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伯望
日前我們談到台南市立博物館正式開館營運堪稱府城大事,而之前的南市博館長石暘睢素有「府城鄉土資料活字典」之譽,連當年知名的台大教授楊雲萍都因為要籌辦大型博覽會,專程南下請石暘老協助搜集文物,歷四天三夜滿載而歸。
楊雲萍教授寫道:「台灣光復後的第三年,即民國三十七年,在台北市舉行一次規模相當大的博覽會,一部分為『台灣歷史館』,展覽有關台灣的史料。」他帶了文史家蘇惟梁先生與攝影家張才南下採集。那麼,這個大規模的博覽會是什麼呢?經查,正是所謂的「第一屆台灣省博覽會」,而會場之一赫然就在「總統府」!
光復後第一屆台灣省博覽會,在當時的省政府大廈舉行,也就是今天的總統府。(翻攝自台灣電影攝製場新聞片)
那時中華民國總統府尚在南京,猶未搬遷來台,所以那棟日本時代的台灣總督府,被改名為「介壽館」,成為「台灣省政府」所在地。值得留意的是,那時是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年,政府顯有藉著舉辦博覽會以平復傷痕、收攬人心的用意。這場盛會,是在民國三十七年的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節揭幕,展出六週,於十二月五日閉幕,入場參觀的民眾總計四十二萬人,堪稱圓滿。
光復後悲慘的二二八事件之後,第一屆台灣省博覽會,在當時的省政府大廈舉行,也就是今天的總統府,廣場上萬頭鑽動。(翻攝自台灣電影攝製場新聞片)
此前十三年,日本殖民當局也在這裡舉辦「始政四十週年」博覽會。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十月十日展至十一月二十八日,前後七週,展現殖民地產業的富庶豐盛,估計當時全台共有三分之一的民眾入場參觀;不但指揮總部設在總督府內,府前廣場也搭建了各種展覽館,夜間還施放煙火。第一會場與第二會場都在總督府周邊,另在大稻埕、草山以及全台各地也都有分館,不下十處,其中就包括台南歷史館。
總督府花了大筆經費,興置南方館、滿洲館、福建館、菲律賓館,要「呈現改隸四十年來…飛躍進步之巨跡,以充母國南進之根據地、南方之生命線。」南侵之心昭然若揭。然而次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燃起戰火,八年之後日本以戰敗收場,黯然退出台灣。
如今回頭再看民國三十七年的第一屆台灣省博覽會,那年一月,台灣省政府以國民大會將在四月召開,規劃在南京舉辦台灣省產業展覽會,介紹台灣產業發展及交通建設,以增進全國對台灣的瞭解。最後因時間過於緊迫、經費短缺,加以國共衝突劇烈而停辦。南京辦不成,就轉回台灣辦了。結果不只編印了手冊與<台灣博覽會歌>,勉勵大家「努力增產,從安定求繁榮,一心建設新台灣」,網路上還可見台灣省電影攝製場拍攝的記錄片,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場景驚人!
第一屆台灣省博覽會在當時的省政府大廈舉行,也就是今天的總統府,群眾壅堵在門廳左側入口。(翻攝自台灣電影攝製場新聞片)
博覽會包括四個展覽館,第一會場在省府大廈(即介壽館,今總統府)有工礦、交通、氣象、地質、農林漁牧等;第二會場位於省府大廈右前方廣場,有台灣糖業、電力、機械、鋼鐵企業的大型機具,並透過模型與圖文搭配解說生產鏈;第三會場是文教館,設於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裡的台灣省博物館,包括典籍、檔案、書畫、拓本等展覽,並陳列學生工業習作,增添文教氣息。第四會場則在第二會場側面,陳列其他各省的展品,有別台灣社會風情。第五會場,在省府大廈左前側,乃臨時搭建的商場,販售各式各樣商品,吸引民眾大排長龍爭相購買,將會場擠得水洩不通。楊雲萍教授所攜回的文物資料,應就在第三會場。
第一屆台灣省博覽會,第三會場在現在二二八和平公園內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展出台灣歷史的書畫拓本;楊雲萍教授從台南攜回的文物即在其中。(翻攝自台灣電影攝製場新聞片)
第一屆台灣省博覽會,第一會場就設在省政府大廈,也就是今天的總統府,展出各項工礦交通建設成就。(翻攝自台灣電影攝製場新聞片)
然而,台灣總督府在二戰末期遭盟機轟炸,東、北、中三部直接中彈燃燒,受損嚴重,燒毀總面積百分之八十以上,光復後兩年一直未能整修,屋頂全面滲漏,門窗五金玻璃、室內設備、水管電線、大理石地板與扶梯銅條幾乎被竊一空,成了空殼子。首任省府主席魏道明從三十六年九月開工大修,原預定一年半完工,但為舉辦博覽會而提前竣工。
至於第一屆「台灣省博覽會」圓滿落幕後,還有舉辦第二屆嗎?答案是沒有了,反而是十年後,為了展示台灣十年經建成果的「台灣省國產商品展覽會」,從民國四十八年十月起,在台北市和台南市陸續展出。
(作者是文史工作者)
Read More