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單週就診逾2.2萬人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9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高原期,上週就診逾2.2萬人次,已達高峰,為10年同期最高;預估高原期至月底,12月底脫離流行期。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腸病毒就診人次續升,上週腸病毒就診2萬2313人次,較前一週上升4.8%,為10年同期最高,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 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據統計,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由於腸病毒傳染力強,無論是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預估腸病毒高原期維持到下旬,月底逐漸下降,12月底脫離流行期。

Read More

中藥調理減重 飲控+運動助攻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隨著現代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肥胖人口在全世界有顯著增加的趨勢,而肥胖更是與其他疾病的產生息息相關,打擊肥胖和減重已逐漸成為許多國家及民眾的重要課題。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鍾晨光強調,中醫藥能幫助減重,再加上自身飲食控制、運動習慣的養成,讓身體能保持健康的狀態。 鍾晨光表示,肥胖的定義指「身體脂肪過多,超過正常範圍,且影響健康」。對於肥胖的判斷,臨床上會以BMI以及腰圍作為參考,18.5≦BMI<24為正常、24≦BMI<27為過重、27≦BMI則符合肥胖的標準;腰圍則是男性大於等於90cm、女性大於等於80cm,即代表腰圍過粗,表示腹部肥胖。雖然BMI不能作為肥胖的診斷唯一標準,但因容易測量,故能讓大眾在BMI範圍超過正常值時作為提醒,並適時就醫來判斷是否需要治療。在醫療院所能透過測量身體組成等更精確地判讀肥胖並提供完善的減重療程,包含飲食控制、運動、藥物、手術等相關減重方式。 他說,中醫認為「肥人多痰、肥人多濕」,痰濕留於體內更是各類疾病的溫床,常見的肥胖類型包含脾虛濕阻、脾胃濕熱、肝氣鬱結、腎虛水泛及氣血虧虛等。臨床上除了經由西藥、減重手術等方式幫助體重控制以外,中醫藥亦能提供減重上的幫助,透過中藥的使用來改善體質,並增加身體代謝,進而恢復身體正常的機能。此外,亦有穴位埋線的方式來幫助減重,藉由醫療的介入幫助體重控制確實能達到減重的效果,但是,「維持」體重才是最終目標。

Read More

復胖 脂肪細胞記憶搞鬼!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減重是個讓人洩氣的過程。經過好幾個月的努力終於瘦下之後,肉肉仍可能再回到身上。科學家發現,這有可能是「脂肪細胞記憶」在搞鬼。 《衛報》報導,減了又胖、胖了又減「溜溜球效應」背後因素很多,但新研究直指「肥胖組織」是罪魁禍首。科學家發現,脂肪「記得」過去的胖,並阻撓降低體重的企圖。 研究人員之所以把矛頭指向生物記憶,是因為他們檢視了一群肥胖受試者在減重手術前後的脂肪組織,並進一步用從未患有肥胖的健康人士脂肪當作對照組。 分析發現,肥胖會影響脂肪細胞,改變這些細胞對食物產生反應的方式,時間可能長達數年之久。進行試驗時,這些細胞吸收養分速度更快,成長速度也更快。 研究資深作者、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范麥安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剛減肥之後很難維持體重的原因之一,在於脂肪細胞記得它們過去肥胖狀態,且很可能一心想回到那個狀態。」 「這個記憶似乎使細胞準備好對糖或脂肪酸更快速做出反應,方式也可能更不健康。」 科學家在期刊《自然》刊登的研究中,描述曾經肥胖的老鼠在接受高脂飲食時,如何比其他老鼠胖更快,顯示新陳代謝出現變化,使牠們更容易變胖。 然而,要怪不能只怪脂肪細胞。研究人員懷疑,類似記憶也存在於腦細胞之中,影響動物食量大小和能量消耗的多寡。 研究第一作者辛特說:「從演化角度來看,這是說得通的。由於從古至今糧食匱乏都是很常見的挑戰,人類和其他動物已適應去捍衛體重,而非流失體重。」 研究成果或許有助於改善體重管理計畫,而細胞的肥胖記憶也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消逝。辛特說:「瘦下來或健康體重維持時間夠長,或許就足以抹去(細胞的)記憶。」

