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仍須上線 醫護吶喊要休息

各醫療工會向政府表達強烈不滿,要求正視醫療基層困境。(記者王誌成攝)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等各醫療工會十日齊聚衛福部疾管署(CDC)前,要求指揮官陳時中「踹共」,正視基層困境,讓確診醫護能夠休息。 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醫師表示,新冠疫情升溫,指揮中心只會拿出全國占床率的數字,告訴民眾還有百分之五十的空床率根本是粉飾太平;被問及醫護人力不足,就只會請染疫的醫護繼續回來照顧確診患者,完全不肯重視本來就已經嚴峻的血汗問題;輕重分流徒具形式,再多的呼籲和口號都解決不了急診外排隊人潮。 北市聯醫企業工會常務理事曹芸華表示,專責病房主要是由護理師全權負責,需要負責管灌、擦洗、清洗管路,每照顧一個病人,需要耗時一小時,以整天照顧十名患者,兩趟治療下來就要十小時,還不包括穿脫防護衣物所需的時間,因此去年每位護理人員平均加班二至四小時。 曹芸華說,不只採檢緊繃讓醫療崩潰,「護病比」更直接飆漲四倍,最近的醫院人力備援計劃,目前將護病比拉高,從原本的一比五拉高至一比九至十五,國外文獻建議的護病比為一比二,也有文獻說多照顧一位病人,死亡率增加百分之七。呼籲應採納去年的一比五專案,確保民眾健康與醫護權益不打折。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柴世媛護理師進一步表示,要收容更多的確診患者,醫院必須做到降載與轉型,但會員不斷反映常規手術仍排滿、照護人力沒有舒緩,且一般病房轉型或加開專責病房時,前置作業混亂,只求快速上線,基層反映對於院方作為的提醒皆不被重視造成人力配置不當、設備不足與動線規劃不全,影響病人與醫護安全。

Read More

〈中華副刊〉壓力族

■楊子 年近不惑,好像許多事情都看透,又好像許多事情仍在學習中。在我們七年級世代,經常被冠上許多綽號,或是自己給自己取的名稱,例如「草莓族」、「月光族」等之類的,彷彿給出標籤,好讓人辨別許多事情都在這世代發生。 只是我們這群原本年輕的人不年輕了,接棒的人能獲得的條件也越來越差,越來越沒有保障,偶爾大家聚在一起,即使是不同時代,也不免怨天尤人一番,悲嘆生不逢時,或是沒有一個富爸爸,更年輕的人則是會說,出生時這類型的「技能」需要被點滿。諷刺的是,大多數的人沒有,所以每日都很有壓力。 我認為我們都是「壓力族」,總是背負的太多的壓力。最大的壓力自然是來自經濟來源。賺的不多的我們,最差的情況,大概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自己還背負著房貸,幾乎每個月賺來的錢就是立刻歸零,一點不剩;好一點的情況,父母能自理,子女不多或沒生,只是揹著房貸,但一揹房貸,幾乎也翻不了身。有位同事因為孩子都長大了,所以從大樓改買透天厝,後來她很明白地跟自己的孩子說,這輩子是還不了貸款了,要他們接著還完。這些話聽起來一陣心酸,但確實是現實的寫照,至少她還買得起房子。 前陣子,陪妻子回娘家,一群七、八年級的晚輩相聚,長輩們開心地說,大家都買了房子,成家立業,之後可以四處環島,然後跟大家相見。對他們來說,「有土斯有財」,有了一個目標,錢也不會亂花亂買。但對我們來說,買房卻沒有想像的容易,無論賺多賺少,大樓或是透天,北部或是南部,每個月所有的慾望就得收斂,原本大方可以請客的姿態,也只能默默地低調,等待有人願意出來付錢。 最經典的畫面,大概是到了晚餐時分,長輩們沒有準備,等待晚輩出錢出門買晚餐,晚輩手頭都緊,彼此等待著誰會把口袋僅剩的錢拿出來請客,房貸、保險、孝親費、卡費、生活費等都已經轟炸過一輪,在月初就已經讓大家體無完膚。表面看起來,我們都擁有房子,其實生活過得相當有壓力,於是開始採取AA制,或是問看看聚會時有沒有公費。這時候,氣氛相當詭譎,而我與另一位長輩再也看不下去,直接就掏出千元大鈔與信用卡,結束這個尷尬場面。大家鬆了口氣,開開心心地出門買晚餐,而我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是打腫臉充胖子,將這個月預留的生活費拿出來揮霍,有點後悔,那時候放在皮包的手,沒有拿出來該有多好,但見到妻子與其他人餓肚子,又覺得於心不忍。 其實這一點也不怪誰,同樣的場景大概也會持續發生。大家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多,面臨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大,大家都是壓力族,苦還是苦,壓力還是壓力,還是會認命努力工作,當個壓不扁的草莓,把需要的錢賺到,與生活持續搏鬥。

