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腦庫 已完成8例捐腦

台灣腦庫協會年會31日登場,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後右)會中指出,近1年來已完成8例捐腦,另有30人完成同意書簽署。(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腦庫將滿週歲,近1年來已完成8例捐腦、30人簽署同意書。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31日說,盼比照器官捐贈提供喪葬補助;衛福部長邱泰源允諾擬檢討。 許多疾病紛紛有藥物問世,但失智症、漸凍症等神經疾病卻遲遲不見有效藥物,人體腦組織取得不易是關鍵之一。歷經多年,台灣第1個腦庫在去年11月5日揭牌成立,被國衛院長司徒惠康形容是台灣醫學研究最後、最重要的拼圖。 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於年會回顧,去年腦庫成立當下,很擔心「有庫無腦」,沒想到短短2、3週內就有病人捐腦。如今腦庫已完成8例捐腦,另外還有30人簽署同意書。謝松蒼指出,其中包括罕見疾病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神經退化疾病等患者外,也有一般正常民眾。 謝松蒼也向與會的衛福部長邱泰源喊話,要幫捐贈者請命。他說,捐腦目前不在法令範圍,沒辦法比照器捐有喪葬補助,盼給一點溫暖,對病友家屬而言就是很大的回饋,籲大眾支持腦庫。 邱泰源回應強調,捐腦比照器捐部分回去擬檢討。他還透露,多年前在立委任內就開始協助處理腦庫議題,考慮到法規、倫理等挑戰,「起初不太看好」,後來在各界努力下,越來越有信心可以促成這樁有意義的任務,才有今天的成果。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褪青衣》雜感四則

夏天 文/蕭宇翔 圖/蕭明輝 A. 文青之所以成為貶義詞,只不過顯示出知識份子的內捲化和鄙視鏈有多可悲。大家要獲得知識,還要獲得盡可能刁鑽的知識,這種學習態度的極端狀態是「這本書最好是全世界只有我讀過」。 桑塔格逼迫自己一天讀一本書,每天晚飯後還要趕赴晚場電影。她在日記裡寫:「我想要的是:活力、活力、活力。不要去想崇高、寧靜、智慧——你這個白痴!」這樣對待知識的態度似乎直截誠懇多了。我們讀書是為了豐厚我們的生命,而不是把天上的繁星以量計價,珠寶般摘下來眩人耳目。 繁星是摘不下來的。我說「直截誠懇」,而不會說哪種知識態度比較「健康」。桑塔格一向很重視這種修辭上的微末差異所隱含的宰制力量。譬如,希特勒曾經說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健康的民族,而猶太人是「不健康」的。我說「誠懇」,是因為我希望我們看待知識(甚至任何事),都應該直視事物本身,而不是藉由貶低來控制事物。焦慮只會帶來偽博學。 B. 先鋒藝術家常常也是蘑菇專家,譬如John cage,Tomas Transtromer,Peter Handkle。蘑菇同時兼具美與危險,正如藝術總是環繞著愛與死。在中國傳統故事裡,神農氏激進的行為藝術,至今已被奉為一種信仰,我們也可以看到藝術與宗教從古至今的緊密連結。這是玩笑話沒錯,而且Tomas Transtromer並不常在先鋒詩人之列。但我喜歡「美與危險」的題目,甚至不惜用玩笑話來開頭。 新古典主義者,如楊牧、木心、朱朱、吳興華,喜歡舊題新作,古題新詠,在古代之中尋找永恆的現代性(每個古代都曾是現代),我看,是在尋求一個勢力抵消的思維模組,這大概就是新古典主義者的本質,一種避世,對二分法的抵抗,講究兩極各有的節制,講求感性和理性的和諧。他們對任一極都不滿意(因為美是多麼危險啊),無論是大聲疾呼,或是過度晦澀,無論是對時髦物件,或是對古典物件的輕易挪用。於是他們只能自發地,投入那最不討好的縫隙。他們對外在世界的砝碼所施加的,最細微的不均衡感的覺察,都將引來對自身的最深厭惡。他們是打坐中的天平。 C. 時間控御了象徵,先發生的永遠是象徵,舊的永遠是象徵,正如童年必須是某人一生的象徵。 但憎恨總是指向過去,因此象徵總是使人憎恨,不只因為它舊老衰疲、同義反覆,還因為它過度迷戀自身,而無法輻散意義,與詩中其它部位搭橋嫁接。壞詩始於想傳達特定意義,而且僅僅藉助象徵。藉助象徵並無不好,「想傳達特定意義」則是在基本原則上反詩的。 憎恨必然指向過去,一如美善總是指向未來。讓我們寫詩吧,贈予未來的詩。 D. 「不可以的。」好想聽到這句話,懷念起這句話,多久沒有聽到這樣的話。現在大家說:「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這樣豈好? 先是美術館可以放古典音樂(怎麼可以),繼之餐館放起流行音樂。先是十片指甲擦不同色(怎麼可以?),後來木櫃不再用上精緻的鐵件了……起先都是微小的事。 一個傷感的少年,先是寫些真心話在日記本裡(自己看),再便是開始寫起浮薄的詩(給少許人看),最後為了塑求那傷感,索性造出一些謊話(繼之出版)。 從來沒有一個人,輕聲對他說一句:「不可以的。」起先,起先都是很小的事,世界是這麼敗亡的。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學園〉文武兼備

