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輸液預估將短缺到10月,食藥署25日指出,國外專案進口部分,這週將再到貨約36萬瓶/袋;至於國內業者之月產能,8月起可望提高到50萬瓶/袋以上。
食藥署指出,因應永豐化學新莊工廠因未能符合PIC/S GMP規範而停止生產,影響大型輸注液藥品供應,食藥署5月初起即積極採取各項因應作為。為滿足臨床需求,經請國內合格廠商持續增產,並核准專案輸入。累積至本週,專案輸入生理食鹽水以500mL計,抵台數量將達約124.36萬瓶/袋,其中包括本週36.36萬瓶/袋。
食藥署經調查臨床輸液需求,至6月24日中午已陸續分配予醫療機構共381家次,包括國產及專案輸入合計約123萬瓶/袋。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部分醫療院所指稱叫不到貨,初步了解跟物流有關,專案進口產品不一定能走過去習慣配合的物流系統,若收到相關資訊,都會協助調度。永豐化學所生產2000cc規格產品,目前國內其他業者無法製造;專案進口是國外現有庫存品以500cc為主、部分為1000cc。如果可以,7月後會再增加專案進口1000cc包裝。
食藥署目前已將替代藥品資訊公布於「西藥供應資訊平台」,並建立媒合機制,醫療機構無法購得藥品時,可至該平台通報,會安排專人聯繫通報機構,並媒合廠商供應,至6月24日計364間醫院及診所通報,共媒合744件。
文/簡政珍 圖/簡昌達
一本詩集雖然尚未打開,書本就向讀者散發其中的意識,誘使讀者打開它,閱讀它。
一開始,作品的意識誘使讀者繼續讀下去,以誘使的動作而論,書中的意識是主體。另一方面,讀者有權不被引誘,他可以闔起書本,中斷閱讀,讀者的意願說明讀者是主體。
閱讀過程中,「主體」的定位一再的輪轉。
讀者以動作的主體進行閱讀,當他在文本中渾然忘我,幾近一種「出位之思」時,讀者的「我」會暫時去除先入為主(preconception)的觀念。
人之所以成長,在於能去除先入為主的觀念。
衛福部長邱泰源(左3)宣布,7月1日起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接受標準化篩檢工具,包含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社會發展等4大面向。(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邱泰源25日宣布,7月1日起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透過接受標準化篩檢工具找出關鍵原因,未滿7歲兒童均受惠。
兒童在0~6歲年齡區間是發展的重要階段,尤其3歲前是關鍵黃金療育期。衛福部7月1日起全面針對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由受過訓練的兒科、家醫科等專科醫師及專責醫師,針對兒童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和社會發展等4面向,使用標準化工具進行篩檢。
馬偕紀念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分享,3歲黃小弟因為情緒問題就診,經兒童發展篩檢量表檢測後,發現主要問題是動作遲緩而非情緒障礙,情緒問題來自於動作能力不足。
陳慧如表示,兒童發展篩檢就像開啟未來的鑰匙,希望設計一把完美的鑰匙,給臨床醫師可以快速全面的篩檢孩子各能力發展面向;希望家長善用這項福利,協助孩子走在正確的發展軌道上。
國健署表示,為提供完善兒童發展篩檢服務,7月起未滿7歲兒童,可依篩檢服務補助時程攜健保卡與兒童健康手冊,到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院所接受服務。
