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緩 新制預計下月上路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疫情趨緩,隨著大眾運輸口罩鬆綁,何時改類、疫情指揮中心退場時程等備受關注。衛福部長薛瑞元19日表示,與原先規劃時間不會差太多,新制大概會在5月上路。 薛瑞元19日列席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對「後疫情時期如何持續推動落實醫院與基層合作均衡發展的分級醫療制度」規劃及具體作為、「偏鄉離島地區醫療現況」、「急重罕病病友與病友家庭之支持協助及關懷現況」、「台灣如何拓展公衛醫療國際參與力」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近期隨著日本、美國規劃COVID-19疫情降級,薛瑞元表示,COVID-19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四類,將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解編、降級.將交由行政院宣布,還沒定案前,不方便提前透露。 他指出,現在已經是時程最後確認階段,由於上路時間還需要與是否遇到人群活動造成疫情波動互相參考,「應與原先規劃時間不會差太多,大概會在5月」,預估近期會先公布專責病房退場。

Read More

逆子殺母自稱國父 判18年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四十歲陳姓男子曾患精神疾病,去年四月一日向母討零用金未果,竟持水果刀砍殺母親五十刀致死;姊姊隔天聯絡不上人,通知鎖匠開門,才知母親已死。陳落網時胡言亂語,自稱「國父」,還宣稱死者不是自己母親;一審認定陳有精神疾病,依殺人罪,判刑十八年,令入醫療相當處所,監護五年;二審十九日宣判,駁回上訴,維持十八年,可上訴三審。 一審去年審理時,經精神鑑定,認定陳男有情感性精神病、雙相情緒障礙症等狀況,犯行時受到精神病影響,依殺人罪判刑十八年;因陳執刑完畢後,有極高可能再犯,另宣告執刑完畢後,令入醫療等相當處所監護五年。 檢警調查,陳姓男子過去患有雙向情緒障礙症就醫,與六十二歲母親同住在台中市太平區的大樓內,陳母每週給陳一千元零用金。去年四月一日晚間,陳男因對母親不給零用錢心生怨懟,先持廚房水果刀,坐在客廳內等候,陳母於烹煮冷凍水餃時,陳男拿出水果刀刺殺母親,造成多處銳器傷,隨後朝母親下顎刺入,陳母抵抗,陳再持刀再刺母胸、背、頸六刀,陳母因心臟、肺臟破裂倒地,陳不甘休,連續持刀往母頸、上背刺三十二刀,一共刺了五十刀。 陳男犯後沒報警,反將凶刀丟進洗碗槽清洗,另將身上血跡洗清後,跑回臥室睡覺,任由母親倒臥在餐桌旁的血泊中。

Read More

虐打2歲女齒痕滿身 父口不留情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高雄市張姓男子因情緒控管不當,四年前多次對年僅二歲的女兒動手虐打,還動口把女兒全身咬出十四處齒痕,二審認為張男涉犯妨害幼童發育罪改判八月,最高法院駁回張男上訴,全案定讞,必須入監服刑。 一0八年四月間,民眾發現張姓女童全身傷痕,通報疑似受虐,社會局調查發現,女童臉、背、四肢有多處新、舊咬痕及瘀傷,立即報警處理。 警方傳喚其父母到案,張男坦承動手,表示是因女兒愛哭鬧,才會拿「不求人」管教小孩。檢警調查後,依妨害幼童發育罪嫌起訴。 高雄地院採簡易程序審理時,張男坦承犯行,審酌他犯後態度尚可,依成年人故意對兒童犯傷害罪,判刑六月、可易科罰金。檢方不服,認為量刑過輕,提出上訴。 高雄地院指出,張男與女童被帶到派出所時,女童眼神呆滯,沒有情緒起伏,且被安置初期,對成年男性出現畏懼及閃避行為,認定她遭父親長期施虐、致身心受創,撤銷簡易判決,改依妨害幼童發育罪判刑八月。 二審高雄高分院認為,女童僅二歲,亟需父母關愛,張男僅因個人情緒不佳,持續凌虐女兒,致其全身受到瘀傷與咬痕,駁回上訴。

