灣數位內容產製方的溝通對話。當時,Meta就已經表示不願配合付費或議價,而Google雖在同年三月宣布成立「台灣新聞數位共榮基金」,但此基金是以「資助新聞媒體進行數位化」為名目,並非針對平台使用新聞內容之付費問題而設置,由此就不難看出兩大平台對此議題的迴避與抗拒。 從兩大平台的立場來看,或許經過其內部的數據與精算及法務評估後,認為以「議價」為名的掏錢方式可能讓平台內的使用者逐漸依此為基礎,開始爭取分潤。平台業者盤算著,就算損失新聞內容的播送,仍有許多非特定的中小業者需要通路曝光跟網路流量,抑或是仍有部分新聞媒體「需要」數位平台上架,到底誰是受惠的一方?可能還說不準。若再加上數位平台每年持續增加的龐大廣告收益,對於新聞媒體要求的強制議價行為,可能就更是能推就推了。 大型跨境數位平台給各國帶來的工作機會與經濟效益雖然可觀,但是在線上數位經濟蓬勃發展的現況下,線下的實體媒體經營者卻是聲嘶力竭,媒體議價法似乎成為本土內容產製業者擊鼓鳴冤的途徑。只是,這鼓擊了兩年,該醒的早就醒了,至於裝睡的,看來是怎麼也叫不醒了。 民眾黨團召開的公聽會結束之後,立委張啟楷說,要在本會期讓此草案三讀通過。相較於拚勁十足的立委態度,在公聽會代表數位部發言回應的政府官員則是顯得退卻,似乎對於其他國家在推動立法過程中面臨的壓力感到無解,認為台灣可能沒有更具優勢的談判能力或基礎,足以跟大型數位平台匹敵。這仗都還沒打,政府的白旗就先準備好了,媒體議價法還能重燃生機嗎?

Read MoreRead More

〈社論〉從劉德華媚共到台灣進行隱形民主政變

華仔再度來台開演唱會,粉絲們早就引頸企盼,豈料卻無端沾惹政治塵埃。(中央社) 日前,港星劉德華在大巨蛋舉行演唱會,正當他的粉絲們嗨翻天之際,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大談華仔「媚共」,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也嗆華仔唱《中國人》、舞台設計「非常非常中國」;另一方面,立法院內朝野對峙形成僵局,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脫口而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台灣進行一場『隱形民主政變』」。這二者看似並不相干,但都反射出民進黨的思維:非我族類就是被中共統戰、就是反民主! 睽違十一年,華仔再度來台開演唱會,粉絲們早就引頸企盼,豈料卻無端沾惹政治塵埃。就王義川說劉德華演唱會的背景「非常非常中國的設計」來看,王義川大概都忘了,他從小到大到現在,每天寫的字都是「非常非常中國」,他每天講的話也是「非常非常中國」。一言以蔽之,王義川說劉德華演唱會的背景「非常非常中國」,就是無聊兼蹭流量吧! 王義川大概也不會知道,聯合國憲章第二十三條現在還規定著,中華民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聯合國憲章制定時,中華民國代表的就是「中國」。其次,就算王義川不承認「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但也改變不了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的規定:中國大陸屬於中華民國領土。甚至,在一九七0年代國際環境劇變之前,以美歐為首的民主國家陣營認定的「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王義川出生於民國六十一年,當時包括美國在內還把中華民國稱為「中國」。 至於王定宇說華仔「媚共」,立刻就被陸委會以華仔「沒有傷害台灣言論,台灣是自由民主社會,尊重、包容言論自由」堵住。王定宇是資深立委,如果擔心中共黨員「滲透」台灣,何不直接要求民進黨政府禁止南投杭州兩湖論壇、台北上海雙城論壇等等中共高幹來台?大陸海協會多的是中共黨員,是不是也乾脆禁止他們來台? 附帶一提,華仔還過一首《馬桶》,如果王義川、王定宇二王擔心聽了華仔的歌、看了華仔的演唱會就會被統戰成「媚共」、「中國人」,那是否也該擔心聽了《馬桶》就會自甘當個馬桶?如果二王真有此疑慮,那他們就乾脆建議民進黨政府把《中國人》和《馬桶》都給禁了吧! 事實上,王定宇、王義川是刻意偷換概念,故意將認同「中國」扭曲為認同「中共」。尤其是,從麟洋配「中國人的驕傲」到林依晨「成都人」,再到現在的劉德華,民進黨操作「中國」、「台灣」認同議題到了無限上綱的程度,看到擦上一點邊的事兒就膝射式地還沒看到影子就開槍。此次王義川固然再度「王膝知」,但王定宇忙不迭地給劉德華扣上「媚共」的帽子,看來似乎是想跟王義川爭奪「王膝知」的「寶座」了! 再看吳思瑤的「隱形民主政變」,且不說過去這八年多來民進黨諸多抹紅、民粹、查水表、政治干預大學自治等等作為,多的是大開民主倒車的案例。舉目望去全球民主國家,不僅反對總預算是民主國家常態,連政黨輪替都是民主常態;甚至,美國不乏總預算卡關而關閉政府的案例,實行內閣制的民主國家更多的是執政黨被倒閣的案例。按照吳思瑤的邏輯,美國等民主國家是不是早就被中共統戰「民主隱形政變」了? 質言之,二王和吳思瑤的想法脈絡非常一致|反對民進黨、非認同民進黨「台灣意識標準」的人就是「中共同路人」,就是「反民主」吧!