Read More

〈中華副刊〉醉意

■郭佩鈞 日子駛入一條幽暗的小徑。 被月光攔截,你溫柔的 吐了遍地寂寞。噓── 偷偷告訴你一個關於青春的祕密。 儘管星空已滿頭白髮, 卻不曾老去。我們重複想起 相逢和別離的片段,只剩幾分醉意 夢裡你輕聲描繪著 白蘭地的滋味,甜而不膩 全世界聽到都戀愛了 午夜十二點,那名女孩 戴上厚重鏡框,手捧無名詩集 始終等不到變身成青蛙的 王子

Read More

〈中華副刊〉憶北窗下的張秀亞

文/照片提供 龔則韞 張秀亞和作者夫婦合影(1998年12月31日) 自從二0二0年三月疫情加劇後,居家上班每天看著新冠病毒不斷突變造成人心惶惶,我內心也感到恐慌不安,像尋不到花的蝴蝶或覓不著水的蜻蜓。我書桌靠著北窗,圈出一窗陽光和藍天及飄浮的雲朵,像秀色可餐的棉花糖,給前院草坪裁出片片雲影。抽出書架上的《北窗下》,就著陽光慢讀,作者張秀亞的文字沉靜,特別能撫慰驚慌的靈魂,翻到第五十一頁,作者說:「在大地上,在陽光下,它是最懂得『謙德』的生物了,不像樹般的昂揚,花般的炫弄,它向我們解釋的是一種清寂的美……多少人在小草的影子裡看到自己,樸素、無華、謙遜、忍耐。一陣風雨過去後,多少樹木摧折了,多少花朵搖落了,唯有默默無言的小草,變得更為美麗了……」。著有八十二本書的她,就在書桌上的盆缽裡,種著青草,它裝飾了案頭,也裝飾了她的心靈,那一株鮮碧使她聯想到大海、草原。字裏行間流露出典雅謙卑,像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掃除了我的煩躁與惶惑,沉浸於文字背後的愛與無悔。 這兩年來,我特別懷念秀亞師的芬芳德澤,讀著《北窗下》,重新梳理一遍她的青春紅顏、成熟睿智、大度寬容,一九一九年出生的她,七十年寫作的文學結晶今日仍然發光發熱,代代傳薪,讓我回味美的精髓,眼前常會流轉一個景象,她穿著秋香色的上衣,一邊哼著《托賽里小夜曲》,一邊在料理台上切小白菜,水槽裏還有洗淨的魚等著下鍋。兩個稚齡孩子,哥哥金山和妹妹德蘭在餐桌邊寫功課。溫馨的氛圍交織飯香。那時候他們才從北平(今北京)搬到台灣沒幾年。 我讀輔仁大學時已是七十年代了,在理學院上課,國文老師王怡之(「藍與黑」作者王藍的姊姊)上課時提了一句:張秀亞在中文系研究所授課,倏然在我的心湖掀起千層浪,引發澎湃心潮,於是百般琢磨去文學院旁聽。張老師穿著旗袍,坐在椅上,黑板寫了許多字,一口漂亮的京片子,脆亮的蹦躍,帶著銀鈴的笑聲,十分悅耳。已邁入知天命的她,仍有少婦的綽約與少女的羞怯,那是一幅優雅的畫面,一段〈玫瑰園〉的文字浮上心頭,「人們說,她的微笑如一片晨光,言語如一支歌頌,她的心中,有著愛的玫瑰在開放。」(《北窗下》第四十三頁),因為她心中熱愛玫瑰,故發出玫瑰的芬芳,撒下玫瑰花雨,滋潤莘莘學子的內心。