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痛卡卡 恐關節液不足作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50歲男子平時熱愛登山、跑步等戶外活動,近日卻突然出現關節疼痛、活動度下降問題,雖暫時靠消炎、止痛藥抑制症狀,但不適感卻遲遲未改善,後經診斷才發現是關節液不足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 隨著季節轉入秋冬,近期因關節不適求診民眾增加,馬偕醫院骨科醫師林宗諭表示,秋冬因氣溫降低、影響血液循環,民眾容易感覺關節部位僵硬,因關節不適求診比例較夏季高約3成。若民眾感覺關節部位疼痛、卡卡、甚至有沙沙聲,就可能是關節液不足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務必諮詢醫師、調整生活習慣並注重營養補充,及早重視關節保健,以避免症狀加劇。 林宗諭表示,許多50歲左右民眾,有1至2級的退化性關節炎,大多對藥品的接受度較低,可能因此忽略關節液不足造成的軟骨磨損,長期下來恐使關節退化加劇。 關節由硬骨、軟骨及關節液組成,民眾大多了解硬骨與軟骨需要保養,卻不清楚關節液潤滑與緩衝重要性,一旦關節液不足,就會使軟骨摩擦加劇,短期會疼痛,長期可能導致關節軟骨磨損與退化情形加重。 關節保健是許多民眾重視之問題,諮詢醫師意見、調整生活習慣及補充所需營養都是維持關節健康方法。林宗諭建議,除注重營養補充外,調整生活習慣如減重、運動及鍛鍊核心肌群對維持關節健康依然十分重要,如有任何關不適,應及早諮詢醫師。

Read More

中醫藥司盼調藥價給付 邱:需協商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中醫藥司長蘇奕彰日前指出,中藥之藥效不佳是因健保給付偏低,使藥品無法達到療效濃度,應提高健保中藥給付。衛福部長邱泰源28日表示,健保給付需經過各方協商討論,「不是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 蘇奕彰日前透過某媒體專訪表示,民眾常感覺中藥的療效不佳,吃了很久的藥都不見效,其實這是因為健保限制中藥藥價,每名病患1天藥價只給付37點,無論感冒藥或癌症藥物皆然,因而限制了藥品濃度,認為這樣的給付標準並不合理,認為健保署對中藥給付應從「每日定價」改成「逐項定價」。 邱泰源受訪時指出,今年之健保總額協商日前已完成,中藥藥費日額是從37點調高至38點,各方應尊重協商結果。不管西醫、中醫或牙醫,各部門在健保方面有很多想法與提案,一定要各方取得共識;大家會基於健保永續、珍惜健保資源,讓人民得到更好的健康照顧,共同攜手努。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記得健保剛開辦,中藥每日藥費是30點,後來多次調整調高,至於中藥給付應從「每日定價」改成「逐項定價」則各有利弊,健保開辦以來也有人討論過相關作法,但也不同意見者提出反對。中醫藥司若有想法,可在健保相關會議上提案、提出實際詳細作法。 邱泰源表示,蘇奕彰於媒體上的說是基於專業陳述的個人意見;若是衛福部的論述,一定是經過嚴謹討論得出的作法,且健保也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須經過協商討論。

Read More

莫名胸悶頭痛 竟罹青光眼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75歲的張姓婦人罹患青光眼已30年,多年前因為胸悶、頭痛,到各醫院心臟科求診,看了1年都找不到問題,頭痛到無法長時間久站、甚至會嘔吐,最後在醫師建議下做眼底檢查,才發現罹患青光眼。 青光眼是全球第2大致盲原因,無法逆轉、無法預防、無法治癒,發病過程悄無聲息,等到患者察覺時,通常已進展至中晚期。醫師28日提醒,早期發現與持續監測眼壓是保護視力的關鍵,定期追蹤眼壓變化,有利及時介入治療,避免視力受損。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28日提醒,許多人忽視青光眼潛在危險。呂大文說明,張姓婦人所罹患的「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患者在亞急性發作時,可能會出現心慌、喘不過氣來的現象,甚至還可能會頭痛,因此約有10%到15%患者會到神經內科或心臟科就診,須進一步檢查才知道,尤其以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年齡大於50歲,遠視100到300度者要注意。 對於青光眼患者,須注意憋氣、倒立、重訓和仰臥起坐,都可能造成眼壓上升,其中尤其須注意鍛鍊時要避免憋氣。此外,若在10分鐘內喝下500c.c.的水,也會造成眼壓快速上升,因此建議患者要少量多次喝水,每次不要超過150c.c.、間隔半小時,對眼睛會比較好。 三總眼科部醫師宗大欣表示,青光眼發病悄無聲息,且呈現年輕化。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29%青光眼患者年齡不到49歲,因此,定期追蹤眼壓變化,是有效管理青光眼的關鍵。 不過,超過70%的眼壓高峰發生在門診外的時間,特別是在夜晚至清晨或姿勢改變時,就像血壓一樣。宗大欣指出,眼壓平均值偏高、突發性眼壓升高和眼壓波動大是青光眼的三大眼壓風險因素,這些風險因子多在夜晚或清晨時段出現,難以在門診檢測,因此,居家眼壓測量對於長期管理息息相關,幫助患者輕鬆掌握眼壓變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不僅是青光眼患者,宗大欣提醒,40歲以上、糖尿病患、高度近視及有家族遺傳史的高風險族群,每年甚至每半年應進行青光眼篩檢。