Read More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台灣警訊:八四四萬人口消失!

李貴敏 到2070年,台灣人口將從2024年的2340萬驟減至1497萬,消失884萬人。(取自行政院國發會網站) 台灣人口警鐘早已響起,然而面對這場國家級的危機,政府似乎始終束手無策,也只會推諉責任。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最新推估顯示,到二0七0年,台灣人口將從二0二四年的二三四0萬驟減至一四九七萬,消失八八四萬人,這絕不是單純的數字變化,而是撼動台灣社會結構的危機,居然在短短五十年內,台灣將失去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這樣的未來,何止衝擊台灣的經濟,更將帶來社會和政治的全面挑戰。 人口下降對經濟的影響尤為深重。台灣的產業發展多年來依賴穩定的青壯年勞動力支撐,讓生產得以穩步進行。然而,隨著人口急速下降和老齡化加劇,青壯年勞動力逐年萎縮,台灣的勞動市場也面臨空前的缺口。企業為了應對人力成本上升、薪資壓力加大、社會福利支出增長的挑戰,也不得不考慮將投資轉向勞動力更充足的地區。 因此,產業空洞化逐漸顯現,製造業向技術密集型轉型也將成為必然,但是,勞力短缺與高昂成本勢將讓產業根基動搖。即便政府寄望延攬外籍勞工來補足這一缺口,恐怕也是治標不治本,難以真正緩解勞動力的斷層危機。當本地年輕人都無法負擔高昂的生活成本,外來人才更難解決這個逐漸崩解的市場。經濟頹勢勢必如滾雪球般增大,恐怕再難逆轉。 政治上,影響更為深遠。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到二0七0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一半左右。高齡化的加速無可避免地會改變政策資源的配置,政策資源也不得不更加投入老年福祉。只是,隨著人口結構的變遷,年輕世代的需求如無法滿足和資源分配不均,也將導致年輕人背負沉重的稅負與社會壓力。未來,如何在保障老年福祉的同時,兼顧年輕人對未來的需求,將是台灣社會與政府無法迴避的挑戰;而只有實現代際之間的平衡,才能讓不同世代都在台灣找到自己的位置,社會和諧穩定才能長久。 此外,社會層面的衝擊也將更為深刻。畢竟,隨著高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壓力,以及老年人口比例的持續攀升,養老負擔逐漸成為巨石壓頂,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也早已不再適用,正逐步轉向社會和政府。然而,這樣的轉變無法為辛苦一生的老年人提供充份保障,反而進一步加深了年輕人對未來的焦慮。面對高房價、低薪資的現實,年輕人在高負擔的陰影下不敢結婚、不願生育,不婚不生已成一種趨勢。 儘管政府加碼補貼,衛生福利部也投入大量資金增設托育補助,但出生率仍持續走低,政策成效明顯有限。對年輕人而言,生活成本和薪資的落差使生養子女成為一種無法承受的負擔,這種惡性循環讓社會活力不斷流失。 更令人擔憂的是,人口減少使偏鄉地區的年輕人進一步外流,城鄉差距更隨之擴大,資源也向大都市集中,使得偏鄉地區更加凋零;醫療、教育等基礎建設也隨之削弱,惡性循環也讓偏鄉更加蕭條。社會結構變得單一化,家庭規模小型化,核心家庭成為主流,社會氛圍也將失去活力,並進一步削弱年輕人對生育和未來的憧憬。 如今,政府部門看似推出政策應對少子化,但成效寥寥可數。雖然衛福部不斷追加育兒補助,勞動部也試圖吸引外籍勞動力,教育部則投入大量資源減輕年輕家長的教育負擔,但其收效甚微。官員們即便振振有詞地宣稱這些政策正在改善少子化,但事實上這些措施不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權宜之計。今天的預算補貼,明天的出生率依舊低迷不振,將少子化問題簡單歸咎於「年輕人找不到理想對象」,更顯得離譜無知。殊不知,當官員們的風涼話掩蓋了年輕人的真實壓力後,不切實際的政策也淪為毫無意義的表面文章。 現實無情地擺在我們眼前,若不正視人口危機,台灣將陷入無盡的老齡化泥沼,而經濟衰退、社會分裂將成為常態。如今就連美國中情局都注意到台灣人口結構的嚴重性,而預測台灣的生育率將位居全球末端。 而當外界都注意到台灣困境時,我們的政府卻以「理想對象難尋」等藉口掩蓋危機,實在令人擔憂。台灣的未來危在旦夕,政府必須認真檢討現行政策,放棄短視近利及要求特別預算補貼,全力投入建立一套解決人口危機的系統化對策,並從根本上改善年輕人的生活與養育環境。 人口問題的解決不能再靠紙上談兵了!這是一場攸關台灣前途的長期戰役,唯有制定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台灣才有可能在未來半世紀中找到生機,為下一代留下奮鬥的希望。 (作者為金典律師事務所創辦人。本文為優傳媒授權刊登)