Read More

傷亡規模罕見 北京長峰醫院大火 逾29死

北京長峰醫院十八日發生火災,有人被迫爬出大樓,順著水管往下爬跳下來逃生。(路透)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大陸北京長峰醫院十八日發生火災,十九日死亡人數來到二十九人。火災發生時不少醫院內的人都被迫爬出大樓逃生。通報指出,事故原因是醫院內部施工作業造成,並決定刑拘該院院長、副院長、施工公司負責人等十二人。 北京長峰醫院十八日中午發生火災,院內濃煙猛烈,不少人被迫爬出大樓外逃生。發生火災的醫院東樓五樓燒毀嚴重,天花板與牆體燒穿發黑,部分房門都被燒毀,焚燒痕跡嚴重。 起火樓棟的五樓以上入住者主要是老年病、臨終關懷一類的病人,多數腳部不便,火災發生時不易逃生。現場醫務人員稱,傷員的病情大多是吸入了濃煙所致,燒傷患者相對較少。 一名護工表示,當時火一下子就燒過來,惟有順著水管往下爬,直接跳下來才能保命。 長峰醫院院長吳儆表示,傷者已經根據市、區級衛健委的要求轉移到周邊的公立醫院,也有部分就地安置在長峰醫院的其他樓宇。他稱,火災整體規模不大,只是一棟樓局部的「小火苗」。 根據一名親歷火災的患者指出,火災發生後沒有聽到火災警鈴,也沒有聽到煙霧報警噴淋系統的聲響,但有醫護人員來到病房通知立即疏散,「逃生途中看到走廊,到處都是濃煙,但沒有看見明火」。 有家屬是在火災通報發出後,才知道消息;家屬打給醫院,但「電話那頭的醫院領導提供不了死亡名單,他的回覆和工作人員相同:登記資訊,再上報詢問」。家屬只能繼續等待,撥打各種電話。 右安門醫院也是接受轉運病人的醫院之一。急診科的醫生表示,當天下午來了三十多名病人,許多病人一開始都是「無名氏」,後來慢慢明確身分。截至十九日零時,該院還有兩個「無名氏」患者,另有一名「無名氏」在太平間裡等待認領。

Read More

電刺激神經肌肉再生 成醫薛元毓獲獎

醫師薛元毓以「周邊神經肌肉再生電刺激植入治療應用系統開發」,增進神經肌肉系統再生與功能恢復,獲國家新創獎。(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薛元毓以「周邊神經肌肉再生電刺激植入治療應用系統開發」,增進神經肌肉系統的再生與功能恢復,獲第19屆國家新創獎。他說,手腳周邊神經受損主要源自於外傷,治療後恢復效果常不盡理想,受損後造成的肌肉萎縮及功能缺失,造成社會極大經濟負擔,周邊神經的電刺激,目前被認為在周邊神經功能的恢復具有很大的潛力與希望。 薛元毓說,神經受損每年在美國大約導致1500億美元的醫療保健費用,影響約2000萬美國人,估計造成1800億美元的社會經濟損失。即便在顯微手術發達的現今,臨床上亦缺乏有效促進神經肌肉接合處再生的方法。傳統應用於周邊神經損傷的電刺激治療,是經皮電刺激骨骼肌的物理治療,有抑制疼痛、預防肌肉萎縮等功能,再生效果僅停留在手術中短暫的刺激,臨床效果有限。植入式生物電子裝置,則多應用於中樞神經疾病,如治療癲癇、帕金森氏症、脊神經損傷等,主要用途為抑制肌肉收縮或減緩疼痛,臨床上較少應用於周邊神經損傷。 薛元毓團隊發現,對受傷神經遠端持續1週的電刺激,短期能減緩神經肌肉接合處的退化及肌肉萎縮,長期則會促進神經肌肉接合處的再生及肌肉功能恢復。免疫螢光染色下也發現,電刺激可有效促進神經肌肉接合處的再生,此研究結果於2020年刊登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基於上述研究基礎,薛元毓醫師團隊進一步致力研發植入式電子裝置,核心技術為整合新穎之生物電子技術,開發體積小、植入式電刺激裝置,以增進神經肌肉系統的再生與功能恢復。同時進一步優化電刺激模組參數,已在動物實驗驗證臨床前療效及安全性,也提出美國專利臨時案申請,並獲台灣國家新創獎肯定。

