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發展署辦理國際設計工作坊 研討AI引領永續創新

2024國際設計工作坊「未來設計-AI引領永續創新」,廣告、設計產業人員與講師合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商業發展署為促進國內廣告及商業設計業者結合國際AI趨勢,特辦理國際設計工作坊活動,旨在培養廣告及商業設計服務業者融合國際化設計觀點,促進產業多元發展與服務輸出能量。今年度特別邀請波蘭TOFU Studio創辦人Daniel Naborowski與創意總監Adam Chyli?ski來台,TOFU Studio曾榮獲2023年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活動識別類金獎,期望透過國際得獎者與國內專家共同交流,與臺灣科技大學專技副教授鄭司維於7月19日至20日,辦理為期兩天以「未來設計: AI引領永續創新」為主題的國際設計工作坊,透過議題分享與實作演練,激盪創意思維,並增進產業人才競爭力。 近幾年來,環保議題與永續發展成為全球關注焦點。設計界也積極探索將永續與循環設計融入生活的方式,成為了現代設計師們創作的重要方向。此外,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與時俱進,AI成為設計思考的有力工具,激發出富有創意的提案與作品,為設計界帶來截然不同的願景與洞見,在面對複雜與高變動的未來時,能夠更快速的找到解決方案,有效應對各種挑戰。 此次工作坊以主題式講座搭配互動實作方式進行設計,由Daniel Naborowski與學員們分享國外案例,包含國際設計界未來趨勢,以及如何在品牌合作中將創新思維融入設計。作為2023年台灣國際平面設計獎金獎得主團隊的成員,他也談到了參加設計競賽的心路歷程,除了需要掌握品牌需求與最新趨勢外,培養共感能力並打造能引發共鳴的作品也是能夠脫穎而出的一大關鍵。帶領學員們進行分組討論,透過定義問題、思考方案到產出創意解方等三階段,探討台灣所面臨的議題及將永續概念融入設計的方法,討論過程中,Adam給予許多寶貴意見,啟發設計師們進行深度思考,也了解到台灣與國際間的差異。活動第二天,由臺灣科技大學專技副教授鄭司維帶領學員使用AI設計軟體Midjourney,將設計思考的創新想法透過設定參數、下達指令,將創意與之結合,產出符合未來創新設計的作品,參加工作坊的學員們反饋認為,此次活動對廣告服務與商業設計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將使設計流程更靈活和有效率。 商業發展署將持續透過辦理人工智慧(AI)相關課程,培育廣告設計服務業AI人才,提供多元資源,協助業者擴展視野,持續努力充實專業,並掌握商業脈動與變化。

Read More

AWS:人工智慧普遍運用具備AI技術和專業人才將獲漲薪酬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亞馬遜AWS(Amazon Web Services)發布研究指出,當人工智慧(AI)被普遍運用時,台灣具備AI技術和專業知識的人才將獲得高達39%的薪酬漲幅,其中IT(39%)和研發(37%)部門人員的受益最大,其次為業務營運(33%)部門。 台灣企業將全面擁抱AI技術,生成式AI改變工作方式,研究發現台灣的AI轉型速度驚人,已有86%的受訪企業在2023年使用由AI驅動的工具,而預計到2028年,不論企業規模大小,相關工具的使用率將會上升至95%。雖然大多數企業預計研發(94%)和IT部門(93%)將從AI中受益最大,但他們預計業務營運(92%)部門也將充分受益於AI。 為深入了解AI技術在職場的應用趨勢和需求,AWS委託國際科技諮詢公司Access Partnership進行名為「加速提升AI技能:協助台灣在職人士因應未來工作需求」的調查,向台灣1,600多名員工和500多個企業進行調查。 研究指出,98%的技術專業員工、95%的技術相關員工、91%的非技術相關員工對AI的影響持正面態度。除了大幅提高薪酬外,受訪的員工認為AI可提高多達48%的生產力。預計在2028年能明顯感受到AI帶來的生產力提升,且所有類型的員工都參與其中,屆時非技術相關員工的AI工具使用率將增加1.6倍,增幅高於技術專業(1.4倍)和技術相關(1.5倍)員工。 研究亦發現,89%的受訪雇主會優先聘用AI人才,然而其中75%的雇主表示在尋找具備相關技能的人才時面臨困難,顯示台灣AI人才可能仍然不足。 AWS台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表示,AI的興起為台灣企業提供了推動創新和提高生產力的機遇,然而若要充分釋放這些技術的潛力,培養具備AI技能的員工尤其重要。AWS致力為台灣各種規模的企業和個人提供所需的培訓、工具和資源,幫助他們提升技能,為AI驅動的未來做好準備。