Read MoreRead More

〈社論〉民進黨酬庸任命,政府媒體綠上加綠

中央社社長確定由胡婉玲接任,未料消息曝光就有中央社董事辭職。(中央社) 懸缺已久的中央社社長,確定由前民視新聞傳播群副總經理胡婉玲接任,未料消息曝光後就有中央社董事辭職。這不僅曝露媒體的綠化問題日益嚴重,也顯現民進黨延攬媒體人進入政府部門毫無節制,更證明主管機關用人沒有章法。 胡婉玲從事媒體工作三十六年,光是在民視就待了二十七年,一向被視為民視台柱,又有兩個博士學位,堪稱學經歷俱豐,出任中央社社長似乎並不為過。但中央社董事、作家朱宥勳在消息證實後就立即宣布辭職,理由是他對胡婉玲評價頗低、觀感不佳,「不專業」的情況似乎「並不罕見」,認為「中央社值得更專業的社長」。 被視為民視萬年副總的胡婉玲,今年九月自請退休時,坦言「離開,並不是我的選擇」,當時就引發熱議。根據媒體報導,胡婉玲之所以去職,是因為傳出台內對她濫用公務車、收視率沒有提升、霸凌下級,造成同事一一離職頗有意見,且上層對她金錢往來、新聞品味等也有疑慮,董事會才決定讓她走人。 就事論事,胡婉玲固然確有衝勁和熱忱,但她不僅在管理經營方面飽受批評,主持節目和採訪人物的風格也經常遭到詬病;更值得注意的是,她的意識型態十分強烈,這樣一個政治立場鮮明、專業毀譽參半的人,能否勝任理應獨立、超然的國家通訊社社長職務?當然令人擔憂。 尤其是中央社正面臨沉重壓力,每年必須自籌上億營收,但本身供應的社稿質量大不如前,公信力也每況愈下,客戶持續訂購意願越來越低,社長非但要有撥亂反正的能力,更要有籌措財源的本事,除了新聞專業之外,也要兼具業務開拓與管理經營的長才。問題是,胡婉玲在這些方面的表現,一直都並不出色。 平心而論,中央社是由政府捐助成立,政府每年也編列補助款,政府對中央社的人事固然具有掌控權,但任命高層必須重視人選是否恰當?有無能力?可否勝任?而不能只看政治立場是否正確。以胡婉玲為例,不管她學經歷如何,但為什麼爭議不斷、連民間媒體都做不下去被迫請辭的人,一個月後卻要她來主持中央社?這也難怪媒體學者會痛批「找一個此時此刻不適任該職務的人來接社長,實在不知道左右中央社重要人事安排的政府高層,怎麼會識淺與傲慢若此」? 說穿了,民進黨政府只是把政府捐助成立的媒體的高層人事,當成酬庸的工具,只要求政治立場正確,而並不在乎人選能否發揮功能。就像同為財團法人的中央廣播電台,一度就有總台長和副總台長同時懸缺多日,由董事長兼總台長的離譜現象。試想,當局如果真的重視央廣發展,人事安排怎麼會如此荒腔走板? 另外,胡婉玲的人事安排,也反映了媒體人大舉進入黨政機構的趨勢。自從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包括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李問;民進黨發言人韓瑩、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等,都是出身媒體,這固然是因為具有媒體經驗的發言人比較了解媒體需求,但更重要的是,民進黨想要藉由這些口才便給、外型亮麗、衣著時髦、曝光度高的媒體明星吸引更多年輕人。他們未必深入了解政策議題,也無需豐富閱歷,只要照本宣科為民進黨辯護。這種作法能否達成預期效果?固然還要觀察,但也充分反映民進黨當局對於政策的宣傳,比起政策的執行還要重視。

