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防制法草案 預計年底出爐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口腔癌發生率高居世界首位,每年發生人數達8千多例。針對監察院批評行政院長期未能積極管理,漠視檳榔危害,衛福部口腔健康司23日指出,已委託專業團體訂定「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預計年底提出,目標是在符合民情狀況下,減少檳榔對健康的危害。 監察委員趙永清、范巽綠、蕭自佑23日表示,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自西元2003年早已發布「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警訊,國際間如土耳其甚至將檳榔視為毒品,禁止販售和嚼食,泰國也推動管制措施並禁止進口檳榔。 監委指出,行政院漠視國內口腔癌發生率居世界第一的事實,台灣雖已有檳榔廢園轉作計畫,但檳榔種植面積仍高達4萬公頃,為國內第2大作物,僅次於稻米;衛福部認為檳榔不是食品,農業部則認為檳榔不是農作物,結果無法可管,籲政府應加強檳榔危害的管理措施,並加速提出專法。 對此,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表示,檳榔危害是跨部會的議題,涉及衛福部、農業部、勞動部、教育部、經濟部、財政部等多個部門,口腔司已委託專業團體制定草案,預計年底完成,目標是減少檳榔對國人健康的危害,立法過程需有社會共識、符合民情。 張雍敏提到,目前口腔癌每年發生人數約8千多例,衛福部持續防治,包括從媒體宣導、提供可近性的篩檢、全人照護品質提升等措施,可以看到2013年到2021年整體嚼檳率下降,國中生從1.18%降0.4%、高中生從2.46%降1.66%,成人則下降四成,從5.8%降至約3.5%。 對於專法方向是否會朝向菸品管理,張雍敏說,包裝上加註警語、圖片等是規劃方向之一,需要有社會共識。

Read More

每12人1人乳癌 醫籲預防3不3要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12人中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尤其在45至69歲之間的婦女最為常見。台南市立醫院醫師陳奕任說,國際期刊研究指出,約6-8成的乳癌患者曾使用輔助與另類療法,其中又以天然中草藥最為常見。 陳奕任指出,乳癌的危險因子很多,包括乳癌家族病史、初經早,沒有生育或生育晚,停經晚或服用女性荷爾蒙及體重過重、缺乏運動、飲酒過量、生活壓力大、高糖、高脂飲食習慣等。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核心原則,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發展和個體差異進行具體調理。中醫藥常配合西醫來治療乳癌,以提高療效減輕副作用,如針對乳癌治療中的潮熱盜汗症狀、肢體疼痛、胸悶易怒的患者,則會依症狀選用不同的方藥對治。 他說,預防乳癌掌握「三不三要」原則,避免辛辣、油膩、燒烤、高糖、高脂和加工食品,避免過重及不要飲酒過量;要健康飲食、要運動舒壓、要定期檢查。多食用清淡、天然的食物,攝取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和全穀類,適量食用豆類、堅果和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有助於調理身體。搭配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學會放鬆心情舒壓,並定期乳癌篩檢。 陳奕任表示,中醫常與西醫合併治療乳癌,西醫手術、放療、化療可快速清除腫瘤或控制癌症發展;中醫則以調理體質、緩解副作用、提升生活質量為主,兩者相輔相成。建議患者在接受中醫治療前,先與醫師討論,確保治療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ad More

M痘升溫 公費疫苗增2類對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鑑於非洲M痘變種病毒疫情不單純,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22日表示,根據專家會議報告及決議,公費疫苗對象增加我國駐非洲醫療團人員,並提供執行正痘病毒屬分離與培養之實驗室人員追加劑。 M痘病毒分為第一型與第二型,第一型中有Ia與Ib、第二型也可再分為IIa與IIb。鑑於Ib亞型病毒相較全球流行之IIb亞型,致死率約3.6%較亞洲流行型別的0.2%增加18倍,M痘已由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疾管署22日邀集感染症相關領域專家、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各區指揮官等進行研議。羅一鈞表示,會中專家表示,依最新疫情評估顯示,非洲M痘Ia及Ib型病毒的流行病學均有改變,雖跨國傳播以Ib型為主,但Ia型在當地侵襲兒童造成疫情快速上升及高致死率,因此針對第I型(無論Ia或Ib)應格外注意防範。 羅一鈞表示,因Ib型病毒有基因缺損可導致常用之M痘分型檢驗誤判,疾管署已依據世衛及歐洲CDC共同發布之Ib型核酸檢驗方法(RT-PCR)建置國內快速檢驗技術,兩週內可建置完成,屆時針對M痘陽性個案將同時進行三種分型檢測(I、II及Ib),可將Ib型的檢驗時間由目前的三天(送基因定序)縮短為半天內(RT-PCR)。 在感染管制方面,因應第I型威脅,疾管署將修訂「醫療機構因應M痘感染管制措施指引」,照顧疑似或確診M痘第I型個案應佩戴N95口罩、防水隔離衣及護目裝備。 在公費疫苗對象,比照在國內醫療相關人員接種對象,增加提供我國駐非洲醫療團人員公費M痘疫苗接種(出發前或返台時接種);另也增加提供執行正痘病毒屬分離與培養之實驗室人員追加劑。 疾管署統計,國內截至今年8月19日累計確診403例病例,共造成1死,皆為IIb型病例。M痘抗病毒藥物尚有400餘份,疫苗尚有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屆時共可提供7到8萬人次接種。