Read More

〈中華副刊〉情詩

■辛金順 情詩裡總在下雨,剪不斷 雨水的滴答 沿著傘邊落下,陪我 走一段 漫長的旅程 天空的雲有些黯淡 那些驚飛的鴿群 救不了 一日詩意的光亮 卻震動潮濕 空氣 讓跨出去的腳步 沉沉重重 有些朗誦的字句 激情 像青春 大雨傾盆而 下,淹沒了 一朵朵尚未開放的夢 只浮漾 影子,孤單的 在水上笑 情詩裡妳早已死亡 我卻篡改了妳的命運 借點回憶,復活 雨中 我們重新再見的驚喜 並讓 雨水,滴滴答答 說著我們 說也說不完的情話

Read More

3成民眾 罹患高血壓不自知

台灣每4人就有1人血壓異常,卻有3成民眾不自知。國健署攜手醫界與藝人安心亞共同提醒,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以「722」原則,在家量一次血壓。(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高血壓是沉默的殺手。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高血壓盛行率由2013-2016年的25.2%至2017-2020年26.8%,成人每4人就有1人罹患,卻有3成民眾不自知。國健署提醒,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以「722」原則在家量血壓。 近年來高血壓性疾病仍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列,同時也是引起心臟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高血壓未及早發現並加以控制,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腎血管疾病等嚴重併發症,造成病患永久的傷害及死亡。 因此,定期量血壓是血壓管理的第一步,國健署22日攜手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台灣高血壓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內科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共同倡議「722在家量血壓」。 國健署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在家用「722方式」量1次血壓,連續7天在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每次量2遍,取其平均值,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說,高血壓早比癌症死亡數更高,但卻有近3成國人不自知身陷高血壓危險,保持日常量血壓習慣至關重要,尤其在家裡量血壓,可避免到醫院會有白袍症候群的緊張,導致出現不準確數據。 國健署也邀請藝人安心亞擔任宣導大使,將量血壓法則融入「健康舞」歌詞中,並親自示範量測血壓的正確方式,例如量測過程要保持心情平靜、不要講話。 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陳文鍾提醒,抽菸後、運動後、洗澡後、喝咖啡後量血壓都是錯誤的,憋尿也會影響血壓,建議務必在休息狀態下量血壓,最好的時機是早上起床小便後、晚上就寢前,休息5分鐘保持平靜心情下測量。 此外,國健署也透過舉辦「722GO健康 在家量血壓」活動,邀請民眾一起輕鬆學舞、傳影音、量血壓,即日起至9月底前,只需要在活動網站觀賞722量血壓健康舞影片、完成簡易問答並上傳照片,即可獲得抽獎資格,獎品多達100項。

Read More

動物輔助治療 延緩長者退化

北榮桃園分院附設護理之家,運用「動物輔療神奇力量」提供優質照護。(北榮桃分院)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失智症在全世界日益普遍,患者會逐漸喪失思考、記憶和溝通能力,以致於無法自我管理及融入日常生活,臨床研究指出,讓「毛小孩」陪伴失智患者,能穩定情緒,增進社交能力。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附設松柏園護理之家住民多為高齡、失能、失智需專人協助照顧,照護團隊邀請理事長陳美麗帶領「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將「寵物治療」引入護理之家,希望透過非藥物治療活動幫助長者改善認知、情緒、社交等綜合性能力。 治療犬「糖果」是一隻小型傑克羅素梗犬,個性活潑及靈敏,在動輔師引導下,「松柏園」的長輩們與治療犬「糖果」透過簡單的「坐下、握手、餵食」等指令,完成初次的認知接觸,平時少話、喜歡於躺於床上看平板的胡爺爺,一開始被引導與治療犬親密接觸時,就目不轉睛地看著治療犬「糖果」於椅子跳上跳下,表演接球及拔河等精彩才藝,身手矯健且活潑可愛,胡爺爺在整個活動過程精神十分專注,最後高聲說「今天的活動好棒」。 北榮桃園分院院長王智弘表示,動物輔療在國外行之有年,近年國人雖少子化但盛行養毛小孩,愛寵物並視同孩子般疼惜,這些長輩看到治療犬就如同看見孫子般,他們的心被治療犬融化及被治療。 該院推廣動物輔療融入日間照護中心、護理之家等長期照顧機構內,安排受專業訓練後的動物和長輩互動,運用「寵物治療神奇力量」,協助延緩住民退化、改善認知與定向感,穩定住民精神與情緒,讓照護品質更加精進。

