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速寫你‧在夢中

■綠蒂 不管落筆速成的素描 還是隱喻得我也無法理解的 飛翔在風中的夢 晨起 總會在夜燈旁的稿紙著陸 不能組成一束送你的花朵 只是思念文字碎片的綴合 是永遠無法完成的一首 呈現雖不優雅 但要你喜歡 淡淡的青澀與微笑 是難以搜索著墨的文字迷宮 沒有導航地隨意飄游 不提問沒有答案的問題 路過 那個牛排館 點評幾顆星可贈送甜點的 你可還會想起那首點播的歌

Read MoreRead More

低碳飲食竟失眠 醫籲均衡飲食好眠

醫師指出,飲食與睡眠有關,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都會影響有助入睡的荷爾蒙「褪黑激素」生成,建議晚餐適量攝取,對睡眠有實質幫助。圖為蛋沙拉麵包。(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63歲男性為了減重,進行低碳高蛋白飲食約半年,雖然體重有減輕,但睡眠品質卻愈來愈差。醫師全盤檢視其飲食習慣,並提出調整建議後,睡眠狀況好轉,不再擔心夜不成眠。 飲食與睡眠大有關係,進食的時間點、吃進去的食物,都與睡眠息息相關。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大腦分泌的褪黑激素主要調節生理機能、穩定作息規律、幫助入睡。血清素和色胺酸是褪黑激素的源頭,也是製造褪黑激素的原料,攝取蛋白質能補充色胺酸;若餐中同時含碳水化合物,則能協助色胺酸經過大腦屏障,合成血清素。因此,晚上吃些澱粉、蛋白質能夠幫助入睡的褪黑激素生成,對睡眠有實質幫助。 顏佐樺建議4點飲食通則:1.晚餐適當補充蛋白質、抗性澱粉等原型食物;2.平時蔬菜、水果吃得夠,營養素攝取均衡;3.高脂肪、高熱量的晚餐會影響睡眠品質;4.酒精飲品可能會讓人容易入睡,但卻會影響睡眠的深度,因此也會影響睡眠品質。 睡不好的原因除了低碳飲食所致,壓力、營養素不均衡也會影響。顏佐樺建議以壓力荷爾蒙節律分析、甲基化代謝分析等2項功能醫學檢測,能揪出潛在失眠原因,進而補充合適的營養素。 若希望全面性檢視睡眠狀況,或希望減少睡眠用藥依賴,顏佐樺建議,也可以藉由整合醫學專業醫師深度評估睡眠質與量,搭配功能醫學檢測,分析荷爾蒙狀態,協助找出睡眠障礙原因,並規劃一套個人化睡眠解決方案。同時也可搭配「飲食品質評分量表DQS」量化個人飲食狀態,擬定一系列具體、實用的個人化飲食管理建議。

Read MoreRead More

〈彩繪人生〉青農創業家龔哲敬 重建自然農法 友善農友

台商二代龔哲敬,回鄉翻轉台灣新農業。 (文圖/周大觀基金會提供,記者楊淑芬整理) 龔哲敬1995年出生於台灣,父親在中國大陸從事木材生意,因此從小就在中國大陸生活,在父親培養下,成為商場強人。19歲飛回台灣,到母親家鄉宜蘭,重新學習遵循有機農法,做一個新農人。 他從代耕開始,換取一處宜蘭員山3公頃的水頭田密集研究自然農法。並且創立「埊」,因為員山是宜蘭地區的水源源頭,而他自耕的農田又位於員山的源頭,被山、水、土環繞,所以取名為「埊」。 不到5年,他的團隊在宜蘭代耕的農地超過上百甲、服務200位友善農業夥伴,團隊陸續購入其他的農業機械,在春耕時期巡迴全台各地,為從事自然農法的友善農友,提供更多的耕地服務。埊團隊也從1個人到50人,從最先進的插秧機、收割機、耘田機、碾米機、貨運、倉儲、加工、行銷等整合平台生態圈的協力夥伴一應俱全。 生產團隊日漸成熟,開始轉化為以「推廣消費者教育及新農夫教育」,為目的的社會企業,透過不斷嘗試跨領域的合作,改變人們對農業的既定想法,為台灣農業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龔哲敬的目標,是要建立起「青農培訓」的系統化模式,從挑選品種、種植、代耕到包裝、設計,提供有志青農更完善的培訓,後續也將推出Youtube頻道,期盼由被動轉為主動,加強推廣的擴散力道與精度,並保持延續性與開放性,讓「農業正常化」。 農業正常化,就是要改變過去認為在城市沒前途的年輕人,才會選擇返鄉耕田的刻板印象,也改變年輕人覺得農業只能是興趣,不能當飯吃的錯誤想像,期盼有更多青農返鄉,並且重建自然農法.翻轉台灣新農業。

