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成人平均4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但僅有半數患者血壓獲得良好控制,醫師表示,血壓若無法穩定,恐導致心血管疾病、腎病變,甚至死亡。惟血壓控制除了藥物,目前也有導管治療,可助穩定控制。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指出,高血壓衛教觀念推廣多年,即使近7成患者皆了解自身有高血壓問題,但平均控制率不到5成,代表血壓控制大有進步空間。
同時,按時服藥是血壓控制不可或缺的一環,但部分患者在藥物治療上,會面臨包含:服藥順從度、藥物副作用、體重過重或頑固型高血壓等困境。
除了傳統藥物治療,王宗道表示,高血壓導管治療能幫助患者穩定控制血壓,主要機轉是透過導管手術,透過腎臟動脈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
高血壓導管治療除了頑固型高血壓患者外,也適用於已併發器官受損者;用藥服從性差;服藥有副作用;次發性高血壓治療血壓仍不可控制患者。據目前臨床經驗,高血壓導管治療的療程僅1-1.5小時,且因為是微創治療,不需擔心傷口問題,隔天即可出院。
王宗道表示,依據今年美國心臟學院年會發布的最新大型臨床研究顯示,在受試者沒有服用降血壓藥物狀況下,高血壓導管治療可使患者於診間血壓平均下降9.2毫米汞柱;且控壓效果不會像藥物有被代謝的問題,能全天穩定患者血壓。
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表示,由於藥物在體內會被代謝,使藥效較難維持24小時的問題,而導管治療則可以克服這樣的問題。
據歐洲高血壓治療指引,患者診間血壓只要降低約10毫米汞柱,即可降低20%心血管疾病發生率、30%中風發生率與40%的心衰竭的發生率,提升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