台南市億載國小四年二班 ◎蔡承翰 在豔陽高照的操場上,我滿身大汗,體育課還真好玩呀!體育課是我最喜歡的一門課,體育課分別在星期一和星期四,我每天都很期待體育課的到來。 我喜歡體育的原因是因為可以在陽光下活動,對身體很健康,還可以在操場橫衝直撞,很有趣,最重要的是教練有時會讓我們跑六十公尺或一百公尺,最需要耐力的是八百公尺,必需跑四圈操場,還好我有參加田徑隊,田徑隊每一天都要跑十圈或四十圈,所以難不倒我,每次跑八百公尺我都是贏家。 除了體育課,我還特別喜歡畫畫課,畫畫可以讓我們發揮想像力,還可以讓手指熟能生巧。每次上課我都會認真畫畫,其實我小時候非常不喜歡畫畫,但有一次,我看影片時,有人在建房子,原來那是建築師,看完影片後,我喜歡上了建築,先上網找資料,查到了設計圖,原來要當建築師,畫畫必需要很強,從此我非常喜歡畫畫了。 除了這兩類喜歡的課,還有很多也很重要的課程,一切要平衡發展。

Read MoreRead More

失智症年輕化 芬多精活化大腦

竹山秀傳醫院將闖關遊戲融入失智症議題,讓長輩了解失智症前兆與預防。(記者劉晴文攝)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依衛福部估算,國人65歲以上長者每13人即有1位失智,80歲以上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且罹病者有年輕化的趨勢。醫師指出,及早預防有助於延緩退化,呼籲民眾保持健康快樂的心態,長輩應多接觸人群,多與人互動說話,並適當運動,還要吃得營養,使腦力活化。 響應9月國際失智症月,竹山秀傳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31日在溪頭森林園區漢光草坪舉辦友善失智長照宣導活動,竹山鎮延正社區及鹿谷鄉彰雅樂智學堂長輩,以太鼓表演開場;闖關遊戲融入失智症議題,設計多道關卡,讓更多人了解失智症前兆與如何預防。竹山新生社區數位中心也到場推廣數位生活,教長輩使用手機、平板,就能線上預約掛號,掌握看診進度。 竹山秀傳醫院將失智症宣導活動移至林木蓊鬱的溪頭森林園區舉辦。(記者劉晴文攝) 竹山秀傳院長莊碧焜表示,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全球有超過5000萬名失智者,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希望藉由活動讓大家更認識失智症,同時鼓勵民眾走出戶外,呼吸森林的芬多精,活化大腦,提升認知能力。 失智共照中心主任劉彥良指出,失智不只有記憶力不好,當容易煩躁或個性出現改變,也有可能是失智症發生前兆。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學園〉最棒的節日

台南市日新國小一年一班 ◎陳宇軒 今天放學回家,踏進門口就聞到香噴噴的味道,又看到客廳桌上有一個大蛋糕,才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 吃完晚飯休息一會兒,就把大蛋糕拿出來。哇!這個大蛋糕有八層,上面有巧克力、草莓、奶油、櫻桃、藍莓,全部都是我愛吃的,顏色有白色、紅色、咖啡色,感覺很漂亮,嘗一口就發現:「哇!好好吃喔!我覺得它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蛋糕。」 接著,我看到有個盒子,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打開一看,是一台機器人,旁邊還附贈遙控器,這機器人太酷了,按下按鈕可以跳舞、錄音,還可以跟人講話,身體會左轉、右轉的擺動,這就是它全部的功能,機器人實在太帥了。 生日,實在是生活中最棒的節日啊!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學園〉我最可愛的地方