Read More

〈中華副刊〉菸梗與水杯

文/柏森 圖/簡昌達 紅櫻語彙 「終於企及對於思想和觀念之美的愛,而最後就是我們對於美,這無須附著任何事物或個體,絕對,永恆之美的愛。」 ──楊牧《疑神》,十七。 睡醒,在梅雨季的暴雨中,感覺到解脫。 自然事物將一段漫長憂悶的心靈狀態,重新介入又迅速地分離,人和世俗社會之間的聯繫受到短暫的更新。能夠心細察覺的人,這時,則從群體中游離而出。在難以分出他我的共同體內部,長出自我的面孔。 我們並不總是可以認識到所有事物,這便是人具備的局限性。原則上,我們藉由能夠領會的,諸如透過理性的理解,去言說可被掌握到的事。 那麼有關於感官的知識呢? 萬物相互交纏,分層的知覺,有時又是統合在一起的範疇,人的質地,因此隨著與他者連結、向時間觀看的永恆,進而有所延展與變革。當鄂蘭提到人作為「必朽者」,我意外地覺悟了此世的恆久。人,在處於確立自身的主體,認識到他物,與其交互作用之下,一段隱隱透出亮光的那個瞬間──創造與新生(natality)──他說的「愛這個世界」,正透過生命的不可預測,讓行動變得充滿意義。 * 這是預設一種立場,意思是,於我最為重要的,是我想去「理解」,而非我去定義。 是那個試圖理解的「試圖」,一種姿態的美,略現出倫理:善、真,實在地結合彼此。 鄂蘭想像中的哲學摒除許多過於直接與單一的問答,清晰知道,並且肯定有些事物的不可預測。也許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確切,並非說真理不可能存在,真理確實在那,但那些雜多則不會變得簡單、短促,相反地,它們更加綿長、寡斷。 我問自己,什麼會是真正的明確?唯獨自己的心,那份傾意下判斷的立意,才可能將「我」明朗地呈現在他者面前。 按此來說這是確然,彷彿把精神完整地投入,在這當中揉合著強烈的直覺。理性帶來部分蒙蔽,是人過於樂觀地依賴它,然後貶除其他我們可能擁有的能力。 我傾向去意識,那是關於擺盪的,在其中也不在其中的哲學,因此我熱愛這樣子的思維進程,因為在非屬於自我的時刻,感受到的持續,是在一連串事件的意義中,我們仍舊行動著。思想與行動的無法分割:「因為在這個大奧秘裡(人就是這個大奧秘),有個『人的某個東西』,那是在人自己裡頭的精神所不知道的。」 * 在康德之後我讓自己轉折,但或許也只是恰好有那個轉折的時機──面對鄂蘭,我處處感覺到的安慰,在他即使離世也有足夠的動能去面對未來,那是超乎語言的,縱使他說,語言已是我們唯一留下的事物。 他的無限性是承認了自身的有限。 這純然是延續,或不一定如此完善。我深愛他所不言而喻的「判斷」,嘗試這份判斷不僅止於果或者因,而就僅僅是判斷本身。「從世界飛回自我」,如他自述,愛也不止於單向之間的愛。不要扁平的,不要立即的,不要妄自菲薄但也不要輕易相信無所不能……鄂蘭的態度明確地表達,看待人與現象,是姿態首先讓我們選擇了思緒的方式。 我在筆記中曾寫過一段話:我應該做個勇敢的人,而不是讓他人臣服於我。 最近越發肯認,像是無意識地召喚。 * 但丁談此「行為者就是在行動中表現其存在的,這樣,喜悅之情油然而生,為想望的事物總是使人喜悅的事物」,說明了透過這件事,人才有別於彼此,或更深,是有別於他物。這裡顯現著,人的本質難以歸納。就此,愛不是空洞的真理,愛是形塑而飽涵在各處的意念。 它渴求人能夠讓它棲身在觀念之中。 愛足以兌現、建立並且良善,是出自於在差異之間,求同的平衡。我經常認為這或許是哲學的最大秘密,也是它能夠不停旋轉、擺盪、時而纏繞的原因。 論詩,我所擁有的詩學,就奠基於此。 當我們都意識到答案不可能存在,一個問題被提出就不在於其多麼複雜、深諳,而正是我們「信任」答案可能存在,所以提出的問題變得奧秘。 思想被轉化成言說,言說被延伸為行動,一個人得以存在的可能性,正如信任答案本身。人們堅決真理存有,因此,為了避免不再向前,選擇徘徊在真理之前。 在那之前的人們,獲有生命的意義──愛。 愛可以是實然的自由,有條件的承諾。首先是智慧,再者是選擇實踐之。哲學不外乎的根本,在擁有翅膀可以飛行時,也記得雙腳行走在陸地上。 我所想望、實踐的詩,就如我所信念的這套哲學,完全一致。展現美,在形上和現實之中,便是展現善(倫理)與真(共相)的可能世界。 * 世界,人,時間,愛和所謂自由,永恆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居生在這些賡續流淌的事物內,等待悉心認識。 日常,係是那永恆穿引之物。暫留且變幻無窮,一位虔誠的創作者,把自己交予世界,認識到,自我亦是屬於世界的一部分。 永恆蘊涵之處,是人所存留的眼下,廣闊的現在(Jetzt)。 一個積極的、充滿意識的現在。 人從其中釋放,致使,純然的美。 回到起先所說,鄂蘭的哲學特質正以此傳遞。假如有著什麼樣的一脈相承,我可說,在康德裡無意間忽視的複雜面貌,以及向上望去的崇高,在鄂蘭這變得平常直視,是「我」與世界的關係,因而,我們也不會遺忘頭頂上的星星,在彼此相互凝視的時候。 和高斯談話的鄂蘭,沙啞地講「……女性要當哲學家盡然是可以的」,悠哉地抽著菸,篤定裡讓人感到暢快。 眾多時刻,我都感覺他在思想中與我共處著現實,穩靜地承諾某個未來。

