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標靶藥泰格莎擴大給付3B患者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肺癌在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皆排名第1,為提高晚期肺癌病人存活率,健保署109年4月開放健保給付第3代標靶藥物「泰格莎」,給第4期肺腺癌病人二線使用,今年10月擴大給付對象到肺腺癌3B期病人一線使用,可幫助更多晚期肺癌病人大幅延長存活期並維持生活品質。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胸腔內科醫師謝為忠表示,超過半數的肺癌病人確診時已是晚期,不適合手術治療,因此死亡率較高。過去的標靶藥物有皮膚腫、起疹子、指甲發炎、甚至拉肚子等副作用。第3代標靶藥物「泰格莎」不僅對於晚期肺癌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不僅提高存活率,副作用也大幅減輕,讓病人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謝為忠也分享,一名80歲男性109年因胸悶、喘轉至大千就醫,檢查為第4期肺腺癌。因腫瘤有EGFR的基因突變,申請使用泰格莎治療至今近4年,其右下肺葉腫瘤從一開始的2.5公分縮小至1.3公分。 另一名57歲男性111年因慢性咳嗽2~3個月未痊癒,門診就醫檢查發現左上肺葉有一將近3公分的腫瘤,同樣為肺腺癌第4期,且癌細胞侵犯到骨頭、大血管及腦部,同時有EGFR的基因突變。使用泰格莎治療2年後,目前腫瘤已縮小至不到1公分。 2名個案在治療期間,每3個月需評估療效是否穩定或進步,才能給付下一次的療程。由於藥物副作用較輕,日常作息仍可活動自如,甚至繼續工作至退休,生活皆不受影響。 泰格莎藥物對晚期肺癌病人的存活率及生活品質有絕對的幫助。謝為忠表示,只要符合資格的病人,都會主動協助向健保署事前申請使用。

Read More

減鹽料理 善用辛香料也美味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55歲洪姓男子肝硬化合併腹水,必須控制鈉的攝取量控制病情,而清淡飲食卻影響食欲與胃口。營養師指出,只要善用食物之原味與辛香料,一樣可以料理出美味可口又營養的低鈉餐點。 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黃雋表示,一提到低鈉、減鹽等關鍵字,大部分民眾的第一印象無非是不好吃、太清淡,或是和水煮餐等詞連結。衛福部建議,國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僅約1茶匙食鹽,或2.4湯匙之醬油份量。 黃雋提供3個小秘訣,幫助食物減鹽卻不影響美味: 1.選用天然食材。自然界中有許多食材本身富含鮮、甜、酸味,例如玉米、地瓜、南瓜、蕃茄、蘑菇、香菇、高麗菜、絲瓜、洋蔥、蘿蔔、櫛瓜、鳳梨、檸檬等,可保留這些食材的特殊風味,既能減鈉,還能提高食物適口性,同時也可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 2.善用辛香料。烹調時可搭配不同的辛香料,讓菜肴風味更具變化性,例如可添加蔥、薑、蒜、紅棗、枸杞、九層塔、香菜、八角、當歸、孜然、胡椒粉、花椒、迷迭香、香茅、山葵、香草等。 3.控制添加分量。盡可能選擇含鈉量低的調味料,透過量匙測量以掌握鹽的用量;另外,風味相似的調味料,其含鈉量也可能不同,例如白醋中的含鈉量遠低於烏醋、薄鹽醬油的含鈉量也低於一般醬油。建議購買市售調味料時,宜閱讀食品標示以選擇含鈉量相對較低的來源。 黃雋指出,攝取過量鈉固然會造成健康危害,但過度限制亦可能增加低血鈉的風險。吃重鹹、吃清淡都是一種習慣,如長期攝取過多鹽分,不妨試試以新鮮材料及辛香料作製的特殊風味減鹽菜色,漸進式無痛減鹽,也可兼顧美味與健康。