只要具有健保身分,孩子成長過程6個階段,6-10個月、10個月-1歲6個月、1歲6個月-2歲、2-3歲、3-5歲、5-7歲,各接受1次篩檢服務。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左)25日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連5週上升,且預估提早於7月進入高原期;近4週流感也進入流行期,為2017年以來首見夏季流感。(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上升,評估7月中旬後進入高原期後上下震盪。疾管署25日公布疫情已經連續3週疫情上升,上週新增817例本土中重症併發症,增幅達31%;包括2名1歲上下嬰兒,其中1人仍收治在加護病房。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新增81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0,較前一週新增624例,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占79%;另上週新增40例死亡病例,與前一週新增38例持平,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占90%。
在新增個案中,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有2名1歲上下的男嬰,都住在南部,2人都未接種COVID-19疫苗。其中1歲多男童沒有潛在疾病,6月中旬開始發燒、就醫服藥後一度改善,但發病第5天後出現發燒、畏寒呼吸喘、急診就醫體溫高達40度,血壓偏低,快篩陽性,胸部X光顯示肺炎,有呼吸窘迫插管住加護病房,目前意識狀態不佳,檢查有腦水腫,醫師懷疑已經併發腦炎,目前住院1週,還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防疫醫師林詠青(中)25日說明,新增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中有2例為1歲上下男童,1人出現哮喘,另名疑併發腦炎仍在加護病房救治。 (中央社)
另1名近1歲的男嬰則有先天心肺病史,6月中發燒至39度,就診快篩陽性,醫師處方藥物返家,但發病4天再因呼吸急促送急診,診斷併發哮喘,經收治住院治療後,已康復出院。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COVID-19疫情仍在流行期,預期近期仍呈上升趨勢,評估7月中旬後可能進入高原期。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惟目前研究顯示尚未增加疾病嚴重度,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病毒,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亦持續有效。
另外,針對醫師反映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缺藥問題,疾管署表示,「莫納皮拉韋」列為「有條件下使用」之藥物,已採購2萬人份,預計7月4日抵台,並於7月5日配送至醫療院所。
健保署公告14項指示藥品取消健保給付,8月1日生效。藥師界長年爭取指示藥全數脫鉤健保,衛福部長邱泰源(圖)表示,將逐步檢討,遵照健保規定拚漸進式脫鉤。 (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健保署公告14項指示藥品取消健保給付,8月1日生效。藥師界長年爭取指示藥全數脫鉤健保,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以民眾健康為優先,將逐步檢討,遵照健保規定拚漸進式脫鉤。
「指示藥品」是不需醫師處方,由醫師或藥師指示,民眾可直接在藥局購買的藥品。《健保法》規定,指示藥品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健保署2月公布,自8月1日起將部分維他命、消化酵素或保健食品等14項指示藥品退出健保,可節省健保27萬多元。