Read More

失智症新藥leqembi 過審 可阻斷類澱粉蛋白堆積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19日指出,藥廠開發的leqembi新藥,可阻斷類澱粉蛋白在腦中堆積,是真正對失智症具有療效的藥物,該藥已通過新藥審查,適用於初期及中期的失智患者,每年藥費約70萬元,目前健保尚未給付。 徐文俊表示,台灣地區約有36萬人受失智困擾,其中56.88%為阿茲海默型失智。過去對失智或阿茲海默症患者之治療藥物,只能延緩患者認知的退化,使病情惡化的速度變慢;新藥品leqembi則可以治療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是很重要的突破。 徐文俊指出,leqembi是首款通過審查上市的新藥,其藥理機轉可阻斷類澱粉蛋白在腦中繼續堆積,甚至可以移除已堆積於腦中的類澱粉沉澱。類新藥經18個月的臨時試驗,證實可以減緩、甚至停止病理變化,雖然無法挽回已經凋零、死亡的腦細胞,但可以延緩其他健康腦神經元死亡。 徐文俊指出,leqembi每2週以靜脈注射打到體內1次,部分個案甚至可完全移除類澱粉沉澱;但也有造成腦水腫、腦出血的副作用,出血嚴重有致命可能,使用上要很小心,但致死比例極低。如患者同時帶有2個APOE4基因,使用此藥的副作用會較高,台灣通過的藥證要將此類患者排除。 徐文俊表示,目前健保並未給付leqembi新藥,患者用藥前應先進行基因比對、腦脊髓液檢查、類澱粉蛋白胜肽檢驗。這些自費檢驗約7萬~8萬元,確認確診失智或阿茲海默症並適合使用此藥,接下來每2週注射1次,1年的藥費約70萬元。 徐文俊指出,新藥出現後失智或阿茲海默症已非不治絕症,整個社會對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看法也將有不同局面,呼籲出現失智症狀的民眾,要提早就醫。

Read More

近3成民眾因肥胖而容貌焦慮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肥胖不僅有健康危害風險,亦會影響情緒、交友與生活品質。網路調查顯示,近3成網友表達肥胖導致外貌焦慮,近5成自卑難過。醫師提醒,肥胖是「身心健康的隱憂」,民眾應正視風險,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達50.3%,社群數據分析公司QSearch近日公布2023年「肥胖輿情分析報告」,近3成網友表達肥胖導致外貌焦慮,近5成自卑難過,顯示肥胖影響情緒、交友與生活品質。 美容醫學醫師林昀嬃指出,報告顯示,約7成民眾會參考網友意見控制飲食及健身減重,甚至網購減重藥物。然而,台灣現有減重藥物皆為處方藥,自行使用若出現非預期狀況民眾難以自行排解,而模仿他人經驗減重也可能因不適合而效果不彰。 林昀嬃表示,肥胖是身心健康的隱憂,民眾應正視風險,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減重門診會透過「關鍵4步驟」,針對個人狀況與生活型態制定減重計畫,讓減重兼顧成效與健康。 1.了解個案日常作息、掌握身體狀況,從飲食、習慣、作息、壓力,全面評估肥胖原因,制定減重計畫;2.測量身體數值,避免僅關注體重,卻忽略具健康風險的內臟脂肪。 3.健康管理計畫,達到減重加減脂,針對腰圍以及內臟脂肪這類具健康疾病風險的減重需求,更需要全面以飲食、運動及藥物輔助。林昀嬃表示,飲食及運動減去內臟脂肪需要長期的習慣維持,的確不容易,因此門診中也會適時使用能降低內臟脂肪多於皮下脂肪、能減少脂肪吸收的的減重藥物,協助患者健康達標。 4.定期追蹤回診,測量體重、體脂率、腰圍是否改善,並滾動式調整減重目標與計畫,只要減輕原體重5%開始,就能降低共病風險,7~10%甚至能逆轉新陳代謝症候群。