Read MoreRead More

嬰幼皮膚炎 勿擅抹成人藥品

醫師王宣甯指出,12歲以下幼童不建議用成人皮膚用藥,如果擦錯只會愈來愈嚴重。(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3歲幼兒身上出現多塊紅疹,就醫診斷為溼疹,經過3週的用藥控制改善許多。醫師指出,兒童皮膚炎症狀需對症下藥,使用的藥品與劑量都要依照兒童狀況作整體的專業判斷,不得隨意塗抹成人的藥品或標示不清的藥膏,否則治療不成反而加速皮膚的惡化。 東元醫院皮膚科醫師王宣甯說,小孩常見的皮膚病包括溼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其次為感染類,小孩容易被病毒感染,如病毒疣或傳染性軟疣,尤其學齡之後被同學傳染的風險增加,以及在游泳池被傳染。 王宣甯提醒,兒童最常被混淆的皮膚疾病之一是黴菌跟溼疹(汗皰疹),如香港腳跟汗皰疹可能混淆;又或者紅疹長在腋下或屁股的夾縫,到底是癬還是溼疹?或是摩擦造成的對磨疹?如果擦錯藥,像是黴菌感染擦到類固醇藥膏,黴菌會蔓延得更快。 溼疹不具傳染性,發生原因大多來自於接觸,譬如腳汗多,手上的汗皰疹可能是常碰水、酒精、清潔劑有關。汗皰疹擦偏油性的類固醇藥膏效果會比較好,如果誤拿香港腳藥膏塗抹,擦了抗黴菌的藥物就不會有效果,還是會一直脫皮。 相對少見的還有汗斑、白色糠疹跟白斑,看起來都是皮膚變白,皮膚科醫生會用伍氏燈或取皮屑在顯微鏡下鏡檢做專業判別。假設自行亂擦藥,汗斑會越長越多。 王宣甯提醒,國人愛用的薄荷油,以及許多外用成藥中含有薄荷醇的成分,未滿2歲的嬰幼兒應避免使用。薄荷醇對嬰幼兒的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使用過量可能引起癲癇、意識障礙、呼吸抑制等神經不良反應,12歲過後再使用會相對安全。如果是蚊蟲叮咬,少量塗抹倒無妨;比較擔心用在肚子疼不舒服,大量塗抹在腹部就不適合。 王宣甯指出,12歲以下的幼童不建議用成人皮膚用藥,因為幼童的皮膚比較薄,對藥物的吸收力很好,不適合用到像成人一樣高強度的類固醇。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學園〉愛要怎麼說

台南市海佃國小五年二班 ◎柯亭瑀 在心中,一定都會有想做的事,可是還沒完成? 已高齡九十九歲的外婆,身體依然硬朗,時常露出慈祥的微笑。小時候,我常跟外婆一起散步、玩球。然而一直藏在心中沒說出口的「我愛您」,成為我最想完成的事。 外婆住在舅舅家,我每個禮拜都會陪她聊天,有時也會打電話去問近況。有一次舅舅去外地旅遊,因不方便帶著外婆,便請媽媽把外婆載回家照顧,這樣一來,我和外婆的感情又更親密了! 藏在心中的「我愛您」要如何說出口,又該在什麼時候說,讓我苦惱。我想「母親節」是最好的時機,希望能在那天向外婆說出來,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只要你有心,說出你的愛永遠不嫌晚!

Read MoreRead More

美核准Novavax新版新冠疫苗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繼莫德納、輝瑞/BNT的新版疫苗幾天前上架開始施打後,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當地時間30日也核准Novavax的最新版COVID-19疫苗。Novavax的最新版疫苗針對的是JN.1變異株。 美國衛生官員鼓勵民眾比照流感疫苗施打,同樣每年須接種COVID-19疫苗。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建議所有6個月以上者都應施打新一劑。 相較莫德納、輝瑞/BNT的mRNA疫苗,Novavax疫苗使用的是較為傳統的次單位蛋白技術。雖然Novavax因財務挑戰而比兩家對手晚進市場,銷量也落後,但更受一些客群偏好,尤其是對mRNA疫苗出現負面反應的人。 Novavax表示,最新版COVID-19疫苗可望於美國勞動節(9月第一個週一,今年為9月2日)後上市。 FDA於22日核准莫德納與輝瑞/BNT的新版COVID-19疫苗。根據FDA的新聞稿,這兩款單價mRNA疫苗選定的是最新KP.2變異株。FDA於6月初建議製造商在2024-2025版疫苗選株時選擇JN.1,但隨病毒進一步變異和確診例又開始增加,後來建議若情況許可,應以KP.2為首選。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學園〉愛老敬老

