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新
「咚咚咚,鏘鏘鏘」剛吃罷餃子,村西頭的鑼鼓就翹起來了。豁了牙在門口曬太陽或閑坐拉家常的張大爺李大娘,年輕力壯的後生,春心萌動的姑娘,在院子裡洗衣洗菜的俏媳婦,無不滿眼喜色。
新修的水泥路上,村民們騎著三輪車、電動車帶著板凳擠滿了小路。「徐叔,這是幹啥去?」我好奇地問著。「村文化廣場演大戲呢!這不天怪暖和,我帶你嬸去看看。」八十五歲的徐叔騎著電動車,老伴坐在小板凳上,無欲無求的眼睛看著那片麥地。
一場大雪後,終於迎來陽光明媚,為了歡天喜地鬧新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引領鄉村文明風尚,密切了鄰里關係。村民和駐村工作隊自籌資金,舉辦「情暖白村‧戲送萬家」戲曲演出活動,為群眾奉上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曲劇《包公辭朝》悠揚的開場戲拉開了演出的序幕,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瞬間點燃全場氛圍。演員們惟妙惟肖的演技、張弛有力的唱功,吸引眾多村民群眾駐足觀看。舞臺上樂聲陣陣、鼓板點點,氣氛歡快濃烈,一招一式盡顯戲曲之美,一顰一笑傳遞戲曲神韻。演出現場氣氛熱烈,喝彩聲掌聲此起彼伏,臺上台下互動頻繁。戲是村民們自己請的,鼓是小天哥敲的,臺上唱的抑揚頓挫,台下看的如癡如醉,平時在家蒸包子、貼窗花,炒花生的主婦們都出來了!特別是年邁的婆婆公公,坐著板凳,打著節拍看的津津有味。
《蔻准背靴》、《四郎探母》、《楊宗英下山》等老百姓非常喜歡的曲目,吸引周邊石廟王、鄧寨、徐營等村莊的群眾二百多人前來觀看,涼粉、烤香腸、米線小攤小販也叫買著,廣大群眾近距離感受、領略戲曲文化的韻味與魅力,過足了戲癮。
「咱村村民會唱戲,也愛聽戲,這次不出門就能看到大戲,俺內心別提多開心……」徐大娘看的津津有味。極大地豐富了廣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戲唱的好呀!」小時候走南闖北出去唱戲的白哥說到,村裡七八十年代最多時,外出唱戲有一百多人,到現在誰誰便便拉出一個人,就能唱一段。
鄰村爆米花老王也來湊著熱鬧,只見他拿起套筒,輕輕地搖動著爆米花機,手一按一轉轉角90度,將爆米花機的頭放進布袋裡,師傅將套筒插入露出袋口的邊上的鐵鉤,讓大人小孩退後,有的捂住耳朵,有的跑到更遠處,眼睛卻一律都盯著王師傅手中黑黑的爆米花機。「?●」的一聲巨響,升起一股白煙,出鍋後的爆米花全部湧入了布袋。老王不慌不忙地拎住袋子口向前抖了幾抖,解開系袋子的繩子,將爆米花小心翼翼倒入事先準備好的袋子裡。蔣奶奶抓上一把分給圍觀的孩子,自己也順便捂一把在自己的嘴裡。新春的鄉村,在外奔波一年遊子們都回來了,馬路上很多陌生的面孔,家家戶戶的廚房飄著醉人的煙火。
「孩,去院門把燈籠上,晚上炒幾個菜,陪你爸喝幾杯!」劉嬸臉上充滿著愛意。「啪啪」孩子放著鞭炮,嚇的院子裡雞鴨驚慌失措,上躥下跳,小貓、小狗更是不見蹤影。晚飯後,村民們不約而同的出現在馬路上,或說或笑,健步如飛。
「砰砰」天幕上,璀璨的煙花,像一闕小令,一半在樹上,一半在樹下,印在無瑕的素箋之上,惹得我目光炯然,心門洞開。這個喜慶年,家家戶戶貼春聯,主婦們煎、煮、燉、炒,迎來送往,看著大戲,風俗不變,日子富裕了,祭祖依然沒變。春節期間,走親訪友沒變,送舊年,迎新年放著大小鞭炮和煙火也沒變。戲看完了,土地打春了,我深知,年後的鄉村,桃花、杏花、油菜花朵朵盛開,遊子們又結伴出外打工了,在他們心靈的深處有一方無限靜謐的空間,那是心靈的原鄉,是靈魂的歸途,盛得下世間所有的悲與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