Read More

國際SMA會議 分享轉譯治療經驗

國際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會議高醫大登場,國內外專家齊聚分享SMA轉譯治療照顧經驗。(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醫與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共同主辦「2024國際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會議」,匯聚來自台灣各醫學中心的小兒神經科與神經內科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央研究院、澳洲與日本等30多位跨領域學者,分享SMA轉譯治療照顧經驗,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與會的國際專家都承諾未來會與國內學者進行診療經驗的合作。 主辦單位表示,SMA是目前全球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這些寶貴經驗與知識將進一步提升國內各醫院SMA醫療照護品質,以回應健保署將於8月擴大照顧SMA患者美意。 高醫大陳建志董事長表示,迄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經批准3種SMA病情改善治療藥物;今年8月起,健保署將擴大這3種SMA藥物的覆蓋範圍,擴展到18歲以前發病的SMA患者。 高醫大校長余明隆表示,台灣SMA診治走在世界前端,除了SMA新生兒篩檢、健保擴大藥物給付,再加上優質整合臨床標準照顧,將為病友暨家庭帶來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人生。 新南威爾斯大學雪梨兒童醫院米歇爾·法拉爾教授、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小兒科暨醫學遺傳科齊藤加代子名譽教授等分享澳、日治療經驗,並強調新生兒篩檢及早期介入治療的重要性。