彰化市忠孝國小四年一班 ◎郭祐安 每次照鏡子的時候,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牙齒,因為我有暴牙,總是讓我被取笑。 我向牙齒整齊同學訴苦:「你的牙齒怎麼長得那麼整齊呢?不像我滿嘴暴牙。」同學說:「你也有一些很棒的地方呢!像是你的五官也很美啊!你有炯炯有神的眼睛,看起來活力十足,不像我的眼睛都瞇成一條線。」 回到家後。看著鏡中的自己,發現圓溜溜的眼睛如明亮的珠子,而且我沒有近視,大家都能看見我的特點,仔細想想,我的暴牙好像不太重要。 每個人都只注意自己的缺點,忘了自己的優點多令人羡慕,我要好好保護靈魂之窗,那是我最可愛的地方。

Read MoreRead More

童醫診治失聯移工病兒 助返鄉

童綜合醫院社工室共有9位專業社工師,去年服務3198位個案。(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失聯移工生出先天性心臟病的兒子,經童綜合醫院心臟外科團隊積極治療,社工團隊也奔走尋找資源協助,讓母子順利回國。這名印尼籍母親離台前感謝說,幸好孩子生在台灣,才有活下來的機會。 南山醫務社工獎8月28日在台北頒獎,童綜合社工獲團體組卓越獎。該院社工室共有9位專業社工師,24小時服務門診、急診、住院病患,去年服務3198位個案,還擴展服務社區民眾,導入各式健康促進的活動與理念。 童綜合醫院社工團隊榮獲第7屆南山醫務社工獎團體組卓越獎。(記者陳金龍翻攝) 社工室課長游怡貞指出,目前社工服務3大工作內容,1是個案工作,運用社會資源協助病人因應危機,促進疾病與社會適應能力,改善生活品質;2是團體工作,院方目前成立8種疾病病友會,藉由辦理講座與活動鼓勵病人與家屬走入社區,加強病友間的向心力;3是社區工作,以社區民眾健康需求為核心,將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概念導入社區。 吳肇鑫表示,童綜合社工團隊建置全國首創性侵害驗傷採證套組資訊系統及保護性個案簡訊通報系統,在突發事件時結合急診、護理、檢驗、藥師,讓個案需緊急用藥、醫療處置、相關檢驗連結,即時提供個案最適切的處置。 童綜合醫院社工團隊在個案訪視時,關懷了解患者與家屬需求。(記者陳金龍攝) 童綜合鄰近工業區、台中港等具特殊地緣性,就醫族群中失聯移工因無健保身分衍伸醫療費用、照顧資源薄弱等問題,經由社工團隊協助媒合相關資源,並連繫協調國際醫療轉送歸國;也協助外籍人士生育過程可能面臨問題與需求,如生母或生父身分不明、無健保自費醫療費用,維護非本國籍兒少權益。

Read MoreRead More

開學了 預防腸病毒別忘勤洗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隨著開學季到來,醫師提醒,家長務必注意腸病毒等傳染病,孩童上學盡量自主戴口罩、勤洗手,入秋冬後更要小心腸胃型感冒諾羅病毒傳染。 疾管署日前指出,近期腸病毒、腹瀉疫情都呈現連數週上升。其中,腹瀉1週就有12.5萬人次,開學後及9月為中秋烤肉季,預計疫情將延燒到9月底。 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今年夏季流感疫情已經到了尾聲,目前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腸病毒,過去多是在開學後才會開始傳播,但今年在近1、2週,還沒開學時,臨床上就可看到病例一直在增加,加上腸病毒傳播力強、傳染快,家長務必留意。 黃高彬說,不少家長會擔心孩子身上的水泡會不會怎麼樣,但其實只要做適當個人清潔,這些水泡都會完全恢復。 此外,秋冬季節將屆,黃高彬提醒,要開始注意諾羅病毒。諾羅病毒感染主要症狀是嘔吐及肚子痛,其他大部分症狀都不明顯,拉肚子情況不太嚴重,少數則會有發燒、全身痠痛狀況,並可能伴隨呼吸道症狀,因此又被稱為「腸胃型感冒」。 他也提到,韓國曾經有報導指出,秋冬季節海鮮類傳染諾羅病毒案例多,除避免生食海鮮,勤洗手、戴口罩,一旦出現病例,更要做適當隔離。