Read More

59歲男打雙疫苗後亡 待釐清

記者戴淑芳、鄭鈞云∕綜合報導 基隆市一名59歲民眾17日上午接種流感及COVID-19疫苗,現場雖無不適,返家後下午出現胸悶等不適症狀,送醫後仍不治死亡。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19日表示,接種疫苗後1小時發生心絞痛,非疾管署認定和疫苗直接相關可能副作用,後續還要等待調查、解剖等進一步釐清。但目前尚未收到該案的疫苗不良事件、疫苗受害救濟申請,若收到會全力協助。 基隆巿衛生局長張賢政指出,這位市民死因是否和施打疫苗有關?仍待司法解剖,以及後續疾管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釐清。市警局及衛生局已於18日協助家屬啟動司法相驗申請,並送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的病歷資料調閱。衛生局將持續關懷家屬,關心後續審議進度。 羅一鈞指出,「左流右新」開打後,同時打流感和COVID-19疫苗後通報死亡個案僅有一案,是一名40多歲機構男住民,有心律不整病史,也有同時服用潛伏結核治療藥物,10月下旬接種「左流右新」後4天內均無異常,第5天後被發現無生命跡象,通報接種後不良事件,由衛生局依程序對家屬進行追蹤關懷,未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 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截至18日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05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78.5%),剩餘138.6萬劑;COVID-19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27.8萬人次,為去年同期(49.8萬)的2.6倍。

Read More

抗生素非萬靈丹 自行停藥有風險

本報綜合報導 網路調查顯示,受訪民眾中有2成以為治療病毒感染而使用抗生素。醫師提醒,民眾常把抗生素當萬靈丹,或認為藥吃多不好而自行停藥,可能都會導致抗藥性風險,應遵守醫囑使用。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全國家長會長聯盟19日響應世界抗生素抗藥性認知週主題「教育、倡議、立即行動」,召開記者會呼籲各界注意抗藥性問題,並發布全台首份中學生為對象的抗生素教材,盼將正確知識帶進校園。 藥廠台灣輝瑞與媒體合作進行抗生素民眾識能調查,8月起於網路上收集926筆測驗結果顯示,被問及「什麼情況下會使用抗生素?」有7成民眾表示是為了殺死或抑制細菌生長,2成是想要治療病毒感染,5.7%是為消炎止痛,2.6%是想增強免疫系統。 民眾認為抗藥性產生原因部分,10.2%民眾認為是不當使用,9.6%認為是沒有完整服用處方療程,2.5%認為是藥物交互作用,77.7%則正確回答出「以上皆是」。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民眾常見迷思包括誤以為抗生素是萬靈丹,可以治療所有感染症狀;但抗生素不僅對病毒性感染無效,服用不必要抗生素還反而會破壞體內正常菌叢,削弱免疫系統。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說,不少民眾認為藥吃多傷身,症狀稍改善就自行停藥。例如最常見的泌尿道感染,常有患者自以為好了就停藥,但這有如斬草未除根,不僅會復發須再次吃藥治療,甚至因此發生抗藥性,還要換更後線抗生素。 王復德說,希望各醫療院所加強抗生素藥物標示,並提醒民眾在診間主動詢問醫師,症狀與診斷需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服用注意事項及天數,減少抗藥性風險。

Read More

天冷容易誘發腦中風及心肌梗 縣府衛生局提醒注意保暖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近期受東北季風影響,早晚較涼,且時序將進入小雪時節,天氣將逐漸寒冷。南投縣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注意保暖,尤其是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和長者,一定要做好保暖防護,以避免因低溫或溫差過大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 縣府衛生局表示,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天氣寒冷容易誘發腦中風及心肌梗塞。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民眾如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出現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個動作的中風徵兆,應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習慣早起運動的民眾,寒流期間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天氣暖了再出門,或也可改在室內運動。對於高危險群,最好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出門衣物採多層次穿著,方便隨著溫度變化時,可隨時穿脫衣物,另外,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的衣物,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結伴運動,相互扶持與照應。另外也要提醒,避免酒後飯後立即泡湯。