Read More

忽略手部關節痛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醫師林峻宇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最重要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公關提供) 無法擰毛巾、打字才就醫 生物製劑治療改善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3歲上班族梁小姐手部關節出現僵硬微痛,以為小病未放心上;後來愈來愈嚴重,連轉門鎖、擰毛巾都痛,也無法正常打字,就醫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以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數個月,症狀未顯著改善;經申請生物製劑,病情大幅改善,關節活動度明顯輕鬆許多,可以正常工作及做家事,類風濕因子數值也恢復正常。 高雄暨屏東榮總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峻宇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系統異常而攻擊自身細胞,尤其是關節處進而導致發炎產生。症狀通常從手部關節(如手指、手腕)開始出現,且多為對稱性的發炎,蔓延至全身關節;若不積極治療可能導致關節腫痛、損壞,甚至變形、活動度受限。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有超過10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女性,男女比約為1:3。 林峻宇表示,在治療方面,第一線會以免疫調節劑(或免疫抑制劑)控制體內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減緩免疫系統對關節部位的攻擊;也會配合患者的疼痛情況,使用消炎止痛藥物或短期低劑量類固醇改善發炎。若第一線藥物治療使用3~6個月未有改善,會進一步評估使用生物製劑介入治療。 相較傳統藥物治療,生物製劑的作用較為精確,能針對造成發炎的細胞激素進行中和抑制發炎,減少疼痛、腫脹,減輕關節破壞,恢復患者關節功能。 林峻宇表示,現在的生物製劑有口服藥物、皮下注射、靜脈注射等方式。醫師會針對患者發炎情況及身體狀況評估適合的治療方式。此外,多數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為女性,若有備孕計畫,或是孕期間需要持續治療,目前也有懷孕全期都能使用且無需停藥的生物製劑。 林峻宇提醒,如果民眾發現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睡醒時晨間僵硬超過1小時,活動30分鐘以上才能緩解,並出現開門鎖、擰毛巾、騎車轉油門等動作時有困難,症狀持續2~3週,就該尋求風濕免疫科診斷評估。

Read More

脊椎狹窄壓迫神經 複合式手術甩痠痛

脊椎狹窄壓迫神經,醫師用微創腰椎顯微手術治療失血量少,傷口小、快速恢復健康。(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70歲高姓老翁因年輕時從事重複彎腰負重的工作,導致脊椎過度負荷,脊椎退化造成腰痠背痛,痠麻脹痛感延伸至臀部及大腿,站立走路不到2分鐘就感到下肢無力,連上廁所、洗澡都有困難,久治不癒,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檢查確診為脊椎狹窄壓迫神經所致,經微創腰椎顯微手術治療,運用最新複合式手術室與導航系統,術後隔天即能下床活動,疼痛問題完全緩解,且術後追蹤狀況良好,恢復正常生活,亦可從事喜歡的登山健行活動。 嘉義基督教醫院外科部主任孫瑞明表示,在複合式手術室中的多軸式3D攝影導航定位及微創手術技術,協助醫師在手術過程中做出精準即時性的判斷,大大提升脊椎手術的安全性及成功率。術前先做精準定位掃描,手術中進行第二次的確認評估,完成手術時,再做最後掃描確認,降低手術過程中病患需反覆進出開刀房與影像檢查的感染風險,加上病人失血量少,傷口小、快速恢復健康。並於導航系統的協助下,不僅大幅度縮短手術時間約2~3小時,也大大提升手術的安全性。