對於指示藥全數退出健保的未來規劃,邱泰源說,健保法對於指示藥品確實有一定規範,將在維護民眾健康為前提,盼各界共同討論、逐步檢討,一年一年往這個方面努力,以利維護健保品質。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認為,除了台灣市場較小、叫貨比較困難的小兒科指示用藥,繼續保有健保給付,其他多達800種以上的指示藥絕對可以一口氣直接剔除健保給付,這次的指示藥品退出健保力道略嫌不足。
黃金舜說,診所看病掛號費、醫師診療費、藥師調劑費等可能需千元,開立幾乎都是指示藥,社區藥局藥師同樣開指示藥,買藥僅百元左右。指示藥全數退出健保,可鼓勵小病到社區藥局,改善台灣民眾健保就醫平均1年17次,高於先進國家8次,避免醫療過度使用,有助健保永續。
雷射針灸透過低能量的雷射刺激穴道,無痛、安全,同樣可達治療效果。(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6歲林小妹妹1年來飽受頻尿困擾,就醫診斷為膀胱過動症;經過半年的中藥與針灸療程,頻尿症狀顯著改善。醫學研究證明,雷射針灸在治療兒童尿床與膀胱過動症有顯著效果。
膀胱過動症是一種普遍的疾病,盛行率約1成7,影響各年齡層,尤其常見於女性懷孕、產後、停經後及更年期婦女,主要症狀包括尿急、頻尿、夜尿及急迫性尿失禁。若白天解尿超過8次或夜間超過2次,建議需要就醫治療。
門諾醫院中醫部主任楊成湛表示,中醫認為尿液的生成與排泄與肺、脾、腎、膀胱等臟腑有關,因此治療膀胱過動症需要對症下藥。患者體質通常分為腎陽虧虛型、肝氣鬱滯型、濕熱下注型3類。治療方面,中醫可結合中藥以及針灸雙管齊下。
楊成湛說,常用的針灸穴位包括頭部的百會、四神聰與腹部的關元、氣海、三陰交。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促進神經傳導與氣血循環,調節膀胱功能。對於怕痛的病人,還可以選擇雷射針灸,透過低能量的雷射刺激穴道,無痛、安全,同樣也可達治療效果。
醫師陳建志對患者下肢進行增生治療(左圖);圖右為患者之足底疼痛位於第五腰椎及第二薦椎脊神經皮節之間。(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60歲婦人2年來老覺得走路不平衡,每早一起床只要雙腳一著地,彷彿有電流從腳底向上竄,通過兩側小腿,最後到達腰部;特別是冬天踩在冰涼的大理石地板上,更為明顯。近來,晚上睡前一躺下就見到天花板在順時鐘旋轉;早上起床一站起來不僅雙腳不適,還感到暈眩。
就醫時,請她頭向右轉,向後躺下,見到她眼球在快速地旋轉,原來罹患右側「後半規管耳石沉積症」,隨即安排復位術後,治癒她的暈眩。她順便提及這2年來的雙腳怪病,請醫師順便幫忙診治。醫師用牙籤尖端輕刺她雙腳及雙腿,發現第五腰椎、第一及二薦椎皮節感覺減弱,腰部、大腿、小腿及兩側足底部位一壓就痛,X光顯示第五腰椎及第一薦椎椎間盤狹窄,原來是罹患「坐骨神經病變性反射性足底筋膜炎」。
根據解剖,腰椎及薦椎脊神經離開脊椎孔後,又交錯融合在一起,構成薦神經叢;接著分出腓神經、脛神經及會陰神經等比較大的神經,以及幾個負責支配臗部、骨盆部及大腿肌肉的小神經;腓神經和脛神經合成坐骨神經,繼續向下通過大腿、小腿,最後到達足部,這是人體最長最寬的單一神經。一旦腰椎及薦椎脊神經受到壓迫,傳進大腦後,誤以為坐骨神經所分配區域出現病變,於是相關區域肌肉反射性收縮,企圖保護病變處,反而肌肉痙攣、乳酸堆積,真的產生疼痛,久而久之形成慢性發炎。
此病治療,建議先接受腰椎肌肉熱敷,接著進行牽引,試圖拉開腰椎狹窄處,緩解局部疼痛。至於坐骨神經所支配之肌肉或筋膜,特別是小腿魚際肌、阿基里氏肌腱及足底筋膜,也建議跟著接受經皮電刺激及熱敷等物理治療。試圖放鬆肌肉緩解疼痛需一段時間;若要追求快速療效且安全,則推薦局部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進行增生治療 。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劉洪貞
每次把月曆紙,裁剪成大小不一的便條紙時,我就會想起第一次用月曆紙投稿的糗事。
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上作文課後,老師每次發作文簿時,都會對我說,妳可以把本子裡的文章,投稿給「國語日報」(它是當時學校裡唯一的課外讀物)。記得他剛對我說一兩次時,我都沒反應,因為我不知道怎麼投稿?