Read More

中高齡健促計畫 提升核心肌群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為協助提升高齡長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陽明交大在彰化及雲林地區推動智慧型健康促進計劃,共有112名高齡長者接受計畫體能訓練、社交互動及營養指導,長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生活品質指標、核心肌群顯著提升。 陽明交大護理系系主任童恒新與惠生大藥局攜手,分別在彰化北斗、雲林虎尾、斗南等地進行健康促進計畫,引進專為中老年設計的人工智慧運動器材,內容涵蓋運動前暖身、有氧運動、肌肉強化訓練和平衡訓練。模組化設計可靈活地根據不同需求進行配置,且支持簡單直觀的使用界面,避免過於複雜的操作。 在社交活動上,團隊也在社區據點內舉辦化妝、看繪本、美術課和桌遊等,每週1次、,每次至少120分鐘的活動,讓長者面對面交流同時又能靈活大腦。 長者經過評估後,在體脂肪百分比和內臟脂肪穩定的同時,肌肉量和力量逐步增加;第24週和第36週時上肢和核心肌肉力量明顯提升,下肢肌力在第12週後也顯著改善,肌肉耐力、運動協調性和穩定性均有增強,對提升高齡長者的身體活動功能有明顯幫助。 童恒新表示,這項計畫強調的不僅是單一的體能訓練,涵蓋體能、社交互動和營養指導等多個面向,形成綜合性的健康促進方案,對社區健康支援系統是重大貢獻。團隊將持續探索創新合作機會,確保老年人能夠享受更健康、更滿足的生活。 陽明交大今年秋天也推出以古代科舉貢試為名的「貢學院」,配合樂齡大學與銀髮健身俱樂部,形成在高齡教育扮演社會責任的鐵三角。貢學院強調回歸校園,讓校園鐘聲帶來規律生活,讓身懷深厚學識與經歷的長輩走進年輕人的教室,享受年輕,貢獻分享人生智慧,也接受作業考試挑戰,擦亮寶刀也檢視當前年輕人的潛力。

Read More

PSA大客廳計畫 關注長者聽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統計,聽覺機能障礙者中,65歲以上的比例逾7成,可能導致自主生活能力下降、社交連結減弱,以及失智與死亡風險增高等影響。華科基金會舉辦「長期照顧×聽覺服務工作坊」,期提升參與工作坊的長照工作者對於長者聽覺健康的同理與重視,並將聽覺健康知識與資源推廣至各型態長照環境。 華科基金會表示,此次工作坊設計4個面向的環節,讓工作者從不同角度體驗與學習,吸引超過6個縣市、26處單位、近50位學員參與。 華科基金會2015年開始長者聽覺照顧服務,累積超過千場聽力篩檢與講座推廣經驗,服務超過2萬名長者。目前已推展「PSA護耳推廣員培訓」、「PSA社區護耳推廣」及「PSA助聽器銀行」等聽覺照顧方案。近期針對長期照顧情境開展「PSA大客廳計畫」,期待持續關注長者的聽覺健康。 「PSA大客廳計畫」從組織工作者培育、聽力篩檢與評估、溝通策略到使用各式輔具的搭配,期待與長期照顧相關組織共同打造更友善照顧環境。華科基金會呼籲重視長者照顧與支持系統,期盼大眾加入「PSA大客廳計畫」,以長者生活環境為核心,關注聽損年長者日常,打造友善生活環境。

Read More

〈醫師專欄〉骨折,骨刺? 差很大!

■吳重達 焦慮的父母親帶著10歲的女兒來診。小女生左膝痛已1週,A醫生看了X光片說是骨折,幫她做了長腿石膏夾板保護;又去看B醫生,被告知是骨刺,夾板就不見了。 小女生勤練羽毛球,因比賽將近更加緊練習膝蓋就開始痛了,但否認有跌倒或發生膝蓋撞擊。理學檢查,兩側膝關節外觀活動度相同,左臏骨下1/3處有明顯的壓痛。雖然可以主動伸展左膝關節,醫師卻偵測到肌力下降的現象。 正面X光看不出任何變化,側面像就看到臏骨前、下1/3處(壓痛處)有一小片骨與臏骨本體稍微分開。醫師正告家長,「這是骨折,絕非骨刺」,花了一番功夫解釋,家長才接受診斷,也才願考慮放棄這次比賽。 兒童骨骼關節面都有一層厚厚的軟骨包住,臏骨當然也是。放射線直接透過軟骨,在X光片顯示不出來;片子上白色的全是皮質骨(Cortical bone)。所以軟骨發生骨折照X光是看不出來的,除非斷裂的軟骨順便扯下它附著的皮質骨。 一小片的皮質骨類似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那一角,會誤導忘記下方那巨大、會撞沉鐵達尼號的真凶。A醫生警覺性高,也做了適當處置,可惜黑臉沒扮到底。至於10歲小童就有骨刺?就讓讀者自己想像吧。 小女孩係罹患小兒的臏骨袖套式骨折(Sleeve Fracture),臏骨下端因承受不住肌腱拉扯,發生軟骨環狀斷裂而被扯離臏骨母體。因為是伸展機轉破壞,傷者無法主動伸展膝關節;即使沒扯下X光可見的皮質骨,卻會出現高位臏骨(臏骨被股四頭肌拉向上方),這2個現象就是診斷依據。 這個病人是極少數骨折沒有位移,不必手術的幸運案例,保守療法可以得到滿意結果。困難的反而是如何說服好動的小朋友,以及將信將疑的家長與急卻的教練。 (作者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高齡產婦逾3成 善用產檢顧母嬰健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112年出生的13萬3千餘名嬰兒當中,有超過3成(31.97%)為35歲以上產婦所生,也有超過5成(53.43%)為產婦所生育的第一胎,隨生育年齡延後,孕程及生產風險也隨之增加,國健署提醒孕媽咪記得定期接受產檢,以降低妊娠風險及促進母嬰健康。 目前每年大約有13萬餘名婦女懷孕生產,國健署自110年起擴大產檢服務,將產檢次數增加為14次,並提供3次一般超音波檢查、2次產前健康照護衛教指導、1次妊娠糖尿病篩檢、貧血檢驗及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也將各項產檢服務相關資訊,集結於孕婦健康手冊,藉由豐富資訊的提供,以及檢查結果的紀錄,讓孕媽咪們能在懷孕歷程當中,進行自我產檢管理以及監測自己和胎兒健康。 為幫助孕媽咪及其家人們瞭解及善用產檢服務,國健署建議產檢4要訣,讓媽咪及其家人於懷孕階段更安心。 首先,資訊紀錄要完整,建議孕媽咪第1次產檢前,將個人基本資訊,記錄在孕婦健康手冊,以便幫助產檢醫師全面了解孕媽咪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提供即時及適當的檢查及照護。孕媽咪們也可以在產檢之後,確認檢查結果是否記載於手冊中。 其次,透過定期規律產檢,確認胎兒發育、母體變化、瞭解生活注意事項,如有異常,及早給予適當治療,預防妊娠併發症的風險,守護母嬰的健康。 第三是面臨到不同孕期的症狀或生產相關問題,建議孕媽咪可在產檢之前記下,在產檢時一併詢問醫師、助產師或護理師,避免在檢查時緊張或其他因素而忘記想問的問題。 第四,在懷孕期間,孕媽咪的身心會有很大的變化,家人們的陪同在此刻更顯意義非凡,彼此互相扶持與一起學習更是重要。 國健署提醒,透過定期產檢、適時諮詢醫師及家人的溫暖陪伴,能夠促進孕媽咪及寶寶的健康,降低高危險妊娠的風險。