Read More

〈中華文薈〉打開意象的邊界 ──詩與畫的跨界共舞

■李進文 李進文簡介 李進文,一九六五年生,臺灣高雄人,曾任遠足文化、臺灣商務印書館、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明日工作室副總經理,媒體記者等。著有《奔蜂志》、《野想到》、《微意思》、《更悲觀更要》、《靜到突然》、《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等多部詩集和散文集,另有跨域著作美術詩集《詩與藝的邂逅》、動畫童詩繪本《字然課》等。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文化部數位金鼎獎等。 奔蜂志書封 A. 《奔蜂志》是我的新詩集。 記得今年三月中旬,我到金門參加「豆梨季」文學活動,看到春天裡滿樹雪白的豆梨花,它是金門的原生種,早先活在艱苦的淺山丘陵和花崗片麻岩間,豆梨有硬骨,甚至枝條具刺,但開出的花卻柔美有情懷。 我是來講一堂「詩想課」,距離上次到金門已經十年,這十年間我寫了什麼詩?站在豆梨繖形花叢下,清香撫觸心靈,一瞬間覺得好像此刻才是真正的詩──想起我寫過的句子:「每天只有幾個字的進度,如果寫的是人生,這樣的速度太快了;我放慢,再慢,只保留寫的姿勢,騙過人生。」 十年間,我持續練習著詩的「自由體」(這也算是豆梨般的硬骨?),從《微意思》、《野想到》,抵達《奔蜂志》。然而《奔蜂志》卻是我第一次以自由體結合自己的畫作,透過詩與畫兩相互動,或拮抗,或敦睦,甚至共舞,做了跨域的嘗試。 自由體不固定形式、不馴於體例和現實,本身即充滿意象和縫隙,當其語字與繪畫即時對話,便能創造更多象徵與歧義,勾引想像力逸軌、切換或轉換視角。 試著打開意象的邊界,擴充詩;試著將不同的形式、觀念、感情融為一個綜合體,一座詩的小宇宙。 然而,詩必須讀者欣然介入才會產生意義和意思,否則詩只不過是詩人自以為是的文本罷了。 看到成書,美編以意匠精神,極厚工地採用了三種紙材裝幀於一冊,以搭配書中的三卷主題;而外觀則以一隻奔蜂(小土蜂)拉開書衣,預示展讀詩句的啟幕。 我對詩、對畫的想法,大抵於書中的「自序」述說了。全書的詩,或長或短,計約181首、彩畫約51幅。 創作多年,從年輕時的第一本詩集《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到中年的《奔蜂志》,對詩的藝術要保有「玩心」,得經常更新自己,「玩」有深意、有風險、有妙趣,亦有詩畫同步進行時的精力疲累,但總算完成我以前沒做過的事。   B. 近日,登入ChatGPT,跟AI聊天,亦聊詩。 我粗淺的體會是,ChatGPT輸出的價值,取決於輸入的價值。換言之,重點在於你怎麼輸入「提問」,尤其是進一步、再進一步「追問」,它就是一整個在等你「輸入」提問和追問,透過你給它更正確的知識指引,以壯大和精準它的數據庫運算,讓它的「輸出」愈來愈智慧。 如果ChatGPT是未來的前奏,那麼,即將到來的是影子,還是現實?(而詩在AI時代的未來會怎樣呢?)總之,提問和追問這個「動作」和「過程」才是詩。因為你的結果(或詩的成品)都是取決於你前面的動作和過程。 提問和追問,不是亂問,必須具備知識(價值),就像寫詩不能只依賴情緒和靈感。知識是重要的,比方說,你對ChatGPT提問,要它提供你製作一本詩集封面的顏色建議,這時你下的指令(任務)說是要《延禧攻略》裡那種莫蘭迪色,你得到的回答會有點浮泛,但如果你有Pantone色票和紙材的知識,那麼你的提問和追問會得到更精準的結果。 提問和追問的過程,是詩的核心,無論是對自我、對他者、對世間種種的提問──這是想像力和技藝的考驗。詩到後來,知識才是情感的基底。 寫詩,就是一種透過不斷地提問和追問的過程。辛波絲卡認為:詩人──真正的詩人──也必須不斷地說:「我不知道。」 因為「我不知道」,所以必須像個小學生一樣再三地舉手提問。詩不提供答案,而是一次一次的寫詩,等同一次一次的提問,然後一層一層的自我了解(這時潛意識和知識庫也會像AI自我壯大),於是就一步一步變得透澈、敏銳、體諒,這是進步。風格並非一下子樹立的,而是透過一次一次進步得來的。 我在詩裡、畫裡,通常「輸入」的是提問或追問,而不是答案。 