Read MoreRead More

〈彩繪人生〉逆境重生媽媽李鳳珠 挺過家庭病故 迎第三人生

人生充滿勇氣的重生媽媽李鳳珠。 (文圖/周大觀基金會提供,記者楊淑芬整理) 李鳳珠1967年出生於苗栗後龍農村,年輕時歷經二度婚姻、獨生女過世、母親自殺,自己又罹患癌症。經過這些打擊,她走出悲痛,49歲重返校園,成功克服學業挑戰,2022年榮獲總統教育獎肯定,更憑藉精湛廚藝參加國際賽事,榮獲3面金牌。 李鳳珠國中畢業即步入社會,到工廠縫皮包、車衣褲,貼補家計。22歲時嫁為人婦、育有一女,因先生染上毒品、躲債離家、拋妻棄女,向法院訴請離婚,獨力帶著女兒遷居外地。32歲時再嫁,對方有3個兒子,豈料接二連三的天災摧毀溫暖的家,最終離婚。 更不幸的是,李鳳珠的獨生女在颱風天失足墜橋亡,母親因自責自殺,她數度輕生又被診斷出癌變,種種不幸讓她深陷憂鬱症。 49歲那年,李鳳珠為替愛女及自己一圓就學夢,戴起老花眼鏡重返校園,橫跨保母、照服員、中餐、烘焙及美容等領域,大學還創下連續7學期蟬聯書卷獎第1名。 她在2020年榮獲媽祖美食節全國技能大賽銀牌、校內賽金牌、2021年榮獲加拿大與比利時國際廚藝競賽3面金牌,迎接屬於自己的第三人生。 李鳳珠課餘也不忘參與志工服務回饋社會,累積服務時數逾數千小時,以正面樂觀態度,展翅迎接精彩未來。

Read MoreRead More

抱嬰餵奶都痛 新手媽媽肌腱炎

醫師曾祥睿指出,「媽媽手」若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建議以手術方式治療。(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32歲高姓律師女助理5月喜迎第一胎寶寶,孩子出生後經常感到右手腕及拇指基部疼痛,連擰毛巾、托餐碗盤都牽制受限,尤其在抱孩子和餵奶時疼痛更加明顯,確診為「媽媽手」肌腱炎。經施以局部麻醉手術及微創傷口治療方式,同時運用防沾黏塗料,術後疼痛感明顯減輕,手腕功能恢復正常。 高雄阮綜合骨科醫師曾祥睿說,孕產婦因懷孕末期荷爾蒙的改變,會導致液體積聚;尤其在手腕及手部,導致腱鞘及滑囊水腫甚至發炎。「媽媽手」是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由於手腕和拇指頻繁的不當使用,導致腱鞘發炎與狹窄,使肌腱在活動時卡住或摩擦,從而造成疼痛。 患者的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一旦發生粘黏,則有緊繃感,大拇指活動時會因此「卡住」,拇指側手腕處甚至可觸摸到凸起腫脹且疼痛的腫塊,當握拳、扭動手腕或舉起物品時更明顯。 慣用單手拇指滑手機也會罹患媽媽手。 (記者王正平攝) 據統計,此症女性發生率是男性6倍,常見於需要反覆使用手腕和拇指的動作或職業。例如抱嬰幼兒、洗衣服、扭毛巾等,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例如打字員、單手端托餐盤的服務生、慣用單手拇指滑手機者。 曾祥睿指出,「媽媽手」藉由改變動作及復健等自然修復有可能好轉,但也有可能變成只要大拇指一用力就會痠痛或無力的慢性發炎。若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建議以手術方式治療。手術在門診局部麻醉後即可施行,前後約20分鐘左右,創口小、感染風險低,無須住院,術後1週即恢復手腕功能,照常生活工作。 曾祥睿建議,預防「媽媽手」可做伸展運動強化手部肌肉: 1.大拇指牽拉運動─將大拇指握在拳頭裡,拳眼朝上,將拳頭向下,直到手腕感到緊繃,維持10秒鐘後放鬆,動作重複10次為一回,每日做3回。 2.大拇指阻力運動─橡皮筋套在拇指和其他手指上,拇指慢慢張開以感到橡皮圈的張力,盡可能撐到最大後維持10秒鐘,接著放鬆休息,動作重複10次為一回,每日做3回。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