每一次去旁聽,讀理科的我都帶著滿心感性離去,暖洋洋地讓理性暫且隱退。 左起:劉咸思、張秀亞、琦君、林海音(1970年代在輔仁大學) 大學畢業後,我就遠來美國讀研究所,與老師相隔一個太平洋。回臺北新店探望爸媽時,爸爸天天帶我四周散步,走過農田、調查局、中央新村、崇光女中、傳統菜市場、爬過一座大橋,才回到家裏。那時的我當然不知道連排的中央新村小樓中巷裏有毗鄰的張秀亞和孫如陵(中央日報副刊主編,他那時已登過數篇拙作),所以每過其門而未入,失去了請教大師的機會而不自知,如今回想,為自己的冥頑不靈而汗顏不已。 不過天神厚愛我,竟在多年後,與老師重逢相見歡。那是一九九八年的最後一天,我們閤家在洛杉磯大姑子(先生的姊姊)家和姆媽(先生的媽媽)共度聖誕節,我在桌上報章看到一篇于德蘭的文章,獲知老師和她同住,連忙找到德蘭的電話號碼,鼓起勇氣致電于府,趕巧是德蘭接電話,聽得出來她有些遲疑,可能是慕名而來的讀者太多了吧,不過她還是答應了,她說:「到時不知媽媽是不是在休息,所以不敢保證媽媽是否能出來見妳。」先生立刻帶我上車出發,抵達于府時已是黃昏,冬日短,滿街華燈已上,路上如脈脈含情的氛圍。德蘭迎我們進入客廳就座,剛剛端起桌上的茶杯溫暖雙手,恩師就扶著助行器出來了,我歡呼起立,握住她軟綿綿的手,那是一隻寫了八千多萬字的手啊!充滿幸福感的我,趕忙奉上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荷花夢》,她握著書拉我坐她身旁,我說剛由九歌出版,裏面有歸人(德蘭稱他為舅舅)寫的序。當時她已是七十九歲,臉上白皙潔淨,聲音洪亮,似乎中間從未失聯過,我們不停歡笑,空氣裏縈繞著快樂的小精靈。 她在書中一百五十九頁寫了一首詩,中間有「小牧女,你有兩隻深邃的黑眼睛,比世間任何的池塘都美。」恩師的眼睛(心靈之窗)還是明亮如池水,反映她的心地多麼美善無比。書中有一篇短文〈母親的孩子〉 (第二百一十三頁)說:「……天下的孩子們不盡相同,而母親們則都是一樣的,她們都有著同樣熾燃著的、愛你們的心靈……我是母親的孩子!多這樣的唸誦一遍,自會更加珍愛你自己,同時,更會仁愛的對待他人!」讀著讀著我心顫抖,那時家母已去天家十年,我在恩師這裏重感到慈母的摯愛。在愛中,我們與她合照留念,並獲贈一本著作《月依依》,內頁有她的簽名。 爾後或是魚雁往返,或是電話致意,她自稱秀亞師或大朋友,叫我小女孩、賢女棣、小師妹,次次叮嚀我好好寫作,她對我的殷切鼓勵成為我的座右銘。「北窗下」的張秀亞自此永遠定格在我腦海裏,成為我銘感五內悠悠思念的人。 (寄自馬里蘭州)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另一份母愛