Read More

<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針藥有效治療難治性肝硬化腹水

一名66歲男性患者腹部腫大且有蜘蛛痣,經西醫診斷為肝硬化腹水嚴重並建議換肝,現服用西藥利尿劑藥效果不彰,經友人介紹至本院所治療。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中等。聞診:聲音綿弱。問診:腹脹且腸鳴聲,無便意,解便偏軟、大便2-3日1行,四肢肌肉緊束,尿量少。舌診:『舌淡紅苔黃白膩』。脈診:『左寸關滑,右寸關濡』。中醫證型:『肝鬱脾虛,濕熱內蘊』。內服針藥思維:『疏肝理氣;健脾除溼』。內服中藥配合針灸治療4個月後,上述諸症已癒,現固定回診追蹤治療。 肝硬化為肝臟的慢性發炎反應,造成功能性肝臟細胞擴散性壞死,細胞的再生與置換被纖維化組織所取代,隨著肝臟細胞逐漸減少而纖維化組織聚集成塊的過程即稱為「肝硬化」。造成肝硬化的原因有很多,而肝硬化所導致的併發症有腹水、自發性腹膜炎、門脈高血壓、靜脈曲張、肝腦病變、肝腎症候群、肝肺症候群、凝血因子缺乏及內分泌功能異常等。其中腹水是肝硬化中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併發症,大約有50%的病患在被診斷出有肝硬化後10年內便會有腹水的產生,通常腹水的病患約有20-50%在1年內可能轉變成難治性腹水,而約有5成病患只有兩年的存活率。臨床上對於輕度或中度腹水病患實施限鈉飲食及利尿劑來控制徵狀,但對於難治性腹水病患由於其腹水無法移除,須使用腹膜穿刺、TIPS或腹膜靜脈分流術來治療,嚴重時甚至必須做肝臟移植。 肝硬化腹水於中醫系屬鼓脹範疇,乃指肝病日久,肝脾腎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停於腹中所導致的以腹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本病最早見於《靈樞‧水脹》:「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鼓脹的病變部位在『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而致氣滯、血瘀,水停於腹中。本病的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並見,以攻補兼施為原則。實證為主則著重祛邪,合理選用行氣、化瘀、健脾利水之劑,若腹水嚴重,也可暫行攻逐,同時輔以補虛;虛證為主則側重在扶正補虛。 肝硬化腹水之「飲食與生活作息」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晚上早點歇息外,建議每日需攝取足夠的蔬果與蛋白質,建議少吃烤、炸、辣以及溫補食物如薑母鴨、麻油雞、羊肉爐等,禁含酒類食物且限鈉飲食(通常每天最多只可攝取2g的鹽或88mmol的鈉離子)。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