Read More

〈中華副刊〉母親的「隨園」食單

清代文學家袁枚的《隨園食單》想來都有耳聞,袁枚在他別致的隨園,教人怎麼做菜,怎麼評菜,有時還會邊嘗菜邊唱頌詩文,冶雅俗於一爐,母親的「隨園」食單來得卻很質樸,因為母親常說「今天不好吃什麼,隨便去後面園子扯點什麼菜吃了」,這就成了母親的「隨園」食單。 ■劉平安 「隨園」食單確實隨緣。農村每家每戶後面大概都會有些空地,要麼圈起來做個花園,要麼種菜,要麼就隨它去,長什麼不長什麼就聽憑自然。我家後院就是這第三種,似乎只長雜草,連野菜都不長。隔壁鄰居種了許多菜,吃不完,地裡的菜,就讓我們這些鄰居隨便扯。母親每次不好做什麼菜時,總會去鄰居們的地裡轉一圈,看見什麼菜長得嫩,什麼野菜剛出苗,什麼應季的菜才出第一茬,就掐什麼菜回來。母親最喜歡掐剛出頭的白菜,小白菜葉子水靈靈的,一掐就出好多水,一顆白菜才兩個巴掌那麼大,一般這種小白菜母親會在陰涼通風處放一個多星期,水分蒸發了些後,再炒,真是香甜可口,新鮮的小白菜,反倒沒有那份甜蜜的滋味。不過,這種白菜也不是每次都能遇見,去晚了,葉子就老了,去早了,白菜還沒成形,菜市場裡的白菜,怎麼處理,也沒有母親掐的這種小白菜好吃,所以,要吃上好滋味的菜,只能是碰上了,就吃到了,隨機性很大。 「隨園」食單有時也不是很「隨緣」。我們一家最愛吃的野菜是蒲公英,可偏偏我們這一片的園子都不長蒲公英。小姨家的園子倒是經常有,於是母親每次去小姨家就會帶好幾袋蒲公英回來,母親和小姨把園子裡的蒲公英掐乾淨後,母親就會算著日子,打個電話給小姨問蒲公英長出來沒有,要是剛長出來,小姨有空就會送過來,剛長出來的蒲公英放點鹽和薑絲,沖淡蒲公英的苦味,炒出來清香脆爽,吃一口蒲公英再夾一口飯,米飯的稻香和蒲公英的青草香混在一起,實在美味。 「隨園」食單每年都在增加新菜品。地裡的東西年年長的都不一樣,鄰居們除了一兩樣經常種的菜,每年都會種新的菜,各種各樣的瓜,各種各樣的豆,各種各樣的果子,多虧了這些可愛的鄰居們,我們家也常常吃到很多新鮮的果蔬,這兩年有鄰居在後面養起了雞鴨鵝這三樣家禽,家畜的糞便讓土更肥了,長出來的野菜也多了,我們旁邊兩家每餐有吃不完的飯菜都會喂給這些小雞小鴨小鵝們,它們也越長越肥,長到一定時候,鄰居就會提一只肥鵝、老母雞或者大鴨子給我們家送來,有一段時間幾乎一個月就收到三四只母雞,母親燉好後,也總會盛幾碗給鄰居送去。鄉下農家自己養的土雞確實好吃,母雞爆炒後,放入生薑燉一個小時,出鍋放點鹽,味道特別鮮美,雞湯也非常甜,由於這些雞經常到處在園子裡跑,肉質也很嫩。今年鄰居在後面移栽了一顆好大的枇杷樹,大概到夏天的時候,母親的食單又會多一樣菜品。 母親的「隨園」食單雖不及袁枚的雅致,卻更顯生活的本質,那就是在平凡歲月裡簡單而質樸地生活,在日常的瑣碎裡平靜而悠閒地品嘗一切。