Read More

孩子不離3C電子奶嘴 腦容量減少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3C產品不但可能傷害孩童眼睛,也可能影響孩子腦部發展,使孩童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國健署及醫師都呼籲,應控制孩童使用3C產品的時間,更不能以手機、平板電腦來安撫孩子情緒。 手機與平板電腦等3C己成為「電子奶嘴」,孩童拿起3C就能安靜的進入3C世界。但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聽語系主任翁仕明指出,這種做法可能導致孩子的語言能力、詞彙量等無法提升,延緩認知發展等,對孩子的大腦發展不利。 翁仕明表示,幼童10歲前為大腦成長、發育、神經相互鏈結的高峰,此時若受到3C影響,將導致腦容量減少,且隨著腦部發育,這將呈現不可逆的狀況。往後若孩子出現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恐需要更多矯正時間,才能讓孩子回到正軌。 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柯信如指出,臨床曾收治一名由爺爺奶奶隔代教養的3歲幼童,家中習慣開著電視,結果對孩子造成過度刺激,難以辨別主要訊息,直到上了幼兒園才被老師發現在互動、溝通上出現問題,家長趕緊帶孩子就醫求助。 國健署指出,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等電子類產品,LED所發出之藍光會刺激產生自由基,對視網膜細胞造成傷害。而且兒童水晶體清澈、透光率高,更容易受藍光傷害。依據教育部統計學生裸視視力不良率,國小一年級為26.0%,國小六年級已達63.4%,國中一年級達68.6%,呼籲家長要以身作則,不過度滑手機或使用3C產品,也不要以手機、平板電腦來安撫孩子情緒,避免孩子因近距離用眼過度,導致早發性近視或度數增加。 國健署表示,尤其應避免在關燈情況下看電視和玩手機,因黑暗中,瞳孔放大會讓更多光線進入眼睛,而傷害眼睛;另因藍光有提神之生理作用,睡前使用3C產品,還會影響睡眠品質。 翁仕明建議家長儘早介入管理幼兒的3C使用,依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18個月以下幼兒不應使用任何3C產品,2至5歲幼童每天使用1小時為限,5至6歲兒童也應斟酌使用。

Read More

台北區醫學中心8→10家 衛福部遭糾正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監察委員林郁容、葉宜津、蕭自佑27日共同表示,衛福部未依作業程序辦理112年醫院評鑑,反將台北區醫學中心由8家增加為10家,有違衛福部的醫學中心評定原則,傷害建立不易的醫院評鑑公信力,監察院通過糾正。 調查發現,衛福部公告「112年度醫院評鑑及教學醫院評鑑作業程序」中,已明定醫學中心評定原則,也列明各一級醫療區域醫學中心上限家數,包括宜蘭縣、基隆市、新北市、台北市、連江縣及金門縣的「台北區」上限家數為8家。衛福部無視作業程序規定,逕行增額評定台北區醫學中心,已傷害醫院評鑑公信力。往例對醫學中心評定家數超過規定上限家數時,是在評定會議中按評鑑委員的評分結果排序,將序位在上限家數以內的醫院評定為醫學中心。 監委指出,這項評定機制運作多年,即使未能符合所有受評醫院期待,但客觀、公正與公開,被各級醫院信服。 監委說,衛福部以不同委員評分標準難以齊一認定為由,增額評定醫學中心,不但未尊重評鑑委員醫學背景及醫院管理專業,更損害醫院對評鑑結果的確信,違反行之多年並已公告的醫院評鑑及教學醫院評鑑作業程序,涉有違失;且實施醫院評鑑以來,並無醫學中心退場機制,也未曾有過降級情形。監委提到,目前全國仍有14縣市尚無醫學中心,衛福部應及早研議對醫學中心家數限制,予以調整相關影響與配套措施,落實醫學中心角色,確保醫療體系各級照護功能。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治療皺襞症候群