雲林縣西螺國中八年三班 ◎林怡瑾 當我七老八十時,我感受到了身體大不如前,但依然熱愛運動,感受到了做事力不從心,但依然不忘閱讀,或許身心已經變化了好幾輪,不變的是熱愛生活的心態,所以我經常洞察生活,不免注意到了社會福利的問題。 選舉期間,各個候選人適時提出五花八門,甚至有些不切實際的「好方法」。舉例來說,提到了銀髮族津貼,卻是需要繁瑣的手機操作;提到了獨居長照服務,卻是各種模糊的門檻,還有各種證明申請等阻礙。因此,比起聆聽這些,我更願意相信敦親睦鄰的重要性,互動才是最重要的。 凌晨時分,隔壁的郭爺爺匆匆忙忙的跑過來敲門,只見他拿著「未知號碼」的手機短信,說著:「快幫我看看!」他說只需要付給對方十萬元,就有抗癌保健食品什麼什麼的,我看了一眼,這是老套的話術,回道:「唉呀!這都是些詐騙的啦。」「我都這把年齡了,哪懂這些啊!」他苦笑的說著。像這樣的事,每天都要發生,多虧有鄰居的阻止,才防止被騙,這就是為什麼我說互動是最重要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民間團體」的存在,他們不論是效率還是實用性,在我看來都略高於政府,只需一通電話告知地址,他們就能翻山越嶺到訪慰問,在各種方面提供實質的幫助,但長輩總認為他們是藉著基金會的名號來賣東西,而拒絕了幫助,這也是他們缺乏公權力的扶持所面臨的困境。 直到今日,雖然社會福利尚未完善,但比起幾年前只有輪廓,現在算是填上了顏色,往年需要主動申請,現今則是有電話詢問。愛老敬老,人人付出關懷,社會更祥和。

Read MoreRead More

〈彩繪人生〉女性登山家江秀真 完攀世界7峰 推廣登山教育

福爾摩莎登山學校創辦人江秀真,是全球華人第一位完成攀登世界7大洲頂峰的女性。 (文圖/周大觀基金會提供,記者楊淑芬整理) 現為福爾摩莎登山學校創辦人江秀真,是全球華人第一位完成攀登世界7大洲7頂峰的女性,並從南、北側路線完成聖母峰登頂的女性登山家。 1971年出生的江秀真,從小就喜歡運動,體能也特別好,她和登山的緣分,是從高中參加救國團活動開始。「那時候我去登山,主要是因為喜歡山上的景色,特別是冬天積雪的樣子,真的非常漂亮。所以就慢慢對台灣的高山產生憧憬。」 江秀真跟著同樣喜愛登山的二姊,參加同好所組成的民間登山社團,逐漸累積攀登山岳的數量,慢慢進入登山精銳好手的領域;1993年台灣第一次有人登上聖母峰,當時登山界大家都想挑戰,激勵了江秀真,經過1年半的訓練,在1995年成功登頂,是台灣第一位登上聖母峰的女性登山者。 她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國的登山隊,在裝備、或是登山的觀念、知識,衝擊著江秀真,面對山岳的心態,並非征服,而是有哲學、人文的思考在裡面。她從此不再用「攻頂」這個詞,並且到國外登山學校,獲得真正專業登山知識。 近十多年,她為了籌備正式登山學校,完成嘉義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研究所碩士,並攻讀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班,走遍台灣,進行3千多場演講、成立山域教育協會,還前往法國、日本、波蘭等著名登山學校取經。台灣有7千多座美麗大山,卻沒有一所普及化的登山學校。 依照她腦海中的藍圖與規劃,未來登山學校,會歸類在技職學校,畢業前學生除要有外語專長,還需考取登山嚮導證,替畢業後的再就業或深造多一分保障。 2020年江秀真正式成立了台灣福爾摩莎山域教育推廣協會,並在2021年暑假開始發動群眾募資,開啟全民登山教育計畫、線上免費登山教育課程,建立正確登山安全觀念、知識與行動。 她全心全力奉獻登山教育,她期望訓練更多懂得登山知能,讓台灣零山難,創造台灣登山生態教育的新環境。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奇石·唐馬