Read More

顯微根尖手術 保住真牙不再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8歲廖姓婦人因左下顎後牙腫痛就醫,發現左下第2小臼齒根尖囊腫,此顆牙於109年曾因根尖發炎進行重新根管治療與後續假牙復形,由於齒質脆弱,且有不易拆除之牙釘柱,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採行顯微根尖手術,保住真牙也解決疼痛問題。 台南市立醫院牙科醫師李皓維表示,造成牙痛的原因通常有蛀牙、牙周病、以及齒裂,蛀牙所導致的疼痛為臨床常見,當蛀牙範圍太廣以致影響到神經時,就會需要根管治療介入,也就是坊間常聽到的「抽神經」,目前傳統之根管治療成功率已達9成以上,是相當成熟之治療技術。 他說,傳統之根管治療,在目前是臨床上相當常見的治療手段,必要時搭配顯微鏡與電腦斷層能提高成功率,但對於第1次根管治療失敗的案例,再次作治療的成功率會下降至7成左右;特別是對於已經有牙釘柱以及牙冠復形的牙齒,在拆除既有修復物的過程中,容易傷害到脆弱的齒質;此時,「根尖手術」就會是一個適合的治療選擇。 根尖手術並非所有病例都適用,需符合嚴格條件,例如使用顯微鏡、搭配生物陶瓷填充、牙冠結構穩定等;此外,術前還需評估病灶是否影響到鼻竇或下顎神經,有無急性炎症等。患者的年齡、口腔衛生狀況及配合度也都是影響手術成敗的因素。 李皓維表示,根尖手術成功後仍需長期觀察,盡管成功率接近9成,但仍有可能無法完全根治,因此在此要特別提醒,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和定期檢查,才是維持牙齒健康的關鍵。

Read More

平均僅68分! 台兒少幸福指數新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世界兒童人權日」,兒福聯盟18日公布《2024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僅為68分,較2023年下降了5.5分,與《學齡兒童健康行為調查》世界平均75分相差7分,意味著下一代正面臨著越來越不快樂的危機。 根據兒盟的調查數據顯示,2024年台灣學童中,主觀生活滿意度達到60分以上的比例僅有69.5%,比2023年下降了9.6個百分比,顯示台灣學童的幸福感正逐步流失,下降情況不可輕忽。 調查發現,有37.4%的台灣兒少認為「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不僅較2023年高出9%,為近3年新高,也顯示心理疏離感愈發成為了普遍性的問題。尤其在國中生中,這一比例高達41.7%,比國小生(33.2%)高出8.5%。另外,有13.7%兒少表示對目前的生活感到不快樂。 同時,有75.9%的台灣學童認為學校功課對自己造成壓力,相較於2023年的44.5%暴增了31.4%!其中,有78%國小生認為學校功課帶來壓力,比例較國中生(73.8%)高並呈現顯著差異。國小生感受的壓力甚至超過國中生! 調查顯示,有20.8%的兒少1天花至少6小時在遊戲上,其中更有9.4%玩遊戲超過8小時。值得注意的是,24.5%兒少認為,有陣子只想著要玩遊戲而無法去思考其他事情;而有幾乎同樣比例(24.6%)的兒少即便被多次提醒仍無法減少玩遊戲的時間。 根據美國睡眠學會建議13至18歲青少年,每天睡眠時間應在8至10小時之間,研究數據顯示,台灣兒少平均睡眠時間平日8.01小時、假日9.59小時,顯示台灣兒少平日睡眠不足,假日補眠以還睡眠債的情形。特別是國中生,平日平均睡眠時間僅為7.58小時,比國小生少了0.85小時,顯示隨著年級升高,睡眠問題更加嚴重。 兒盟呼籲,快樂長大應該是兒少專屬的權利,家長和學校應多加重視兒少的生活狀況及情緒壓力,擺脫「越睡越累」、「久坐少動」,並多和孩子聊天,提供正向鼓勵及協助,且擴增線上輔導資源,增加校園輔導資源的可近性。另將心理健康納入定期常規檢查,針對高風險兒少也應定期關懷、適時轉介及長期追蹤,以便隨時掌握孩子的身心健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