Read More

網紅熱門餐廳 食藥署專案稽查203家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2日宣布,啟動本年度網紅推薦熱門餐飲業者稽查專案,預計稽查203家業者,抽驗410件食品,以確保民眾食品衛生安全。 食藥署指出,專案查核重點包含食品業者登錄、投保產品責任險、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符合性、是否貯存或使用逾期原料及食品、食品標示符合性、來源文件是否依規定保存等,並對業者供售之產品抽驗食品衛生。依據食藥署去年對網紅推薦熱門餐飲業者稽查結果,食品標示不合格、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未投保產品責任險、獲儲存逾期食品原料、生鮮蔬果等食材檢出農藥殘留、調味醬檢出防腐劑、食品檢出腸桿菌科等,均發現有違規。 食藥署表示,業者如涉登錄資料不實可處3萬至300萬元以下罰款,業者不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可處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款,抽驗之產品如違反相關衛生標準,可處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款。

Read More

AI助攻 肺癌篩檢準確度提高25%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肺癌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排名第一,110年發生人數更達到1萬6880人,國健署21日表示,自111年7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檢服務,加上AI判讀神助攻,準確度提高25%。 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已經是第4期,使得5年存活率僅剩約1成。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年存活率可以提高到9成以上。 國健署表示,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可以降低重度吸菸者20%的肺癌死亡率。然而,LDCT為細切影像,以64切電腦斷層為例,醫師於判讀時需閱覽的影像畫面將近400張,且病灶可能也小至4mm以下,判讀不易且工作量龐大。 因此,為強化LDCT肺癌篩檢服務,於110年委託台灣大學及專業工程團隊共同開發將AI運用於LDCT影像判讀,可查找小於4mm肺結節微小病灶,針對異常個案準確度提高25%,且報告輸出速度增加29%,及對於肺結節特性判讀的一致性提高31%。 國健署表示,LDCT-AI輔助程式已於113年2月正式獲得TFDA的第二等級醫療器材許可證,並經台大醫院、三總醫院及萬芳醫院進行場域驗證後,證實靈敏度(於平均2個偽陽性肺結節發生時)及準確度(於偵測小於4mm肺結節時)皆達約9成,若是偵測大於6mm肺結節時準確度更超過90%。為使各醫療院所於推動LDCT肺癌篩檢時更具效益,鼓勵各醫療院所建置、保固及更新服務。

Read More

65%民眾 曾遭遇日常歧視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有65%民眾曾經遭遇過日常歧視言語或是行為對待,且職場、家庭是最常發生日常歧視的場域,專家指出,日常歧視不僅會加深大眾對特定族群的偏頗想法,也可能造成當事者心理壓力引發憂鬱。 日常歧視過去又被稱做微歧視,常被誤以為是微小或不嚴重的歧視,但其實它代表的是潛藏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情境,即看似無意,卻隱藏著刻板印象或偏見、並對特定族群造成傷害的言語與行為。 中華衛生心理協會與台灣吉立亞醫藥針對18歲以上、1000位民眾進行2024日常歧視大調查。結果發現52%表示從未聽說過日常歧視一詞,顯見民眾對其並不了解,且無法察覺。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丘彥南說,日常歧視在生活中無所不在,許多人認為只是開個小玩笑的舉止,已在無意間刺傷了他人。 此外,在性別及學歷議題上,最容易有日常歧視的態度產生。調查顯示,僅約4-5成能完整分辨與性別、學歷相關情境題是否為日常歧視對話,如,「前面那台車一直在亂踩煞車,八成是女生在開車」、「再不好好讀書,以後長大就找不到好工作」等。 另,調查發現,有65%民眾也表示曾遭遇過日常歧視言語或行為對待,且最常發生的場域竟然是花最多時間的職場、以及最應該提供溫暖的家庭。 丘彥南表示,日常歧視與我們承襲的家庭、教育、社會觀念息息相關,因此時常讓人防不勝防,許多下意識表現出的言行都多少含有歧視的成分。日常歧視不僅會加深大眾對特定族群的偏頗想法,也會讓被日常歧視的對象感到懷疑或自卑,導致壓力和焦慮的情緒。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專委洪嘉璣表示,近年心理健康議題逐漸受到各界重視,為鼓勵民眾在生活或職場上,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時能勇於求助,已於今年8月起持續推動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也期望透過本方案鼓勵求助,去除對心理問題、心理諮商的汙名。