即便「答案」也不全然可信,「答案」在這個時代只是資訊的「元素」,提供我們分析、判斷、整合與歸納,以及進一步的思考。記得周夢蝶以前在信上寫過幾行字給我,他說:「大踏著步向前走,不要問路;偶爾問問也可以,不要相信他們。」詩人是寓言者也是懷疑者。你可以「問」,但要對答案存疑,包括現在和未來AI的回答。 大踏著步向前走,意即「去做了再說吧!」如同葉慈所言:「詩是一種勞動、一種技藝。」(換言之:就是透過反覆練習再練習而找到自己的聲音。)去做了再說!──不就是詩的實驗精神和先鋒性?不管做錯或做對,做了就會「發現」和「發生」一些什麼!人生就是透過「去做些什麼」而有所改善。這本詩集就是這樣,作畫和寫詩,不是先想好,而是直接去勞動再說! 對於繪畫,我本意是為了詩。自知青澀,不成風格,木心說「風格」是:「敏於受影響,烈於展個性。」現階段是「敏於受影響」吧?但其中都有我的詩想和心意,也許未來能一步一步「烈於展個性」,而抵達風格。 《奔蜂志》約32開,是比較小的開本,兩公分厚,算扎實,但方便攜帶,身為作者當然渴望這冊詩集被翻動,在AI來臨時,再次感受一下詩句的體溫、心的觸覺、生活的暗香。 火光每小時  不斷更新 不哭,因為眼淚也困住; 不笑,因為靈魂也嗆到。 第十日再撞上煙硝, 火光每小時不斷更新。 血咬傷的霧 忽藍忽黃,瀰漫天空海洋與麥田。 遠方和遠方 他們和他們正在注視屍體, 而砲彈構思長句, 在近距離。 當心,當心亂飛的訊息 也是戰機, 在每座城市上空。 天氣預報:極寒、有雪、零下四度, 有時死亡隊伍拖長了雨; 衣物抱緊身體,身體抱緊武器 取暖,當北極強冷空氣來襲。 通訊問說還有什麼不可或缺? 「距離幸福有點遠, 請寄給我們一個終點。」 穿上槍聲的腳, 以死亡宣示生命。 抓緊天涯的手, 以殉難滋長幼苗。 囊括鐘聲的耳, 以拱形教堂承接殘骸。 地圖,苦難的筆錄。 再也受不了屬於誰的 土地,只想獨自成長。 寧願白天吃自己的苦, 夜晚安睡神的洞穴, 在水彩旁建築自己的童話, 在每個安靜的日常 聽母親說話, 聽孩子為了成長、聽落葉 為了分離而哭, 不哭, 眼淚無法冰釋嚴冬; 不笑, 為了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一句 誓言一個吻。 小睡 舊事已過,路在另一端開朗。動身前往。讓春天與橘子碰面吧、讓風路過桑葚時一陣心跳吧。夜騎著星星遠去,去改變自以為嚮往的東西。口罩的後面會不會也住著滿月呢?光一直在那裡,若覺得黑,世界只是想要小睡。 靜靜的 開墾一座花園在聽覺,養一枚月亮和一顆太陽駐守雙耳垂,監督雜音。 唇語是蝶,心跳乃蜂,在聽覺的花園裡幫忙授粉;若有風,授粉儀式就隨風高興,但一切要靜。 靜靜的花園,靜靜的聽覺。這時慢跑而來的肥水咂舌,覺得悲秋是甜的。 形狀 很多東西 沒綁好,例如: 雨絲沒綁好天意, 月光沒綁好深井, 細脖子沒綁好樹, 鞋帶沒綁好一條死路,因此 人間發生各種事故。 很多東西的形狀不固定, 會變形、隱形, 會消磨、鏽蝕、幻滅,所以 難綁, 永恆沒辦法綁他們, (永恆這種東西又太固定 成不了氣候。) 你怎麼會因為你不成形狀 而憂傷呢? 一粒沙 和一個世界, 據說死後形狀一模一樣, 一樣難綁,因為 終究虛無。 你怎麼會以為你必須活成別人 眼中的形狀才能抵抗歲月? 你怎麼會用你的形狀 解釋你的存在? 你怎麼會相信有色的眼睛? 今天夕陽的形狀 是野獸。 昨天野獸的形狀 是你的哀愁。 明天或未來一切的形狀 擠過頻寬 回到光。 花心 「朝顏,一朵深淵色。」~與謝蕪村 窗口與風景聊著花,聽起來像剛出爐的悄悄話。 花在意被議論,更在意不被議論;花相邀怒放,凋謝則需要獨自處理。 詩與麵包 詩與麵包 是一樣的, 就像麵粉必經反覆地 揉、捶、擀、壓, 必須忍耐, 而且心有所愛。 水,必須與食材協商, 比例精準,就像 比喻,要恰恰好。 糖或鹽, 被派去伏擊味蕾, 為革新 一首詩在舌尖 的風味。 發粉,是善於守候的, 不知道它靜置時 想起什麼句子? 所有的製作, 亦應是節奏。 麵包最重要的是溫暖, 詩也是, 而非添加了什麼。 其實是不一樣的, 麵包更勝於詩。 疫病時, 需要每天把自己過得 像剛出爐。 正向 有時幸福不在, 又隨風而來。 有時覺得空白, 是你忘了空白寬容一切色彩。 每當你在夢中發呆, 就會釀成愛。 歲月不重來, 除了年年我們春暖花開。