陳俊銘 「皺襞綜合症」是因為膝部受到外力撞擊或長期重複的運動傷害,或膝關節腔內有其他的病理變化,造成淤血、腫脹和滑膜炎。什麼是皺襞?它有什麼作用?皺襞其實是膝關節在胎兒發展階段的殘餘。在胎兒中期的發展階段,膝蓋會分為三個隔室,成為三個滑膜囊。一般膝蓋有三個皺襞:1.內側皺襞;2.外側皺襞;3.高位皺襞。 大部分的皺襞是沒有徵狀的,但有些時候,如長時間做重複的動作或練習就會出問題。如反覆彎曲和伸直膝關節,如跑步、爬樓梯或踏自行車等,便會刺激皺襞,致引發炎及疼痛,或是外力撞擊,造成皺襞周圍滑膜組織產生膨脹、發炎及痛楚。皺襞綜合症主要症狀是疼痛,如果情況嚴重還會有聲響。在發炎腫脹的時候檢查膝蓋,可以觸摸或感覺到皺襞。 皺襞綜合症最易發生在內側皺襞,由髕骨上緣,越過內側股骨髁而附著在脂肪墊上,這些皺襞如果因外傷或發炎而造成增厚之後,對內側股骨髁造成軟骨剝損。通常當膝彎曲30-40度,會出現疼痛,或感覺到有東西滑過內側股骨髁的感覺。典型的皺襞綜合症患者常無法曲膝久坐,在膝部受到扭傷、撞擊、劇烈運動後造成皺襞失去彈性,引起疼痛、腫脹,這種痛是間接性的隱隱作痛,只要從事需要彎曲膝部的活動,就會引起症狀,通常在膝關節內側會有壓痛點。 中醫治療皺襞綜合症,針灸、藥物、配合小針刀鬆解沾黏,效果很好。針對膝關節受傷後,反覆發炎,形成的壓痛點,找到條索狀的硬結塊,即所謂組織沾黏處,施予小針刀治療,鬆解組織沾黏,可立刻有效緩解疼痛。再配合頭皮針、耳針、眼針、舌針、踝針、火針、體針,促進氣血循環,改善發炎。加上行氣、活血、化瘀的中藥,如桃仁、紅花、丹參、川七、奇芍、劉寄奴等,皺襞綜合症可獲得很好的改善。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健保投保薪資將上調至31.3萬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預告修正「全民健康保險投保金額分級表」。部長邱泰源26日指出,基本工資連年漲,但最高投保級距已3年未調,這次修正同時讓分級表更細緻,強化社會保險量能負擔精神。 衛福部社會保險司日前預告「全民健康保險投保金額分級表」修正草案,配合最低工資調整最低投保金額,也調整最高投保金額至31.3萬元,預估1年增約86億元健保收入,預告期至11月7日。 針對健保投保分級表將調整,邱泰源表示,這是依照《健保法》規定。最低工資連年調漲,但最高投保級距已3年沒有調整,這次除了最低投保金額因應最低工資進行調整,一併調整最高投保級距;同時讓分級表更細緻,強化社會保險量能負擔精神,預告期間歡迎各界踴躍提供意見,促進健保更健全永續。 根據修正草案,最高投保金額部分由21萬9500元調整為31萬3000元,並增設級距。社保司預估調整後受影響族群,平均每人每月增加831元,此部分1年健保收入預計增加33億元。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認為,831元對高收入族群來說可能不算太重,畢竟健保設計初衷就是希望量能付費,高收入民眾負擔較高保費。但目前保費計算是綁所得,一直以來被詬病如難以查到的財產交易、地下經濟所得等仍未納入,籲健保署應朝這方向研議精進,才能解決不公平問題。