Read More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移除大林路路樹?台南市府宜三思

吳昭明 行道樹不但美化城市,柔化建築的線條,增添空間的色彩,更承載許多人的情感。不意,當下台南竟然有意圖移走行道樹的聲音。 樹與人的關係,試舉幾個例子以說明: 著名小說家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一書曾獲得台灣最佳長篇小說獎。於梨華畢業於台大歷史系,棕櫚樹是台大校園的著名意象,遂以棕櫚做為書名。可見人與樹之間,情感牽繫之深。 台南有鳳凰城的美譽,早年城區多條道路,盛夏開滿鳳凰花。天空染紅的意象,是多少人最深沉的記憶,但都市開發,拭去老台南的共同記憶,也淡了城市之美。為了重建漫天鳳凰花的城市意象,民國八十六年,有鳳凰一千運動,帶頭在市政府廣場種植鳳凰木小樹苗。民國九十五年,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動員近百人在運河南岸種植鳳凰木小樹苗,期待火鳳凰染紅運河的天空與水面。晚近,老樹節促進會、鳳凰花會賡續此一恢宏的構想與期許。 從上述例子,可以瞭解,人與樹之間感情交融。不意,近日,因道路改善工程,竟然出現主張移除行道樹的消息: 爭議的地點位在台南體育公園通往大同路的大林路,大林路原本路寬十二公尺,鄰近大同路的兩百公尺路段,配合眷村改建,拓寬為四十公尺,並栽種五十三棵華盛頓椰子樹,目前林相頗佳。近日竟然有移走椰子樹的主張,理由,起先是影響搭乘公車;接著是影響車輛與路人的安全,甚至有移除華盛頓椰子改種台灣原生種喬木的主張。但,這些主張,思維邏輯是有點問題。 因道路改善工程出現主張移除行道樹的消息,爭議的地點位在台南體育公園通往大同路的大林路。(本報資料照) 砍樹,移樹的爭議,緣起位在快車道的公車車站。解決,最便捷的法是站牌與人行道之間的慢車道,劃設行人優先通行的斑馬線。另一個方案,由於大林路交通流量並不大,這也之所以體育場一帶路段一直維持十二公尺寬的緣由,然則,可考慮將目前大林路行走汽車的四線道改為兩線道。外側車道改為慢車道,並騰出一個公車停車格位,即可解決公車上下車問題,而且不影響汽車通行。至於原來的慢車道,部份擴大為綠島,部份與原來的人行道一併規劃為人行道,部份劃設小轎車停車格位。 至於椰子樹影響公共安全的說辭,難以說服人。設若大林路的椰子樹有公共安全的疑慮,必須移走,然則,校園裡、公園裡的樹木、每一棵行道樹,以及鄰近山林步道的樹木,枝幹都可能折斷、掉落,都可能傾倒,都可能滋生公共安全問題,難道都要移除?還有,總統府的椰子樹更是嚴重的國安問題?上述質疑,在在說明,移樹的說辭並不正確。再則,椰子樹樹幹韌性極強,除非罹病,否則,經得起強風吹拂,生產路上的椰子樹,歷經二次大戰戰火的肆虐,樹幹彈痕累累,但依然屹立、挺拔就是好例子。 可見,無論從美化城市意象,或就護樹的理念言,移除大林路行道樹的主張難以成立。有說,依法行政是公務員最大的魄力,期待台南市政府主管單位睿智的決策。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Read MoreRead More

〈社論〉綠能貪腐抓不完,民進黨跳票跳不停!