Read More

女性較易感受疼痛並忍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30歲女性前往藥局,自述每次經痛都很不舒服,向藥師尋求能改善經痛的止痛藥。進一步了解,該名女子因經痛引起的負面情緒與男友多次爭吵,顯見疼痛對生活造成影響深遠。 據國外最新研究指出,受荷爾蒙波段影響,女性相對更易感受疼痛,甚至增加憂鬱症、焦慮症風險。 最新「疼痛認知行為調查」顯示,女性最常感受的疼痛類型前3名分別是頭痛、肌肉痠痛、經痛,覺察疼痛比例也較男性高。但面對疼痛,有高達9成8女性寧願忍痛也不處理。 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王明媛藥師表示,當身體接收到刺激時,會將疼痛訊號傳遞給大腦,同時大腦也是感受情緒的中心,所以兩者容易互相影響,導致身心皆感受不適。 王明媛提醒,忍痛並無法減輕疼痛,建議遇第一步「先釐清疼痛原因」,並掌握黃金1小時止痛時間,主動尋找正確方式舒緩,快速緩解疼痛是關鍵。若對藥物有疑慮,也可主動到社區藥局請教藥師建議。如果疼痛持續未緩解,就應就醫治療。

Read More

北聯醫高齡心智科 全方位照護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老年人口比例持續上升,帶來全新的醫療與照護挑戰。為因應高齡化帶來的醫療需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近年成立高齡心智科,提供一條龍的醫療、照護與復健服務,期全面提升高齡長者的生活品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高齡心智科主任朱智邦表示,為了解決高齡者常見的記憶力衰退問題,高齡心智科設立了記憶整合門診及失智共照中心,專門針對記憶障礙進行診斷與治療,並提供後續的資源轉介服務。 另,針對高齡者常見的多重疾病問題,高齡心智科還整合神經內科、精神科及內科門診,成立高齡心智聯合門診區。這樣的聯合診療模式不僅能更全面地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還能避免重複用藥及錯誤診斷,確保患者得到最適切的醫療照護。 除了門診服務,也提供老年神經精神急性住院服務,針對因突發神經或精神問題需要住院治療高齡患者。而對於就醫困難且疑似失智高齡長者,高齡心智科亦提供居家醫療訪視服務。 朱智邦指出,高齡心智科服務涵蓋從診斷、治療到復健的全方位照護,落實高齡者醫療需求一條龍服務。從早期篩檢、跨科別聯合診療到日間病房、居家訪視,無論是身體上的健康需求還是心理上的支持,都致力於提供最專業且貼心的服務。

Read More

姿勢性低血壓 猛然站立頭好暈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很多人猛然起身會導致頭暈、視力模糊,台北榮總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林賢翰指出,這就是姿勢性低血壓,可能原因包括心臟疾病、內分泌失調、帕金森氏症等,建議民眾應避免突然的站立,並補充足夠的水分,穿著彈性襪以減少血液在下肢積聚,以維持正常的血壓。 非常多的老人家因猛然起身,造成暈厥而摔倒受傷。林賢翰指出,當我們在改變姿勢時,身體有自動調節的功能,可以維持穩定的血壓,如短時間收縮壓下降超過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下降超過10毫米汞柱,就可能發生暈眩,而干擾身體調節血壓的功能,常見的原因包括脫水,這是體內水分不足會導致血液中的血容量減少,進而使血壓下降,也可能是由於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會影響心臟輸出血液功能的病變所造成。 另外,內分泌失調如腎上腺功能不全等疾病,也會造成影響。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等,可能損害自主神經系統,影響血管調節功能。藥物副作用也可能是肇因,如降血壓藥、利尿劑等所導致。最常見的見是年齡因素,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下降,而使血壓調節能力減弱。 林賢翰表示,要預防姿勢性低血壓可能造成的傷害,最好就是儘可能避免突然的從坐著或是躺著的姿勢站起來,應該先坐起來,等待3到5分鐘,確保身體沒有不適以後再緩慢的站立,並每天補充足夠的水分,以維持體內正常的血容量,特別是在大量流汗後,更應注意補充水分。 林賢翰建議,經常有姿勢性低血壓的民眾也不妨穿著彈性襪,幫助改善下肢血液循環,減少血液在下肢積聚。 另,應避免長時間站立,如果必須長時間站立,可以時常移動雙腳,以幫助下肢的肌肉收縮,促進下肢的血液回流。運動也可以增強心血管系統功能,幫助維持血壓穩定,每天進行輕度至中度的運動,如步行、游泳、騎自行車等,有助於增強身體的適應能力。 林賢翰表示,如果本身有在使用可能降低血壓藥物,卻反覆出現疑似姿勢性低血壓的症狀與不適,就應該將症狀告知醫師,在醫師的評估後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換藥物維持正常血壓,避免姿勢性低血壓帶來的危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