Read More

<醫師專欄>小腿無力

■吳重達 一名中年男性9個月前打羽毛球時拉傷左小腿,醫生說他的阿基里斯腱撕裂了。他做了3、4次的自體血小板(PRP)注射,經過半年傷勢終於好轉。 病人來診的主要問題是,雖然走路沒問題,但走不到10分鐘左小腿就又酸又痛,必須休息後才能再走。最近左大腿、膝與踝關節都跟著不舒服;更糟的是,左小腿肌肉無預警的抽筋,尤其是睡覺時抽筋的頻率增加了。 醫師眼前坐的是身體外表正常,神情卻十分困擾、疑惑的中年男性。因為他看過的醫生都跟他說「骨頭沒事,傷好了」,但他不只不覺得好,還覺得越來越糟。 醫師看了他帶來的X光片,確認沒有骨頭問題。左阿基里斯腱在接近跟骨處,目視就有一區域腫;觸診感覺該區很硬,這就是受傷處,為組織修復、纖維化後的表徵。肌腱連續性已恢復,踝關節活動度正常;但腳板向下的力量比右邊、正常側差。小腿肌肉有壓痛感,力量也比不上右側小腿肌,小腿圍左、右差異近2公分。 小腿的腓腸肌與比目魚肌在小腿中、下段轉變成阿基里斯腱,肌腱再下行與跟骨附著,主要的功能就是帶動踝關節帶動腳板向下(plantar flexion)。肌腱與肌肉是一體的,表面看是肌腱撕裂。其實肌肉也受傷了,只是肉眼沒看到而已。 醫師告知病人,阿基里斯腱受傷處已癒合。目前的問題是小腿肌肉因為受傷、休息等因素,出現廢用性萎縮(disuse atrophy)。這也影響了其他肌肉、軟組織與關節,發生代償作用而出現症狀。無力,過度工作的肌肉就容易發生抽筋現象。 解決之道唯「復健」2個字而已。治療軟組織傷害原則:休息、修復、耐心復健。病人經治療師指導,認真訓練已變「懶惰」的肌肉;1個月後抽筋現象改善;約半年後,終於可再出現在球場。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腹部脹痛掛急診 竟是卵巢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9歲女性因腹部脹痛多日於急診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腹膜腫瘤合併腹水以及肋膜腔積液,腫瘤指數CA-125亦有上升跡象,會診婦產科後,經診斷性腹腔鏡檢查確認病灶來源,病理結果顯示卵巢惡性腫瘤。 卵巢癌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婦女惡性腫瘤,在女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7。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21年約有1,793名婦女被診斷為卵巢癌,其中696人去世。 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婦產部婦女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林玟瑄表示,在進行3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後,腹腔內腫瘤及腫瘤指數皆進步良多,因此決定與大腸直腸外科合作,進行減積手術並合併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患者術後復原良好,並完成剩餘的化學治療療程,目前正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無復發跡象。 林玟瑄表示,卵巢癌手術中,醫師會儘量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之後配合HIPEC,將加熱至攝氏41至43度的高濃度化學藥物注入病人的腹腔內,灌流約60至90分鐘。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建勳進一步說明,42度的溫度剛好可以殺死遺留在腹腔內的癌細胞,且不會對腹腔內正常器官造成損害。在此過程中,癌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下降,變得更為脆弱,從而增強化療效果。高溫不僅能提升癌細胞的滅殺率,還能刺激熱激蛋白的增長,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能強化病人的免疫系統。 根據臨床實證研究結果,新診斷為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第3期且不適合手術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先行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在後續手術中結合HIPEC,與僅接受手術和傳統化療相比,接受HIPEC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延長約12個月,死亡風險降低約3成,中位無病惡化期延長約3.6個月,復發風險減少約4成。

Read More

嬤小腸中風切除 營養照護救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84歲黃江阿嬤10年前因小腸中風,切除長達190公分的壞死小腸,從此只要一吃東西就拉肚子,極度不舒服之餘,更陷入虛弱危機,所幸接受台大醫院營養支持團隊照護,透過靜脈營養、營養師調整3餐質地與烹煮方式,加上營養品的補充,最後順利增加體重,不但順利恢復正常經口飲食,也恢復健康。 台大醫院25日發表台大醫院營養支持團隊(NST)的照護成果,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說,一般人的小腸長度約200到400公分,一旦切除超過2/3,即屬於大範圍切除,吸收功能會變差,容易拉肚子,這類患者常須仰賴「靜脈營養」,不經消化道、從靜脈直接注入,僅約有2成患者最後可恢復經口進食。 尤其是在手術、癌症治療和其他嚴重疾病的照護過程中,患者更需要全方位營養支持,在不同時段接受不同營養配方。 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吳經閔指出,營養照護已經是醫療中不可或缺一部分,患者術前術後的營養狀況,更攸關手術的成敗及康復速度。靜脈營養的黃金時間通常為半年到1年,目標是幫助患者恢復吸收功能、恢復到能夠經口進食;否則完全依賴靜脈營養,雖然可以長期使用下去,但往往5到10年後就會出現感染或肝腎功能異常,進而難以維持生命。 吳經閔表示,台大醫院營養支持團隊成立於1986年8月,是亞洲最早成立的專業營養支持團隊,由包括醫師、營養師、藥師和專責護理師等多學科醫療專業人員組成,專注於為住院病患提供個人化的營養評估和支持。 吳經閔說,日韓國等亞洲先進國家,已藉由健保給付手術病患營養評估與照護費用,受到重視,但國內尚無健保補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