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央銀行總裁拉加德表示,今年第三季歐元區的經濟成長仍然強勁。(路透,資料照)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認為這波通膨是短期現象。(路透,資料照)
記者彭志平∕綜合報導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是個無底洞,沒人說得準到底什麼時候可以擺脫這個威脅;而自去年起全球主要經濟體為了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紛紛採取許多因應措施,量化寬鬆(QE)就是一個熱門選項。只不過,QE就像蕭何一樣,既能成事,也能敗事,美國和歐元區都面臨越來越重的通膨壓力。如此的情況是否會讓歐美加速QE退場?QE退場又會帶來哪些影響?這些問題勢必牽動全球經濟。
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是指物價在一定期間之內持續以相當的程度上漲,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而言,許多經濟體將「相當程度」設定在百分之二,但也依據本身情況,對「一定期間」、「相當程度」設定不同標準。至於通膨的成因,大致可分為成本推動與需求拉動兩大類。通膨的重要性在於,政策若能維持適當物價成長水準,不但可以維持人民的購買力,還可以降低資源配置的扭曲,進而推動經濟持續成長。
負利率不夠看 QE大行其道
過去當一個經濟體面臨經濟不振時,貨幣政策通常會以降低利率的方式,導引消費與投資增加;但是當利率低到不行的時候,恐將衍生「流動性陷阱」的麻煩,也就是無論貨幣供給再增加多少,利率都無法再低了;一旦到了這個程度,貨幣政策即宣告失效。一九九0年代日本陷入經濟衰退困境,利率一再下跌,到二000年左右,名目利率已降到零而陷入「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效果就遭到質疑。
不僅日本降利率降到實質負利率(CPI增幅高於名目利率),歐元區也於二0一四年開始實施負利率,向銀行借錢不但不用付利息給銀行,銀行還倒貼利息給借款人。歐元區的這招雖然刺激了經濟,但也留下後遺症,主要包括鈍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以及貨幣市場運作機制;現象包括消費仍然低迷,未能提振有效需求。
二00八年從美國掀起全球金融海嘯,當時美國利率探底到距離零已不遠,因此放棄降低利率的傳統貨幣政策,改由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即中央銀行)大量購入債券方式釋出貨幣,這種非傳統貨幣政策手段即是所謂的QE,歐元區也跟隨美國腳步採行QE。但是,如同負利率一般,QE實施久了也會到達極限,副作用也會跟著出籠。
停滯性通膨 美國恐嘗苦果?
在疫情衝擊之下,美國再度端出QE猛藥,今年上半年面臨的情況是,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率達百分之六點五,但CPI年增率也飆到百分之五點四,於是美國聯準會開始討論「縮表」:把原先買進來的債券賣出去以緊縮貨幣。但是,才到七月,美國經濟學家就開始擔心會發生停滯性通膨:經濟成長趨緩,甚至停頓,但物價持續升高。
九月初,美國的各項經濟報告及預測顯示,非農業就業新增人數遠低於學者和市場預期,但勞工薪資的成長幅度卻又大幅高於預期。日前彭博公布一項最新調查,經濟學家對第三、四季美國GDP成長率已見下修。另一方面,三月起美國CPI年增率就已連續破二,六、七兩個月更超過百分之五。
如同經濟學中的諺語:「十個經濟學家有十一個意見」,對經濟現象的看法總是分歧的。對於美國物價上漲情況,聯準會主席鮑爾並不使用「停滯性通膨」這個名詞,而且強調目前的物價飆漲只是短期現象;但是,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卻不作如是想,他在接受彭博訪問時,吐槽鮑爾誤判情勢,「通膨風險比鮑爾所認知的還大」。美國到底會不會真的發生停滯性通膨,目前言人人殊,只能繼續看下去。
歐元區CPI增幅 十年新高
另一方面,同樣採行QE的歐元區,狀況雖然看來比美國好,但也面臨通膨問題。從GDP的角度來看,儘管九月經濟景氣指數已是連續第四個月下滑,顯示成長腳步已經放慢,但日前歐洲中央銀行(ECB)總裁拉加德仍然表示,今年第三季歐元區的經濟成長仍然強勁,預計年底前經濟活動就會回到疫情前的水準,ECD還調高今年歐元區的GDP成長率。
但是ECB也上修了物價上漲的預測值,原因在於歐元區十九國八月份的CPI年增率達到百分之三,不僅高於市場預期,更寫下二0一一年十一月之後的新高點。七月歐元區的CPI年增率是百分之二點二,超過ECB設定的百分之二的目標,而上一次突破百分之二已是二0一八年十月的事情了。
雖然ECB認為這波物價上漲是短期現象,但也有ECB官員認為應開始討論縮減寬鬆規模的問題。其實,今年七月國際貨幣基金(IMF)就已擔心通膨山雨欲來,七月初先是警告美國正在出現物價持續上漲的風險,七月二十七日再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通膨的風險可能會延續更久,並且建議各國央行採取未雨綢繆的措施。IMF雖然如此建議,但各國怎麼做?IMF也只能當個旁觀者吧!
國際油價這一年半來幾乎漲了三倍。圖為油田開採情形。(路透,資料照)
大宗商品猛漲 台灣恐受波及
話說回來,這波全球物價上漲,主因之一在於大宗商品價格推動。以包含十九種商品價格的美國CRB指數觀察,去年四月跌到谷底,但之後就節節高升,呈現翻倍走勢。再以動見觀瞻的國際油價觀察,這一年半來幾乎漲了三倍。大宗商品價格漲成這樣,當然加深通膨疑慮。
更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會發生這波通膨陰霾?主要有三個因素,其一:經濟復甦帶來對原物料的需求;其二:大宗物資商品價格上揚,推升生產成本;其三:QE拖不了干係。今年以來台灣CPI年增率已三度超過百分之二、反映生產成本的躉售物價指數(WPI)一至八月平均年增率為百分之七點四三,是不是也該擔心通膨問題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