後來是因為他說得次數多了,我才不好意思地說出緣由。結果老師告訴我,只要把文章抄到稿紙上,並寫下姓名和就讀的學校及班級,寄給報社就可以了。
為了讓老師知道他的話,我是有在聽的,我也有想要以行動來證明。偏偏,要寫稿我又沒有錢買稿紙和信封,又不忍為難身無分文的父母,要怎麼寫呢?我只好撕下牆壁上的月曆紙,把文章用鉛筆整齊地寫在背面;又用另一張摺成信封,用飯粒黏緊;再把身上存了好久,捨不得買冰棒的一毛錢買了郵票,才把稿子順利寄出。
本以為這樣我就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所以很快就忘了這件事。不知過了多久,有天上課時,老師交給我一封來自「國語日報」的信,內容是說這篇文章會錄用,但也註明下次投稿,務必用稿紙書寫。
因這件事,讓我被同學貼上,用「月曆紙寫稿的憨大呆」。從此在學校裡,我不管走到哪兒,都有調皮的男同學,除了對我指指點點外,還大聲問我缺不缺月曆紙他家很多……讓我又氣又羞。
文章刊出後,我收到五元的稿費即期支票。有天爸爸去郵局幫我領稿費時,就順便幫我買一些稿紙、信封和郵票,讓我從此可用稿子寫稿。
如今科技進步,雖然網路已替代了一切,但每次只要看到月曆紙,我的臉還是會熱熱的。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5日公布公布1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案例,為高雄8歲男童,目前就讀的國小班級、課後班、補習班等無疑似發病個案,同住家人也無疑似症狀。類流感門急診人數仍逾9萬人次,疾管署25日公布,上週增77重症、10人死亡,顯示夏季流感時隔7年再出現。
流感從5月底~6月初再次進入流行期,也是在2016-17流感季之後,時隔7年再次出現夏季流感流行。
高雄市衛生局表示,新增流感併發重症死亡個案為8歲男童,14日因發燒、頭暈等症狀至診所就醫,經流感快篩為陽性(A型),醫師診斷為流感並開立流感抗病毒藥物。15日男童因症狀未改善且出現意識改變,至醫院急診就醫,同日轉診至加護病房,17日死亡,經疾管署研判為流感重症確定病例。
經疫調,男童去年未曾接種流感疫苗,就讀的國小班級、課後班、補習班,目前無疑似發病個案,同住家人也無疑似症狀。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根據疾管署最新監測,流感因近4週類流感患者占急診約11~12%,超過流行閾值,評估流感已於月初再次進入流行期。後續疫情走向仍需持續觀察。
曾淑慧表示,上週流感新增77起重症、10例死亡;類流感門急診就醫達9萬5千多人次,比前一週上升6%。雖再次出現夏季流感流行,但一般而言,引發的疫情都較緩和,以近4週類流感急診就診人次都超過11%的流行閾值,惟都在11~12%之間,預期疫情也不會有年初流感疫情來得高。
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24日,本流感季累計1144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214例死亡,與2018-19流感季同期累計1224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213例死亡相當,其中未接種疫苗比例為75.7%;214例死亡個案中,未接種疫苗比例為78.5%。流感併發重症個案中65歲以上占56.9%;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占71%。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38歲婦人原發性不孕且陰道出血不規則,還有嚴重肥胖BMI值達44.6,就醫診斷為子宮內膜癌第1期。經手術切除腫瘤並將子宮保留下來,同時放置子宮內黃體素投予器,術後每日服藥,隔年取卵進行冷凍胚胎移植後懷孕,35週時因早產和胎盤植入,緊急剖腹生產,胎兒母體健康。
郭綜合醫院婦產部長林大欽指出,子宮內膜癌是常見的婦科癌症,多發於更年期後的女性,隨著醫學技術進步,即使年輕時確診的患者,治療後仍有機會實現懷孕的夢想。對於分期較低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通常為第1期)可考慮保守治療,如激素療法或局部切除,而非全面的子宮切除;在治療癌症的同時保留子宮,為將來的懷孕提供可能性。
他說,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對於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年輕患者,激素療法是一種有效的選擇,主要使用孕激素來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其優點是相對保守,不會破壞子宮結構,治療後仍可懷孕。局部切除術則針對早期子宮內膜癌,只移除受影響的內膜組織,不影響整個子宮結構;術後患者可自然受孕或試管嬰兒技術懷孕。某些患者可採用綜合治療,即激素療法和局部切除術相結合,提高治療效果並最大限度地保留生育能力。
林大欽說,對於子宮內膜癌治療後的患者,試管嬰兒技術(IVF)提供一個實現生育的途徑,醫師取出患者的卵子,進行體外受精,然後將胚胎植入子宮內。據統計資料,許多治療反應良好的患者中有40%懷孕,其中一半使用輔助生殖技術實現懷孕夢想並生下健康的孩子,證明現代醫學在癌症治療和生育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