■陳雯莉 期待能有一位愛自己的母親興許是每個孩子童年的期望,不只是孩子,即便是長大成人的我,來自母親的愛亦是我心中的渴望。 小時候總覺得自己缺乏母愛,因為媽媽大部分的心力都放在爸爸身上,當我長了記憶之後,爸媽之間總是時常爭吵,等我再大了些,已有辦法自理三餐,媽媽便時常不在家。還記得有一回,媽媽一大早就出門了,我抱著有著母親味道的衣服一直哭了好久。 時間讓我日漸成長,但卻也讓我與母親分開住。媽媽教養的方式總讓我無法認同,於是最終我依著媽媽的指示搬去了阿公家住。一開始我覺得很孤單,但日子久了以後,我變得完全不想回家,我喜歡住在阿公家,因為那裡有疼我的姑姑,她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就帶著我去買衣服,吃宵夜,還有在我們一起買菜逛市場的時候偶爾買買小零食或玩具給我。 我黏著姑姑,因為我頭一次感覺到有人愛我,有人在乎我,所以,無論她去哪裡,我都會像跟屁蟲一樣跟著她。每一晚,我坐在書桌前讀書、寫作業,心裡頭卻總想著:「姑姑什麼時候才會回家呢?」 曾經我很希望姑姑是我的母親,但姑姑就是姑姑,讀了幾年書之後,我更喜歡叫她姑姑,因為她的存在讓我能有一位我明白她愛我且我也很愛她的姑姑。姑姑不是我的母親,因為我有自己的母親,任何關係都是無法取代的,只能重建、修復或創造。 多年後,我嫁為人妻,我有了另一位母親—我的婆婆。起初,我總害羞喊她:「媽媽」,因為這麼多年來,「母親」對我而言是個陌生的角色,我的母親過去不喜歡孩子叫她媽媽,但我知道她心裡頭有我這個女兒,所以曾幾何時,我總有些戒慎小心地隱藏自我和她相處,偏偏越是想討愛,卻越是連自己都扮演不好,對於母愛究竟是什麼?我總覺得迷失。 成為人妻之後,我突如其來地大病一場,最剛開始我不敢讓生母知道,我擔心她原先憂鬱的情緒會受影響,所以我把自己的心門關得緊緊的,但偶爾躺在病床上的我很想在有所限度的人生裡和她坦白。 知道自己值得被愛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我無法鼓起勇氣和婆家談著自己生病的事情,我怕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但還好我有一位總比我更相信愛的丈夫。他替我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公公和婆婆,而我所擔心的一切變成了多餘!他們關心我、愛我,照顧我的需求和傷心,出院之後,我總能喝到婆婆專門替我燉的一大鍋雞湯。 我很幸運!我擁有另一個母親,我的婆婆有著溫暖的笑容;我擁有一位愛我的姑姑,我想謝謝她伴我走過大半個童年,每當我想起姑姑的時候,總有股被擁抱的感受;更值得歡喜的事,當我敞開心胸試著告訴母親我的感受與所發生的一切時,我發現我們都早已不是過去那個心靈脆弱的母女了,如今我更能對母親聊著自己的事了,而且我知道她愛我!感謝上天讓我擁有這麼多母愛,有生之年,我也想如此去愛。

Read More

〈中華副刊〉佛心稻穀

文/攝影 徐然 回老家探望,庭埕豎立著鐵架,上面掛著稻穀,不明白有何用處,恰巧叔叔從外面回來,詢問之後,叔叔以莊嚴的語氣回我:「佛心!」頓時,我心領神會。 田莊人家種稻最怕鳥類,豐收季節時,習慣在稻田插上飄揚的稻草人或是旗幟,來驅趕聞稻香而來的鳥類,防止牠們啄食,收穫稻糧之後,紮上幾捆稻穀放在庭埕,供鳥類朋友溫飽,不失為人與鳥類共處的妙方。 鳥類自食其力,偶會與人類衝突,「佛心」的萌發,在大自然之間取得善良的平衡。

Read More

百貨公司哺集乳室 媽咪最滿意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為方便媽媽們外出哺餵母乳,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規定,特定公共場所應設置哺集乳室,同時鼓勵業者自願設置哺集乳室。國健署指出,據調查,在公共場所的哺集乳使用情形,以百貨公司使用比率最高,其次依序為交通場站、醫療院所等場域。 根據國民健康署109年調查顯示,58.2%產婦曾使用公共場所的哺集乳室,其中以「百貨公司」(72.5%)使用比率最高,其次為「交通場站」(30.7%)、「醫療院所」(24.6%)及「量販店」(19.6%);此外,對於哺集乳室管理和清潔的滿意度高達91.7%。 對於公共場所設置哺集乳室,1名新手媽媽林小姐表示非常便利,外出旅遊可先了解飯店、旅館或附近哺集乳室位置及環境,如果遇到寶寶肚子餓或需要換尿布時,可以很快地找到哺集乳室。此外,哺集乳室內備有洗手台和酒精,不但可以讓媽媽先清潔消毒,還備有舒服的靠背椅可以舒適且安心地哺乳。有些哺集乳室還會提供尿布台,方便幫寶寶換尿布,讓媽媽外出旅遊也能安心哺乳。 根據統計,截至110年底全國已達3,800處哺集乳室,包括依法設置2,572處及企業職場、學校、醫療院所1,228處,較109年增加100處。 國健署也建議,準爸媽們若有即時搜尋公共場所哺集乳室的需求,可利用該署建置的孕產婦關懷網站服務,提供依縣市別查詢公共場所哺集乳室位置及相關衛教資源;另也設有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由專業人員協助解答哺乳及育兒問題。