Read More

健保APP 可申辦補發健保卡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數位科技潮流來臨,健保署21日表示,為提升便民服務,透過健保快易通APP的「健保櫃檯」進行網路申辦健保卡步驟,完成繳費後,約2至5個工作日就能收到新製健保卡。倘新卡申辦期間有就醫需求,14天內可於APP健保櫃檯的「健保卡繳費及進度查詢」下載繳費收據,並持身分證明文件以例外就醫方式看診。 一名女性坐月子期間不適欲就醫,卻遍尋不著健保卡,遂致電健保署高屏業務組詢問健保卡補發以及製卡是否須至臨櫃辦理。 客服人員在確認該名女性已完成健保快易通APP裝置認證之後,引導她使用手機至「全民健保快易通APP」的「健保櫃檯」申辦補發健保卡,並提醒於收到補發健保卡之前,可依例外就醫方式看診。很快地,女子在3天後即收到健保卡。

Read More

精障夫哽塞 妻哈姆立克救命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61歲張姓退休教師有憂鬱症,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副作用讓他偶爾會吞嚥困難、出現嗆咳、呼吸不順;經妻子使用哈姆立克法操作幾次,讓他咳出肉塊恢復呼吸。醫師表示,精障病人因為飲食造成異物哽塞事件時有所聞,會對病患及家屬進行異物哽塞急救衛教,並提供日常飲食的調整建議,降低意外發生。 嘉榮精神部主任司徒慧貞表示,精神疾病患者飲食發生哽塞的原因很多,包括多重用藥引發「錐體外症候群」,產生吞嚥困難;或因精神症狀影響進食狀態,進食速度過快、大口塞食物或搶食等行為;也有可能因為合併癲癇、帕金森氏症等疾病,或嚴重退化、認知能力下降的年長病患,都會導致進食時發生哽塞,導致吸入性肺炎,甚至是致命的氣道哽塞等嚴重後果。因此,防範異物哽塞是慢性精神科病房照護中重要議題。 司徒慧貞說,為預防精神疾病患者發生異物哽塞,臨床上會採取多方面措施,包含食材處理、環境控制、用餐姿勢等,在病房或居家病患照護上都適用:若病患吞嚥不易,要注意「食材大小及質地」,上桌前將裁切適宜入口的大小,並個別化調整食材質地,調整成軟質、細碎、半流質,方便病患吞嚥。 精神科病房護理長吳淑雯叮嚀,盡量避免食用黏稠、不易咬斷食物,例如糕餅、湯圓、麻糬等;也要避免小顆粒狀、堅硬食物,如堅果、核果,必要時可打碎混進食材食用。  

Read More

類鼻疽增4死 風災後疫情新高

記者戴淑芳、王正平∕綜合報導 疾管署20日公布,上週新增17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4例死亡;總計凱米風災後共累計47人確診、7人死亡,創下史上風災最高疫情。估計8月後仍會陸續出現零星個案,但疫情高峰已過,將逐漸下降。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公布,上週本土類鼻疽新增17例個案,分別為高雄12例、台南2例、屏東2例、台中1。其中新增4例死亡個案,分別為高雄2例、台中1例、屏東1例。年齡為50多~70多歲,均為男性且有慢性病,其中1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因自身潛在疾病或類鼻疽併發肺炎死亡。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根據統計,今年國內已累計54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超過2005年海棠颱風後42例,8死紀錄,創下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47例為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35例、台南市6例、台中市3例、屏東縣2例、嘉義縣1例,其中7例死亡。 由於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4週,羅一鈞表示,上週新增本土病例數17例已較前一週新增19例減少,顯示高峰已過,惟預計至8月底仍會出現個案。

Read More

腸病毒仍處流行期 反轉上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暑假期間,國內腸病毒疫情罕見反轉上升。疾管署20日公布,上週腸病毒的門、急診就診人次達1萬2727人次,較前一週上升9.8%;近期主流行的克沙奇A10型,感染後會在後咽部形成白點潰爛,喉嚨會痛如火燒。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萬2727人次,較前一週上升9.8%,近期就診人次呈反轉上升趨勢,處流行期,研判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0型為主(占31.6%),克沙奇A16型次之(占26.3%),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感染個案均為輕症。 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腸病毒上週不僅就診趨勢增加,流行的型別也開始從克沙奇A16型轉換為A10型;最特別的特徵就是較其他腸病毒更容易有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喉嚨痛,懸壅垂和後咽部,會出現白點發炎潰爛的明顯病灶,喉嚨痛到像在燒,但較無死亡威脅,病程約4~14天。 羅一鈞表示,過去經驗,國內腸病毒疫情通常會在暑假快速消退,並在9月開學之後才會出現另一小波高峰;但目前還沒開學就已經出現反轉上升,推估可能是因為受8月仍多暑期班及其他夏令活動影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