Read More

陽明交大發現 神經細胞也會揪團組隊

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摘文(左)、林貝容(右)與團隊透過顯微鏡觀察活體動物大腦神經細胞的群體動態,並首次捕捉到中間神經元細胞的「揪團」現象,有助於科學家深入理解大腦的機能。(陽明交大提供/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腦波是大腦感知和記憶功能中的關鍵信號,研究發現,神經細胞也會「揪團組隊」,揭示腦神經複雜的協同工作方式,對理解大腦的機能至關重要。 這項發表在這個月《Neuron》雜誌上的最新研究,來自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陳摘文與林貝容兩位助理教授團隊,首次用顯微鏡觀察到腦神經細胞的群體動態,發現神經細胞也有類似朋友之間揪團組隊一起活動的現象,無論是在時間上或空間上,神經細胞都有揪團一起活化產生動作電位的情況,某些細胞特別喜歡跟另一些細胞一起活化。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在活體動物的腦中,捕捉到中間神經元細胞的揪團現象。 林貝容表示,中間神經元是相對稀有的神經細胞,過去科學家只能依賴植入電極進行零星的電訊號觀察,就像是海底撈針一樣,有時候1個月才記錄到1顆細胞,根本沒辦法研究細胞之間的互動。 為了克服顯微鏡沒有辦法直接觀察電壓的困難,陳摘文與林貝容研究團隊與國外合作,開發出對電壓敏感的螢光蛋白,再利用腺病毒充當載體讓神經細胞感染後可以發光。一次實驗就能同時記錄到高達26顆中間神經元,才得以一窺腦神經細胞的群體互動動態。 研究團隊發現,中間神經元細胞並不是隨機活化,而是更傾向一起活化,產生動作電位來傳遞訊號,而且彼此之間,似乎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傳遞電訊號。 陳摘文表示,中間神經元是掌管腦中抑制性神經傳導的細胞,與腦波的形成息息相關,而腦波其實就是來自於神經細胞突觸的電位變化,要有一定數目的細胞共振才能由頭皮紀錄到腦波。有趣的是,就算這群細胞沒有達到產生動作電位的門檻,依然可以從顯微鏡下觀察到他們「揪團」活動的現象。 除此之外,為了解析極為短暫的神經脈衝,研究團隊自行設計並架設每秒鐘可拍攝2千張影像的超高速影像系統,如今這些技術與設施都已建置在陽明交大,利用這項新技術,科學家能夠直接在活體動物身上觀測到神經細胞集體的運作,揭示腦神經複雜的協同工作方式。

Read More

〈中華副刊〉最美故鄉油菜花

■汪小科 每當油菜花盛開之際,我都會回故鄉踏青。從小在江邊長大的我,總對油菜花情有獨鐘。驅車來到江堤,放眼望去,春來江水綠如藍,一派旖旎。觀近處,江灘如畫、景色怡人。再眺遠處,山長水闊、帆影點點,偶有鳥兒江上過,更添靈動妙趣間。還有點點金黃的油菜花若隱若現。沿江堤前行,江水漸遠,金黃更現。一會兒工夫,大片金燦燦的油菜花浮現在我眼前。頃刻間,它絢麗的色澤,熱烈的芬芳已將我團團圍住。在江水的灌溉下,這片土地顯然已比往年肥沃,這是春天對這一方福田的饋贈。 我停下車,走進油菜花田。貼近這些油菜花的時候,會發現它們美得不同尋常。油菜花的花莖柔軟,但筆挺直立,精神抖擻。花形樸素,卻向陽開放,爽朗豪氣。它們簇簇相擁,盡情綻放。陽光下,每一朵都璀璨耀眼,明豔動人。微風拂過,那沁人的芳香不僅縈繞在我的額前頸後,還直入我的肺腑,久久不散。我抬頭遠望,看到金燦燦的油菜花層層疊疊,鋪展開來,在春風中翻湧奔騰,形成一片片金色的花海。而我澎湃的心也隨著花海跌宕起伏,不禁心生燦爛、欣喜連連。 此刻,還有那「油菜花開滿地黃,叢間蝶舞蜜蜂忙;清風吹拂金波湧,飄溢醉人濃郁香。」的詩意美境,讓我陶醉不已。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常在油菜花田裡玩耍。我們追逐、瘋跑,跌跌撞撞,而油菜花也似在親切地湧向我們。即使我們偶爾跌倒,油菜花依然直直挺立著,似在向我們微笑示意。後來,我漸漸長大,知道了每年油菜花何時長出花苞,何時成片綻放,何時花落結籽,何時菜籽成熟。油菜籽成熟後,家人就會用它榨出菜籽油,作為炒菜的源料。那股獨特的清香,至今記憶猶新。想到這裡,我才覺這遍地金黃的油菜花不僅是一道壯美的花事,更是一份鄉間情懷。 故鄉的油菜花密密匝匝佇立在江岸,綿延出一望無際的奢華。江有多遼闊,花就有多繁茂。現在,故鄉的油菜種植面積已達百萬畝。漢江兩岸,目光所及全是油菜花田。隨著菜籽產量的提升,油菜花、油菜籽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也被充分挖掘出來。這滿目的油菜花,便是故鄉人民在田間地頭種下的豐收願景。 故鄉的春天,因為有了油菜花而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底蘊深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