Read More

累計確診破萬 拚兩族群疫苗覆蓋率

疫情持續升溫,衛生局統計到十日累計確診本土病例已逾萬人。(台南市政府提供) 老人接種送快篩劑 大型醫院設學童疫苗門診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疫情持續升溫,台南市十日新增一四八九名本土病例,累計確診人數已達一0四四八人,其中有七人重症。市府推出鼓勵老人打疫苗送快篩劑,並開始進入國小對學童施打疫苗,此外,大型醫院也設有專為國小學童施打疫苗的門診,力拚老人和學童這兩大族群疫苗覆蓋率。 衛生局說,為方便兒童接種疫苗,台南市多家醫院開設六至十一歲兒童莫德納疫苗門診,家長可上網預約掛號前往接種,目前已預定開設診次有成大醫院十三日及二十日下午診、奇美醫院十二日及十九日上午診、台南新樓醫院十三日及二十日上午診、麻豆新樓醫院十七日下午診,以及郭綜合醫院二十日上午門診。 除了打疫苗,為了增加採檢量能,目前已有十七家基層診所,加入提供「公費PCR」採檢服務,以及三家小兒科診所,另外還有許多家診所正在等待通過核定,會陸續提供服務,讓各區民眾都能就近採檢,最新資訊都可上疾管署網站查詢。 居家照護服務中心現已招聘二十名醫事人員,將持續招募人員,讓確診民眾更快速獲得服務。  

Read More

廖慶章、蘇小夢 神紋樣創作有看頭

台灣金工界國家工藝師蘇小夢的作品,超美。(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神紋樣:廖慶章.蘇小夢雙個展》即日起至六月五日在新營文化中心登場,串連南市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廖慶章、台灣金工界國家工藝師蘇小夢兩位大師的創作,帶領大家從廟宇圖騰、日常生活的花、草紋飾出發,重新詮釋傳統、自然與當代生活的關係。 文化局指出,這次展覽展出廖慶章、蘇小夢兩位大師共一三一件作品,策展人龔卓軍以「神紋樣」做為主題,串連兩位大師的創作,透過各種「紋樣元素」,帶領大家從廟宇的龍、鳳圖騰,及日常生活常見的花、草紋飾出發,並結合建築師陳宣誠的展場規劃及大木作結構布置,將傳統的紋樣與當代藝術交融,很有看頭。 2021台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神紋樣:廖慶章.蘇小夢雙個展》碰上疫情被迫取消台中和台北場次,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再次展出,希望讓去年因疫情無緣看到展出者,能參與這次藝術盛會。 《神紋樣:廖慶章.蘇小夢雙個展》,展出廖慶章的門神和仕女創作。(記者陳佳伶攝) 除展覽,還推出「講座:紀錄片導演眼中的廖慶章」、「卷草紋樣貼色施作工作坊」、「鋁線金工吊飾工作坊」、「傳統彩繪工作坊」等《神紋樣》系列藝術體驗活動,採線上報名,歡迎民眾蒞臨參加,報名網址https://reurl.cc/n155bn。

Read More

86橋下空間閒置 盼活化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因應地方休閒空間需求,立法委員林俊憲、市議員林美燕、市議員呂十日維胤邀集交通部公路總局及地方相關單位,會同勘查八六快速道路橋下空間,希望能予以活用。 林俊憲表示,喜樹灣裡生活圈因南科、歸仁沙崙智慧科技城帶動周邊發展,而台八六線接通喜樹灣裡,直達西濱公路黃金海岸,交通相當便捷,加上政府正進行喜樹灣裡市地重劃開發、力推觀光發展特定區,近年來人潮回流、人口倍增,已非老台南人眼中鄉下地方,其與鄉親都在思索尋找可用空地,感謝公路總局從善如流,願意無償撥用八六橋下閒置空地,供地方活化使用。 林美燕強調,近來人口增長快速,休閒用地需求倍增,八六橋下長廊應一同規劃做使用,另外鄉親也有反映積水情況,希望立委也能向中央爭取用地與經費補助。 呂維胤與地方鄰長表示,該處省躬里十四鄰原有一百多戶,現已增加至近千戶,估計年底就有可能破千,生活附帶設施增設刻不容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