剛剛通過的中火燃氣二期環評,前經濟部長王美花承諾每新增建一部燃氣機組、就拆除一部燃煤機組,如今也被賴政府跳票了。(本報資料照) 國營事業台鹽子公司台鹽綠能爆發貪腐弊案,二0二一年一月至今年九月,檢察機關已偵辦了一百三十六件綠能非法弊案,台綠弊案僅是冰山一角。另一方面,蔡政府的綠能政策早已宣告跳票,但接掌政權僅五個多月的賴政府卻又繼續開支票,近日經濟部長郭智輝更打包票答應可以提供輝達一百億度綠電,又被質疑是畫大餅。總結二0一六年五月民進黨執政以來推動的綠能政策,最大特點就在於貪腐抓不完、跳票跳不停。 台綠董事長陳啟昱涉嫌與下游包商勾串詐取台綠十一億元,他的兒子還任職於涉案下游包商;十月二十二日台南地檢署指揮警調搜索台綠總公司,並帶回陳啟昱、前總經理蘇坤煌等人到案。陳啟昱早在二0二一年二月一日就閃辭台綠董事長職務,他在聲明中指出是「考量個人另有生涯規劃」而請辭,如今看來卻是避重就輕。 台綠案看似綠能弊案的冰山一角,但據媒體報導,陳啟昱請辭的背景是,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已派人調查過陳啟昱和台綠的相關案件,認為案情並不單純;蘇貞昌再請經濟部了解狀況,陳啟昱又說不清楚,蘇貞昌震怒要陳啟昱走人。倘若媒體報導屬實,蘇貞昌、經濟部當時為何不移送法辦?是否有包庇之責?陳啟昱請辭到今年十月二十二日檢調搜索的這段期間,是否有證據早被湮滅?監察院、檢調都不應就此船過水無痕。 再進一步探究,台綠弊案的關係圖中赫然又見到前民進黨中執委郭再欽。郭再欽捲入台南市議長賄選案,目前還在二審;郭再欽還捲入力暘光電弊案,南檢於十月十五日約談後以三十萬元交保,但前台南市經發局長陳凱凌因該案遭到起訴;二0二二年十一月十日郭再欽在學甲的公司和市議員謝財旺學甲服務處被開八十八槍,盛傳該案與龐大光電利益有關。如今,郭再欽又被畫入台綠案關係圖中,儘管並沒有證據顯示他在此案中涉及不法,但其中人脈糾葛卻可見一斑。 綠能藏汙納垢抓不完,民進黨的綠能支票也開不停。閣揆卓榮泰開出兩年內讓台電財務狀況好轉的支票,眼見台電已累虧四千三百多億元,發電成本中最便宜的核電又將在明年全部除役,今年到九月底每賣出一度電還倒賠約兩毛錢,真不知卓揆是哪來的底氣誇談台電財務狀況好轉?莫非是在等立法院再通過補撥台電兩千億元? 卓揆又開出二0三0年綠電占比百分之三十的支票,殊不知蔡政府二0二五非核家園中綠電占比百分之二十的支票早已跳票,而今年前八月綠電占比還僅百分之十點五,卓揆是要到哪裡變出那麼多綠電;更何況,郭智輝說台電購電支出大漲的主因是補貼綠電,卓揆開出越高的綠電占比,會不會讓政府要撥補台電的金額越多?或是電價還得再漲?還是台電繼續吸收多出的成本? 郭智輝也開出給輝達一百億度綠電的支票,但去年全台灣發出兩百七十億度綠電,台電買去約百分之九十四,僅約百分之六的十七億度電在市場交易,郭智輝要到哪裡籌出那麼多綠電給輝達?即使郭智輝開的是遠期支票,而且就算郭智輝還真拿得出一百億度綠電給輝達,但台灣其他企業、尤其是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又該怎麼辦? 還別忘了剛剛通過的中火燃氣二期環評,前經濟部長王美花承諾每新增建一部燃氣機組、就拆除一部燃煤機組,如今也被賴政府跳票了。反正民進黨綠電支票繼續開,跳票了就再來掰!