■李冠達 在燈具輝煌的展廳中,它長久地垂首、俯臥,沉默於角落處的木架,漆黑的膚質上有回卷的斑紋—— 這是六億年地球史所刻下的年輪。 它以天地為爐,曾深埋在埃迪卡拉紀的地殼裏,接受洋流與大陸架的磋磨;它以造化為工,曾鑲嵌在震旦世紀的崖岸上,歷經史前風雷雨雪的雕琢。 它被人類挖掘、清理,被人類觀察、發現為石馬的象形,又被人類寄託想像、供奉賞玩。 它已被想像成一尊唐代的石馬,一尊應當在帝王將相墓前俯首的石象生。 這種想像是朝菌之於晦朔,蟪蛄之於春秋;是把有限的古老寄託於無限的永恆,用可記載的遙遠來錨定超現實的時光;是一種對東方詩性與修辭傳統的承繼,是符號的蘇醒、美學的徒勞。 因為它天然就是美的。 但它已被命名為「唐馬」,收藏人甚至為它題寫了一首短詩,用自來水筆寫在淡粉色的小卡片上,擺放在它的身前。 它依然幽靜且莊嚴地俯臥在那裏,不會去臧否一切文字的注腳。 我看到了它天然的美質。可在我的面前,它同樣沉默。 這沉默太厚重,厚重到令六億年後的一個的智性生命見之屏息;這沉默又太輕薄,輕薄到一個小小的清漆木架便可將這六億年的風霜穩穩托舉,安置在這仿古展廳水泥牆面的一角。 而人類對太古神話的玄想,對盛唐功業的追念,對六億年來荒原與滄海、雪域與瀚漠的回眸,都隨著它如年輪般回卷的斑紋,絲絲縷縷地沁入光亮如黑漆的石膚裏,如星辰運行的神秘儀軌,如月光的痕。 它的沉默是來自六億年前古老的謙遜,我深深地慚愧在它的面前。 直到我對它微一敲擊,然後忽然滿足地微笑: 其聲如磬,雖超邁萬古,仍清越悠揚。

Read MoreRead More

〈彩繪人生〉天使畫家張素玲 抗癌學畫 繪出璀璨新生

張素玲表示,畫畫是一條永無止境探索之路,無論生命長短,她都想要透過創作讓人生過得更精采豐富。 (文圖/周大觀基金會提供,記者楊淑芬整理) 抗癌天使張素玲1970年出生於台中,畢業於靜宜大學中文系,從小在森林裡長大,對花草植物有種特別情感,畫畫是她小時候的夢想,42歲罹患淋巴癌,在治療過程中學習畫畫,在繪畫中找到生命更深層的意義。 張素玲大學畢業後,很快步入婚姻,生活中要肩負很多責任,為了分攤家中經濟,經常沒日沒夜的工作,在台中各地市集擺攤,商品是黏土陶塑的小吊飾和軟陶飾品等手工藝品。 2010年,42歲的張素玲確診罹患淋巴癌,又因感冒引發肺炎、敗血症、器官衰竭等,讓家人簽了8張急救同意書,昏迷6天後卻奇蹟似的醒來,從此生命大轉彎。 張素玲一邊做化療,一邊學習畫畫,從代針筆禪繞畫學起,她也學了色鉛筆和水彩,但比起正統的繪畫,她更喜歡天馬行空的插畫,於是一頭栽進插畫的世界裡,創作出許多充滿童趣的作品,還成為台中市街頭藝人,插畫作品被印成台中市圖書館的借書證、明信片、書籤、桌曆等。 2021年,在賽斯文化出版社的協助下,由張素玲繪製插圖、許添盛醫師和陳俊實老師撰文,出版繪本《斯斯找工作》,引起國內各界人士迴響。 張素玲表示,她受到台中市立圖書館賞識,不僅以她的插畫印製成台中市圖書館的借閱證,這是她第一次受到這麼大的肯定,也參與圖書館舉辦閱讀散步市集的活動,那是她考上街頭藝人後第一次正式擺攤。 另外也在台中市總圖書館陸續舉辦了4次的聯展和個展,為她插畫創作的旅程,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