Read More

促進青少年就業 勞工局將舉辦「2023台南高中職人才就業x職業探索博覽會」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為促進青少年就業,市府勞工局十九日邀集台南各高中職學校座談,說明青少年打工或尋職應注意的勞動權益與職安事項,五月六日並將在台南高工舉辦「2023台南高中職人才就業x職業探索博覽會」活動,當天有徵才還有工作坊講座,提供多元職涯選擇。 勞工局長王鑫基表示,市府重視青年就業問題,辦理各種職訓、就業諮詢等服務,也為青年量身訂做推出各項就業服務措施。 為鼓勵青年獲得實體面試經驗,與大專院校合辦多場徵才活動及就業博覽會,今年更與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合作,主動走入高中職校;五月六日將在台南高工舉辦「2023台南高中職人才就業x職業探索博覽會」活動,讓就業服務從校園紮根,提供高中職學子更多元的職涯就業選擇。 活動當天安排徵才,並開辦工作坊講座,對職涯發展提供不同思維及規劃,還有職災和勞基法等法令諮詢服務,讓青少年建立入職安、工時,休假等勞動權益概念。 職訓就服中心表示,為協助青年尋職就業,提供青年專人個別化就業服務,去年共辦理超過四百場徵才活動,今年將提供團體式自我探索就業營隊及工作坊,讓青年能透過同儕相互激勵及講師引導,找到自我發展方向。

Read More

林伯豐:台應釋善意 維持ECFA

記者王超群、康子仁∕台北報導 中國對台灣貿易壁壘調查,外界猜測可能影響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存續,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台灣應釋出善意與大陸溝通,並維持ECFA以及惠台措施,他並具體建議重新檢討二0二五年能源配比,保留核能為基載電力並確保供水穩定。 三三會十九日舉行四月份例會,針對中國商務部將就台灣兩千四百多項商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涵蓋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林伯豐會前受訪表示,WTO是世界性組織,會員需要遵守相關規定,台灣和大陸洽商是必然過程。 至於大陸貿易壁壘調查是否會牽連ECFA進而中斷,林伯豐表示,台灣對大陸應該有善意的表現,爭取享有優惠措施,特別是維持ECFA存續,希望政府善意發揮和大陸溝通管道。 三三會名譽理事長許勝雄則認為,兩岸經貿關係必須遵守國際規範,任何一方需要調整就調整。 林伯豐指出,面對大陸生產成本和效率競爭,台灣遇競爭力不足時,政府應該找出因應對策,制定包含稅費、水電供應等措施,也給予人才培育的補助,另應減免營所稅、營業稅以及貨物稅等,協助台商在台灣製造和生產力。 林伯豐具體建議蔡政府,重新檢討二0二五年能源配比,保留核能為基載電力以及確保供水穩定。此外,移工政策應同步鬆綁,建議從四成提高至四成五,並且修正就業服務法第五十二條第四項規定,延長外籍移工在台工作年限,從十二年延長到至少十四年。 林伯豐也認為,應公開全台工業用地閒置情形,建立原價買回閒置用地機制,輔導民間閒置土地、公有土地等優惠釋出,確保產業土地取得與開發。據他所知,陸委會已經在規劃,預計六、七月會有新進展。 三三會將於五月訪問中國,規劃拜訪江蘇昆山、南京等,主要拜會江蘇省等地方政府機構和台商協會,爭取台商在大陸的發展權利,並討論對台商的獎勵措施和優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