Read MoreRead More

〈社論〉進不了CPTPP別再只拿中共當廉價藉口

CPTPP執委會預定11月下旬在輪值主席國加拿大舉行。今年3月底立法院長韓國瑜(右2)會見加拿大駐台代表倪傑民(左2),爭取加拿大支持台灣加入CPTPP。(中央社) 近年區域經貿整合熱潮方興未艾,當年剛就任總統的蔡英文信誓旦旦地宣示要帶領台灣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以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如今兩任八年過去,台灣非但被RCEP拒於門外,現在恐怕連CPTPP的申請案都遙遙無期,民進黨是否又要推給中共從中作梗就當作沒事? 中共固然是台灣難以加入國際組織及參與跨國經貿活動的關鍵,朝野也都呼籲中共別再打壓台灣,但絕非是唯一問題。民進黨一再以華而不實的空話掩飾無能為台灣爭取參與國際組織或活動,只以僵固的意識形態遂行己意,全然漠視國際及兩岸情勢變化,因此也該被追究政治責任。 CPTPP執委會預定十一月下旬在輪值主席國加拿大討論目前的申請案,包括台灣、中國大陸、厄瓜多、哥斯大黎加、烏拉圭、烏克蘭和印尼等,若能取得所有會員共識,就得以成立工作小組進一步研商談判,算是跨過第一道門檻。各國普遍質疑中國大陸無法符合CPTPP高標準,且中共當局與部份會員國的友好關係,確實是造成台灣申請案屢遭挫敗的關鍵,但不該是民進黨卸責的藉口。 國人想知道,當台灣在創立被排除在外時,為何當時蔡政府沒有全力尋求搶先遞出申請案的機會?反而是等到英國在二0二一年二月提交申請書,蔡政府才驚覺最佳時機點已過,甚至比大陸還晚了六天提出申請。回顧過往,民進黨忙著批判大陸沒有資格加入CPTPP,並以糊弄國人的手段,辯稱開放日本核食進口有利台灣加入,就是不敢面對自己誤判國際情勢的嚴重錯誤。結果可想而知:三年過去還是一事無成! 民進黨往往誇大各國對台灣的支持,卻刻意迴避國際現實的阻撓,若說沒有其政治盤算,實在令人難以相信。姑且不論大陸是否在扯台灣後腿,光是台灣至今仍禁止兩千五百多項大陸產品進口,就讓其他經濟體懷疑台灣的貿易壁壘;遑論中國大陸已是多個東協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其影響力遠非台灣所能比擬。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指出,今年應是我國入會的關鍵年,推測其原因除了加國政府多次發聲力挺台灣,也能利用這次擔任輪值主席國的機會,在背後為台灣大力推一把!經貿辦強調,台灣過去幾年與CPTPP各成員國溝通交流,也屢屢獲得對方正面回應,為取得全體會員國的共識奠定有利條件,希望能排除中共阻撓等無法控制的因素,讓台灣順利跨進CPTPP的大門。 台灣是出口導向經濟體,根本擺脫不了國際經貿體系的制約。為彌補台灣礙於兩岸關係而未能參與大型區域經貿整合,台灣也應爭取洽簽雙邊經貿協定,以擴大市場。如果十一月的CPTPP執委會處理台灣申請案能有突破性進展,對台灣拓展經貿網絡和提升自由貿易協定涵蓋率,必然有絕對的助益;更期望對岸以兩岸和睦為念,不要惡意阻撓,否則不僅對增加彼此互信、降低誤判毫無幫助,更恐加深兩岸敵意螺旋。 「誠實是最好的政策」本該是政府面對問題以及為政策辯護的最佳原則,但民進黨卻誇大自己能力,凡事皆以掌握執政為目標,就是不願務實檢討自己眼高手低的惡習。賴政府應該正視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困局,不能只拿中共打壓台灣當作廉價藉口,全然迴避自己應承擔的責任。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